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塘尾:寻常巷陌的似水流年

2019年02月22日291未知admin

跑行路线:

行走塘尾明清古村落

此前,作为跑行东莞的重要据点,我曾先后到过桥头镇的迳联古村、企石镇的江边古村、茶山镇的南社明清古村落等,领略了探古访幽带来的惬意与满足。行走于这些古村落,最大的好处是脚步无需太快,时间过得很慢,但内心足够充盈,古村落建筑旧物所散发出来的时光逝去感和变化沧桑感,令人尤为触目感怀。

提起古村落,东莞还真有着足够的引以为豪的理由。虽然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远小于一般城市,尽管城市化程度、土地开发强度远高于一般城市,却仍然较好地保留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古建筑。正是因为这些堪为“老古董”的古村落,以及其自身别具魅力的“古仔”,生动阐释着东莞的过往,精彩注解着当年的明月,给了外界一个真实又立体的可爱东莞形象。

而茶山镇的南社明清古村落和石排镇的塘尾古村落,绝对又是东莞为数众多的古村古建筑中的“双子星”。同为小有名气的明清古村落,它们的身上有着很多超乎想象的共通点:比如都始建于六百年前的明朝年间,具有辉煌悠久的历史年份,又都是东莞为数不多的国字号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具有比较宏大的规模体量,南社明清古村落面积近10万平方米,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两倍之多,两者都有超过两百间古建筑,且大部分是保存比较完好的珍贵建筑文物;这些文物堪称活化石,都具有比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研究明清时期东莞农耕生活文化的重要样本。


塘尾明清古村落是时光的杰作

更加令人惊讶的是,塘尾明清古村落与南社明清古村落,竟然直线距离不足三公里。在如此近距离的物理距离内,同时涌现出两座如此大体量、高质量的古村落,就是放在全省全国范围内可能都属罕见。它们的总体风格是那么似曾相识,却又如此各具特色、互为补充,遥相呼应地散发独特的地域魅力。这似乎也直接印证了,东江之畔的东莞埔田片区,自古以来就是物丰民阜、备受青睐的安居乐业宝地。

我始终以为,逐意而来、随性行走,用眼入微、用心体悟,是深入亲近古建筑、对话理解古建筑的最佳途经。

不久前的周末,我携家人来到塘尾明清古村落。到达广场时正好上午九点,天清气朗,气候宜人,微风习习,蝉鸣在侧,绿意盎然。石排的好友赵哥知道我来塘尾,即便出差在外,也周到地安排了他的好友,同时正好是塘尾村土生土长的李哥来做兼职导游。我抵达村口,新朋友刚好赶到,一切刚刚好。

只见,眼前几百年的古建筑密集成群,有规律地随缓坡徐徐而建,蜿蜒向前,暗灰的主色调突兀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之间格外显眼,古村落特有的安静气息瞬间滋生,足以感染所有到它跟前的人。


古村落前的榕树枝繁叶茂

古村落前门广场有几株大榕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榕树在东莞是极为常见的树种,但与街头巷尾的榕树相比,这几株大榕树的树龄明显要苍劲,从枝干看少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树干发达,树荫婆娑,覆盖面积广阔,站立其下犹如撑一顶硕大的绿伞之下。

东莞有句有名土话叫“生仔榕树头,生女上茶楼”。农耕时期,村民们农忙之余经常在榕树下围聚而坐,谈天说地,嘘寒问暖,道尽家长里短,更高级点的还可能趁热闹摆弄一下乐器,来一两首粤曲娱乐众人。榕树可谓是东莞农耕时期村民非常重要的闲暇活动场所。而古村落前的大榕树,首先以其特有的气场,表达着对来客的欢迎与善意。

古人最讲究建筑风水,有所谓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原则要求,“朱雀”指的就是池塘。这也就无怪乎,漫步东莞的很多古村落,都能在前方找到一口与之匹配的池塘,迳联古村是,南社明清古村落是,塘尾明清古村落亦如是。

事实上,整个塘尾古村落也是完全依据这个风水原则而设,整体座向为坐北朝南,村落南边的大榕树旁边两大一小的三口池塘,则有更深刻的含义,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而围面的两口古井则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方的村落和前方的千亩良田。


塘尾明清古村落整体如蟹仿生造型惟妙惟肖

如此用心的古建筑群,据说原本有个很诗意的名字——莲溪。只是后来随着岁月变迁池塘淤塞,莲塘不复存在,“莲溪”之名被更为质朴的“塘尾”所取代。固然莲塘的称谓诗意迸发,打开了游客更多的想象空间,塘尾的名称也没什么不妥,虽是邻家般寻常可见,却有一份特别的随和与亲切,正好与古村的气质吻合。

绕行完村口的莲塘,沿着塘边小径进入古村落。

与南社明清古村落交给专业化机构管理不同,塘尾的明清古村落现在还是“原生”状态,也间接导致其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够响亮,纵然当下是大好周末,前来游览的客人也是寥寥可数,明显门可罗雀。进了巷道,脚步踩在笔直狭窄的麻石路上,一深一浅,咯噔作响,更加反衬出古村落的寂静氛围。


塘尾古村落的巷道令人浮想联翩

但这种寂静,我却是非常喜欢的。在我看来,古村落古建筑是孤独的代名词,并不适合热闹地巡礼。古建筑是必须用心来感知的,行走赏鉴古村落之类的“老古董”,与其随着众人熙熙攘攘的步伐走马观花,不如形单影只地独自品味。或许唯有此,才能更好地达到与古建筑及古人之间的形神沟通。

与南社明清古村落的建筑围绕池塘分布略有不同,塘尾明清古村落建筑的布局比较集中地分布在池塘的后方山坡。这样,对古村落而已,巷道无疑就成了其脉络骨架,支撑起整个古村落躯体。从整体上看,塘尾古村落的巷道异常清晰地呈现出“井”字形网状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直巷7条,东西走向的横巷4条。

当然,作为与南社明清古村落齐名的古村落,塘尾明清古村落的标配一点也不会少,在具有共同性的同时也不乏自己的特点。


塘尾古村落的炮楼给人镇定从容之感

其一是古围墙、围门和炮楼。围墙、围门和炮楼基本都是塘尾古村落的家园边界,构成比较完整的防御设施,形成维系家族安全感的有形藩篱。塘尾古村落的围墙始建于明朝建村之初,之后历代均有维修。古围墙高近5米,宽近半米,壮观不及南社古村落,但来自石排本地的红石墙基,以及恢弘的青砖墙体,更显得几分干练气度。围墙依旧开有东南西北四个门,以东门规模最大,围门之上镶有“秀把东南”匾额。近百年来,这个围墙先后成功抵御了清末的清军抢劫和建国前的石碣吉洲土匪李朝的侵犯,发挥了应有的效用。

其二是宗祠、家祠。塘尾的的宗祠文化非常浓厚,现存的宗祠总量几乎与南社明清古村落相当,也达20多座,仅比南社少一两座。但因宗祠、家祠的单体体量不及南社,宗祠的总体质量和奢华程度也稍逊一筹,故人们往往提及南社的宗祠文化,而较少提及塘尾。位于池塘边的李氏宗祠是塘尾李氏的大宗祠,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为五开二间三进院落布局,设计庄重大方,用工精巧细致,彰显出塘尾人对宗族文化的用心传扬。塘尾比较出名的宗祠还有景通公祠、梅公祠等,均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木雕、石雕、灰雕等精美工艺也不逊南社,特别是梅公祠还保留从了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这也是东莞地区比较罕见的。


塘尾人的富贵日子

其三是私塾、书屋。南社明清古村落书香盈门,历代以来出了不少博学俊才,甚至还出了像谢遇奇这样的一品大员。明清塘尾人则主要以商贾起家,偶有考取功名,却不如南社等古村鼎盛,故而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旧时建筑格调也要低不少。经济殷实之后的塘尾人“仓廪实,知礼节”,非常重视文明化育,最大的变化旧时逐渐建造了不少私塾书房。保存得较为完好的有宝卿家塾,这是民国年间李冀南扩建祖居而成,早期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建筑。私塾红石门匾“宝卿家塾”为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1919年所题书,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有人说,南社古建筑带有浓郁的官僚士大夫的贵气,那么塘尾所见,则更多是岭南商贾富裕人家财不露眼、藏而不露的低调,更多的是展现出寻常巷陌日常生活,呈现出一幅聚族而居、古风盎然的古村落文化景观。

我却以为,塘尾明清古村落是历经时间洗礼所沉淀下来的文化标记,村落中的寻常巷陌虽然已逐渐老去,却不妨碍它依旧熠熠生辉,那些以古建筑书写而成的几百年来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一定会在塘尾历史的长空中永不消退。正是这些古村落,不仅承载着似水流年的记忆与沧桑,更透露出富含地域文化的独特气息,给人以情感上的回归与心灵的慰藉。

就如南社明清古村落,蕴含的是南迁的谢氏族人客居莞邑大地后源远流长的家园情怀。作为同样历经几百年传承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塘尾明清古村落的典故又怎么会少?据塘尾李氏族谱《陇西李氏家乘》记载,宋末李栎因遭权贵排挤,只身由南城白马村逃来塘尾,被黎姓人家收留并配与女儿,子孙生息繁衍,族人安居乐业。经元、明、清、民国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建成容1000多人居住的农业聚落。


期待塘尾明清古村落的古意与新生

由于占地面积仅为南社明清古村落的一半,加上古建筑布局比较合理紧凑,游历塘尾古村落其实并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时间。但我和家人还是用了足足三个小时的时间,在李哥精彩的辅助讲解中,把塘尾明清古村落走了一遍。说再见想再见,意犹未尽,心里谋划着下一次的遇见。

我真切希望下一次相见。塘尾明清古村落一直这么安静、恬淡、从容,就如初见。



南湾劳务外包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2 11:39:00
  深圳公明镇楼村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深圳黄贝劳务中介  世界无烟日 市发展改革 上海市郊区 大熊猫三兄 市长徐匡迪 卢湾区中小 市人大常委 市建委日前 双休日:七 市监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