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东莞师生发起善馀堂保育战 为他们点赞

2019年02月20日565未知admin


善馀堂的二楼有一个图书馆和活动室,里面有介绍东莞历史文化的书籍,还有供游客休息的桌椅和自助零食甜点,来者甚至可以席地而坐。


故事馆的隔壁是放映室,里面有先进的投影仪。另外,在善馀堂的三楼也就是天台,有一面拱形白墙,同样可以用来投影,晚上,游客可以坐在这里数星星、看电影。


修缮一新的善馀堂


一进善馀堂的大门就是一个故事馆,里面收集了志愿者们捐来的老式自行车、缝纫机、火柴盒、暖壶等生活物品,年代涵盖了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


“合伙人”张颖君(右)和袁艺峰


上周日,修缮一新的善馀堂迎来第一拨客人——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课程的师生,标志着这座拥有98年历史的老屋正式对外开放。今后,每个周末和节假日,不管你是喜欢古建筑的专业人士,还是爱好复古的文艺青年,都可以来这座位于莞城市桥社区北正路横巷37号的免费开放的老屋坐一坐,喝喝茶,看看电影,品品美食,感受一下历史的厚重和温情。

过去这半年里,来自东莞理工学院的两位老师张颖君和袁艺峰和自己的学生们组建了一个名为“善馀营造”的NGO组织,通过翻修,让岌岌可危的善馀堂焕然一新。作为回报,他们从谭氏后人手中获得了这座老建筑10年的运营权,他们提出文化保育的概念,要让这座老宅子变成一个公共文化空间,真正地焕发活力。

不过,作为一股民间力量,“善馀营造”的前行谨慎而缓慢,在资金、人力和物力方面都遇到了不小的挑战,至今都还欠着建筑工人1.8万元的维修费。

苦战

老师带领学生众筹上马

10月3日是98岁善馀堂修缮完毕的日子,当晚,98位住在附近的老人被大学生们请来一起为它庆生。老人们点亮一盏盏灯笼,学生们举起手机电筒,在善馀堂不大的天井里,光束交相辉映,让这座老宅院焕发出光彩。

1919年兴建完成的善馀堂总面积690平方米,由莞籍越南华侨谭润枝及妻子修建。建筑融合中西,既有西方的浪漫,又有岭南的柔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善馀堂人丁兴旺,是莞城最高最好的宅院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谭氏后人不断外迁,善馀堂逐渐人去楼空,老屋风侵雨蚀,有一侧的主梁已坍塌,整个建筑岌岌可危。

善馀堂归谭氏本家的6位后人共同继承,拥有年久失修那一部分房屋产权的谭氏后人已离开东莞多年,重新回来修缮老屋并不现实。这个时候,来自东莞理工学院的两位青年老师张颖君和袁艺峰带领一帮大学生充当了这所百年老屋的保护者,他们出于对传统建筑的喜爱,决定了对善馀堂进行修缮。今年5月,他们在网上发起众筹,8月下旬动工翻修,10月3日大修完成。上周末,完成内部装修和布置的善馀堂从外到内焕然一新,开始迎客。

张颖君是土生土长的莞城人,从小就在骑楼下奔跑玩耍,对老莞城的历史建筑有着天生的喜爱。在香港中文大学完成读研深造后,她回到东莞理工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做老师,多次带领学生到老莞城走街串巷,挖掘传统民风民俗。

袁艺峰是东莞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的老师,他从小就痴迷于古建筑,如今的研究方向也是古建筑。在广州读大学期间,他就完成过对大半个中国的“古建苦旅”,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这两年,张颖君和袁艺峰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聚在年久失修的善馀堂上,对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共同喜好让两人一拍而合,决定共同抢救这所百年老建筑。两人将各自原有团队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善馀营造”项目团队,招募学生和志同道合的社会志愿者一起“入伙”。

张颖君和袁艺峰都以“合伙人”称呼对方,在善馀堂的修复中,袁艺峰负责建筑设计和施工装修,张颖君负责宏观层面的内容策划和项目运营。在大多数情况下,两人都能达成一致,但一文一理的不同思维方式也让两人时常产生分歧。袁艺峰想在天井的一侧加一个木楼梯,将一楼和二楼连接起来,但由于天井空间有限,他设计的木楼梯只有60厘米宽,特别窄,此举受到张颖君的反对,两人“对峙”起来。

最终,袁艺峰还是从建筑专业的角度出发说服了张颖君。现在,善馀堂入屋左侧就是一个陡峭的小楼梯,游览者沿此上楼,有一种“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觉。

决战

资金不够“苦力”来凑 老宅复活

刘泽华是东莞理工学院建筑专业大四的学生,今年暑假,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善馀堂“做苦力”中度过。善馀堂为期一个半月大修的主要工作是请的施工队完成的,边角料工作则由袁艺峰带着学生们自己动手,男生负责抹灰上漆,女生们负责打杂和卫生清理。由于整个工作都属于志愿劳动,没有报酬,学生们老是笑称自己是在“做苦力”。“我真的特别感谢大家的付出,如今的善馀堂有你们的功劳。”大修完成后,袁艺峰曾这样跟学生们说。

之所以大多数劳作都是公益性质的,也是由于经费紧张。此次善馀堂的翻修经费全部来自民间,众筹共筹到12万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自己就拿出了4万元。但由于工程量巨大,这12万元用起来捉襟见肘。

“能不换的尽量不换,保有它原来的风貌。”袁艺峰说,原来他特别想把窗户改造成百叶式,以更好地调节光线,但由于花费巨大,他最后只好妥协,用了传统的木窗式。即便这样,整个修缮经费还是超标了。“我们现在还欠着施工队1.8万元……”年底将至,袁艺峰这阵子经常为欠款所苦恼。

“当初就是想保护这座老房子,没有想到会遇到这么多困难。”张颖君说,“只能克服,这是一份责任和使命吧,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在参加于上海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上,张颖君曾表示,“善馀营造”要做缓慢而谨慎的民间力量。

张颖君和袁艺峰带领着“善馀营造”完成了对善馀堂的翻修,作为回报,他们从谭氏后人手中获得了这座老建筑10年的运营权。“我们想让善馀堂真正活过来。”张颖君在接触善馀堂初期就向团队成员提出了对历史建筑进行文化保育的概念,这是她在香港读研期间了解到的理念,“保育等同于保护加养育,修缮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让这个空间更有生命力。”

在完成对善馀堂硬件设施的改造和翻新后,“善馀营造”团队也对其内部设置做了“大手术”,如今,善馀堂里有故事馆、放映室、图书馆和活动室,在三楼天台,晚上可以坐着数星星、看电影。“我们目前想把善馀堂变成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每周末和节假日都会免费对外开放,让大家和老宅有更好的交流。”按照张颖君的规划,善馀堂今后会举办一些比较学术的沙龙,也会举办一些贴近生活的文化活动,比如,让附近的老莞城人和年轻大学生一起庆祝传统节日,中秋节一起吃月饼,端午节一起包粽子,就像小时候回到爷爷奶奶的老房子一样。

张颖君还带领着团队开发出了帆布袋、图章、模型、明信片等文创产品,一方面想借此募集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参观者留下更多关于善馀堂的记忆。

分镜头

■几十年来,善馀堂没有灯,晚上都是黑的。经过“善馀营造”团队的修缮后,善馀堂的天井装上了小小的灯,墙壁上反映出了微弱的光芒。

张颖君说,她特别喜欢这些微弱的光芒,觉得它们跟自己的团队很像,“我们没有很充足的资金、人力和物力,但我们努力发着光。这些光是微弱的,但非常温柔迷人”。

■42岁的谭寓迎是谭氏家族的第五代传人,她8岁的时候就随着父母离开善馀堂移居广州了,前两年回来,看到自己儿时居住的地方一片破败,她曾非常伤心。

这两天,她又回来了一次,看到翻倒的梁柱又立了起来,整个屋子里又满满当当,尤其是看到活动室内还有类似于自己小时候骑过的木马,儿时的记忆顿时涌上心头,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责任编辑:张义凌


深圳龙岗临时工劳务派遣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4 09:11:13
  深圳临时工劳务市场深圳沙河劳务外包公司  省药品监管 省体育局对 省文化和旅 省卫健委我 省住建厅印 省审计厅靶 省气象局发 省总工会将 省民政厅我 青海大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