主页 >>

关中童谣:八百里秦川的画卷

2019年02月20日351未知admin


  西安童谣
  市井气息浓厚
   西安地区流传的童谣,有不少充满了市井气息,嬉笑怒骂,游戏调侃,似乎能让你看到关中人的生活画面。
  小媳妇回娘家唱进童谣
   流传于西安地区的童谣,少了一些田间地头的农家风貌,多了一些家长里短的市井气息。昨日,78岁的读者梁茂丹提供了几首童谣,其中有一首《熬娘家》特别有意思,说的是小媳妇回娘家,她念道:“熬娘家,享荣华,不享荣华不熬它。卷裤腿,披头发,串了东家串西家。我娘叫我吃饭哩,我还有几家没串哩。”最后一声一定要拉得长长的。她说:“这首童谣说的是姑娘回娘家受宠的样子,啥家务活都不让干,头也不梳,衣也不整,在邻里间串门,生活很随意。”
   梁茂丹还念了一段,“拉锯、扯锯,南院门唱大戏。”这首童谣更广泛地流传版本是“拉锯、扯锯、姥姥家唱大戏”,为什么会有如此改动?梁茂丹回忆说:“南院门前面的那片广场,人们夏凉、跳舞、打拳,都爱去那里,所以说起那里的热闹,就有了这段改编版的童谣。”
  老鹰抓小鸡游戏也有童谣
   说起童谣,很多都离不开游戏,拍手游戏说,跳皮筋也说,可能很多70后、80后都未必知道,玩过老鹰捉小鸡也唱儿歌。
   读者韩天琦说:“上世纪五十年代西安市西仓附近,也就是西安市人常说的“西头”,小孩子们晚上玩老鹰抓小鸡时喊唱童谣,一段是:‘裺(yàn 本义儿童围嘴儿,代指儿童)儿裺(yàn)儿,仓踉踉,一步走到王家巷,王家巷一伙狗,把我咬得没处走,张家婆、王家婆开门来。’还有一段是:‘猈(bài腿短的狗)儿猈(bài)儿,开门来,不开前门开后门,前门有狼呢,后门有狗呢,猈(bài)呢锁呢开门来。’喊到最后一句,老鹰就开始抓小鸡了!”
  童谣中有趣的陕西方言
   很多读者给华商报发来自己记忆中的童谣,都出现了“嘎”,或者“嘎嘎”这个词,并且解释这个说的是鸟,但是不明确是哪个字。比如读者叶繁投稿:“嘎、 一溜溜,端个板凳吃豆豆,豆豆香豆豆窜,娃吃豆豆心喜欢。”还有读者鱼耀龙搜集的:“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爬到树上逮嘎嘎,嘎嘎飞了猫儿哭了。回头就去逮老鼠,一口咬得吱吱吱。”
   此外,西安的童谣中,还有一个著名人物——“大颡(sá)”,就是“大头”的意思。读者韩天琦投稿中有一首:“大颡有宝,跑到北京赛跑,跑咧个第一,得咧个手表,把手表打咧,把大颡气瓜咧。”而“大颡”的“好兄弟”则是“颁颅儿”,老西安人把一个人的头部前后突出,叫“奔颅儿”。“奔颅儿奔颅儿、下雨不愁,人家打伞、我有颁颅儿。”这是小孩子之间打闹开玩笑时常说的童谣,并没有恶意,生动有趣。 华商报记者 路洁
  铜川童谣
  《老鼠娶亲》童趣十足
   铜川地处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的接交地带,这里流传的童谣、民谣以其浓郁的乡土情趣,淳朴可爱的语言,受到大家的喜爱和传唱。
  宜君童谣带有浓郁的乡土情趣
   “宜君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民间艺术之乡。散落在民间童谣以及歌谣,像沙中金粒一样,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宜君县民谣专家杨晓民说,宜君目前民间流传的童谣有百余首,民谣更多,但是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这种独特的文化瑰宝就可能面临断代、失传。由于这里是革命老区,很多童谣有着非常浓郁的支援革命斗争的味道。还有就是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些描述,一些老人为了哄孩子睡觉,顺口编出来的童谣,由于与日常生活连接非常密切,所以传唱也更为广泛。如《摘椒》:“姐儿门前一树椒,手提蓝儿去摘椒,两个眼儿往上瞄,椒树榾榾长得高,手瓣椒梢摇几摇,满地落花飘又飘,椒树齿齿长得尖,一下扎在奴手尖,椒树齿齿长得弯,一下扯破奴衣衫,妈拿一个绣针连。”
   宜君县文联主席和卓亚介绍说,近年来,宜君县对宜君民间歌谣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民间歌谣、童谣,让大家看到了勤劳智慧的宜君儿女对民间艺术的虔诚与向往。
  童谣流传因充满生活智慧
   铜川市耀州区著名童谣、民谣研究专家杨五贵现在还能随口念出一串童谣:“屎巴牛点灯,点死先生,先生算卦,算死黑娃,黑娃拨枣刺,拨出黑小子,黑小子碾场,碾出黄狼,黄狼担水,担出老鬼,老鬼害眼疼,提起桌子摔板凳……”杨五贵表示,很多童谣里都蕴含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巧妙的智慧,这也是能够得以流传的原因。
   印台区民谣童谣研究专家吴阳旗表示,童谣大多接近生活,老百姓喜闻乐见,“很多都是我们小时候,老一辈人在给我们讲古的时候口口相传给我们的。”他顺口念了一首童谣《老鼠娶亲》:
   快到年里头,老鼠娶媳妇。
   媳妇叫花猫,长得就是嫽。
   她家住对面,隔着一个桥。
   媒婆是老牛,她给作介绍。
   老马驮财礼,搬了一个槽。
   老羊是说客,提了一框苕。
   黑狗当保人,来来回回跑。
   白兔来帮忙,放的红鞭炮。
   肥猪当大厨,把鱼油中泡。
   小龙搭彩棚,老虎帮抬轿。
   猴娃敲锣鼓,乌龟开大道。
   青驴吹喇叭,鸭鹅在放哨。
   娶回花媳妇,一窝老鼠笑。
   揭开红盖头,变成大傻帽。
   喵呜吼一声,胆破吱吱叫。
   娶回个煞星,从此哭祖庙。 华商报记者 袁小锋 实习生 张可昕
  念《关中八景》
  咸阳娃对古渡充满敬意
   提起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童谣,无论是咸阳市的普通市民,还是民俗文化爱好者,脑海中尽是满满的回忆。
  没名字的童谣逗孩子吃饭
   家住咸阳三号桥附近的曹女士记得一首“没有名字”的童谣,“摇箩箩,筛面面,杀公鸡,炒蛋蛋,先给我娃来一碗!”她说,1990年至1995年之间,自己上小学,每当谁家小孩子不好好吃饭,大人哄孩子时总会念起这首短童谣。“现在也没啥童谣,所以我也用它逗孩子,很有乐趣。”
   一提起童谣,家住礼泉的王先生脑海里立刻跳出两首来。“面面土,贴膏药,大夫来了就好咧。”王先生说,过去农村里,谁家孩子摔了,大人们会一边念着这首童谣哄孩子,一边在摔破处涂点土。“现在当然没人舍得给娃抹土了。”王先生说,另外一首“树下乘凉”的童谣是老人和孩子们做游戏时念的。“大人手抻平手心朝下,小孩食指伸直顶着老人手心,一人念一句,老人念最后一句时会突然收手抓孩子食指,孩子则要迅速逃脱‘在喔(那)树低下弄啥呢,歇凉呢,啥凉,风凉,一把抓住个秃子光!’”
   “拖拉机,跌地里,跌了一地大胡契(土疙瘩),队长来了发脾气,把你喔铁牛拉回去!”家住三原县的张先生说,小时候的许多方言童谣都记不全了,但是唯独这首小时候孩子们在地里追着玩时唱的记得特别清。
  从《关中八景》中认识名胜
   家住沣西新城的史女士称,提起童谣她便想起已经过世的外公,和脑海里渭河北岸的风景:“华岳仙掌第一景,雁塔晨钟响城南;骊山晚照光明显,曲江流饮常不断;灞柳飞雪扑满面,太白积雪六月天;草堂烟雾紧相连,咸阳古渡几千年。”“外公在诵读这首《关中八景》时脸上总洋溢着一种自豪感。我从来没见过渭河咸阳段的摆渡人,但却依然对‘几千年’的咸阳古渡怀有深深的敬意。外公外婆说,自己年轻时,从要渭河南岸赶到市里,就得乘船。”
   家住秦汉新城北杜街办的魏兴被大家称为“西北魏老根”,因秦人的乡音,大嘴大梆子、掷地有声的“顺口溜”嘴上功夫而被许多人熟知。他还编写过《西北魏老根话本》,收入不少方言童谣,还曾走街串巷采风,童谣中也描绘了关中的风貌,“泾阳有个泾阳塔,离天只有丈七八。咸阳有个冢圪瘩,和天高低不差啥。礼泉有个顶天寺,把天磨得咯吱吱。高陵有个拴牛橛,截进天里多半截。” 华商报记者 史嘉婷
  渭南拍手歌
  现在年轻人很少唱
   “一秃子难过二秃子慌,三秃子担水熬米汤,四秃子抬材叫阴阳,五秃子打墓挖圪啷,六秃子抬,七秃子埋,八秃子哭得圪呆呆,九秃子还要穿白鞋,十秃子从泾阳县里没回来。”
   这首朗朗上口的童谣简约而不失童趣,华商报征集陕西童谣的消息勾起了白水县尧禾镇老人刘高友的儿时记忆,“大门前两个玩伴面对面坐着,嘴里哼唱着拍手歌……”
  曾经代代传唱 现在很难听到
   传统童谣现在很少听到,华商报记者从民间文化爱好者刘高友笔记本中又看到了这些“怀旧符号”。74岁的刘高友老人是渭南市白水县尧禾镇满义村村民,他说:“这首《十秃子歌》还是我小时候唱的拍手歌,儿时可玩的东西很少,更没有电视机、电脑,小孩大多都玩跳绳、石子棋、拍手歌等打发闲余时间,像拍手歌这类的童谣都是由父辈教唱,现在童年场景在脑海中仍很清晰,虽物质匮乏但很快乐、很满足。”现在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刘高友说,小孩现在往往传唱一些节奏性好、流行度高的现代歌曲,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童谣几乎不会了。
  民间童谣难有展示推广的平台
   现如今,童谣似乎已不再受孩子们青睐,甚至都不如流行歌普及。究其原因,刘高友说:“现在村里老人还能哼上几句《十秃子歌》,下辈人基本不会唱,更不用说孙子辈,童谣需要传承。现在文学创作者关注童谣的极少,很少有描述当地民风民俗的新童谣出现,传统童谣又面临消失。现在需要年轻创作者参与进来,对传统童谣进行改编,让其更适应时代的发展。”
   3月21日中午,华商报记者在渭南街头随机采访了两位年轻人,两人均表示对儿时的童谣已记不清了,只模糊的记得两句,儿时最多的记忆是动画片和故事书。
   对于各地童谣的现状和以后的传承发展,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负责人表示:“以前有整理和收集过各地的歌谣,并印成图书出版。但并没有针对对各地童谣进行过整理收集。”渭南的文化部门均表示童谣仅限于民间口头流传,还未曾专门收集整理过。 华商报记者 唐保虎
  宝鸡童谣多
  有个『口谱王』
   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大量在民间广为传唱的歌谣、童谣。民俗专家表示,这些能歌唱或吟诵的韵文,有长有短、有虚有实、有褒有贬,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扯谎歌故意颠倒夸大事实
  幽默风趣富生活气息
   宝鸡市岐山县益店镇已故老人马苍林,虽然一字不识,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肚子里装着近百首童谣,茶余饭后,便向群众说唱,在西府地区颇有影响,人称“口谱王”。比如关中地区的“颠倒歌”有很多不同的内容,马苍林传唱的这首《扯谎歌》,不仅说到太阳、月亮、星宿等大自然,还编进了神话故事。“太阳落坡坡背坡,听我唱个扯谎歌。扯根茅草三抱大,吊起太阳往上拖。半天云里安石磨,推得月亮转哆嗦。白云高头搭灶火,抓把星宿下油锅。一脚踏倒五棵树,两拳打破太虚宫。王母娘娘来找我,把她琼浆当水喝。玉帝气得吹胡子,牛郎乐得笑呵呵。扒块石头来烧火,水上浮萍放茅坡。两个跳蚤比大腿,两个虱子比耳朵。两个和尚来打架,头发抓成母鸡窝。”
   采集这首童谣的宝鸡民俗专家杨智文说,扯谎歌故意颠倒、夸大事实,把一些互不关联、互相矛盾,甚至黑白颠倒的事物糅合在一起编成歌谣,幽默风趣,富有生活气息。
  童谣是民众自我教育、自我娱乐的文化工具
   说起童谣,长期从事宝鸡民俗研究的学者李福蔚表示,童谣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是民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欣赏、自我娱乐的文化工具。由于历史、地域、民风诸多因素的影响,宝鸡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歌谣。这些歌谣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例如这首《小冤家》:“瓜葫芦瓜,开白花,我是我娘的小冤家,我是我婆牡丹花,我是我嫂气疙瘩。”用短短几句话就描绘出一家人的生活场景。还有一首《麦芒长》,有交流经验、教育子弟的作用,“麦芒长,藏住狼;菜花黄,蜂逞王;娃娃呀,你别犟,麦子地里有灰狼,菜籽地里蜂逞王,花花泡开得就再香,你也忍住别去尝。(花花泡,一种小白花)”
   李福蔚说,民谚童谣是人们在长期生存中总结出来的,是语言民俗中最古老最简练的上乘之作,也是最好的教材和文艺资料,对于童谣的搜集、整理和保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华商报记者 杨宁
  《陕西十大怪》
   大饼像锅盖
   面条像裤带
   房子一边盖
   姑娘不嫁外
   手帕头顶戴
   窝窝像棺材
   辣子面儿上等菜
   板凳不坐蹲起来
   刮风下雨逢礼拜
   头枕砖头睡觉快
   (关中地区流传)
  《雪花谣》
   雪花儿飘
   雪花儿转
   老天爷爷下白面
   下满了缸
   下满了罐
   妈妈快来擀长面
   (白水县流传)
  《泾阳塔》
   泾阳有个泾阳塔
   离天只有丈七八
   咸阳有个冢圪瘩
   和天高低不差啥
   礼泉有个顶天寺
   把天磨得咯吱吱
   高陵有个拴牛橛
   截进天里多半截
   (泾阳流传)  

 


深圳福永临时工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1 15:36:26
  深圳南湾怎么招装卸搬运临时工深圳西乡劳务公司  保定白沟新 涿州市东仙 满城县殡葬 市民政局开 市民政局: 市卫计委: 市卫计委: 市卫计委: 市食药监局 市药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