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西安建城史或提前至5500多年前

2019年02月19日409未知admin

历史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一项项考古发现都将推翻过去的结论。

中国数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源头何处寻迹?西安作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根脉是否还有时代更早的实物佐证?距今五六千年前生活在关中地区的史前先民如何实现“入土为安”?伴随着杨官寨遗址的深入发掘和研究,探究这些问题的蛛丝马迹逐一显露。


杨官寨遗址鸟瞰

今早,208坊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再获重要考古新发现,首现庙底沟文化大型成人墓地,学者认为该遗址将西安市建城市、建都史提前到了距今约5500年前。这片基本保存完整的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大型成人墓地是一处带有都邑性质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埋藏了大量仰韶文化文物宝藏,很可能就是最早中国的雏形并为后来国家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

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首次发现,填补相关研究领域空白


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发掘区航拍

时值深秋,满满都是袭人的凉意,而在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的工地上,却依旧一片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这处坐落于泾河北岸的史前大型中心聚落遗址,现存面积80余万平方米。

200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2008年3月,杨官寨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位居榜首 以来。一直广受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2015~201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杨官寨遗址聚落环壕外东北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时,发现一处与聚落环壕同时期的大型墓地。根据发掘出土随葬陶器的形制特征与墓葬人骨测年所得数据,推断这片墓地的时代与杨官寨遗址聚落环壕基本处于同一时期,同时还发现少量墓葬的年代略晚,可能已经进入仰韶晚期的半坡四期文化时期。

据考古队领队杨利平介绍,墓地位于遗址环壕聚落东部,总面积近9万平方米,目前实际发掘面积约3800平方米,已发现庙底沟时期墓葬三百余座,墓地内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初步保守估计,墓葬总数超2000座,规模空前。

本次清理的墓葬以偏洞室墓为主,兼有少量竖穴土坑墓和半洞室墓,其中的偏洞室墓葬当属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同类遗存,将偏洞室墓的出现年代提前了近400年的时间。墓葬方向以东西向占据绝大多数,且增减幅度都恰好与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摆动的角度一致,推测当时人们会参照太阳光线角度来设置墓葬的朝向。墓葬内均未发现有木质葬具,但在个别人骨周围发现有疑似织物包裹的痕迹。每座墓葬内仅埋葬一人,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头朝西,面向上,两臂贴近躯干摆放,足部大多并拢,存在割体葬仪及非正常死亡现象。经初步鉴定,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人群的死亡年龄集中在中壮年期,兼有少量婴幼儿个体和个别的老年个体,男女性别比例大致在0.7∶1左右,女性要稍多于男性,这或许和男性要更多的承担外出狩猎工作及难以避免的部落间冲突战争有关。

据悉,本次发现的庙底沟文化墓地是国内首次发现并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庙底沟文化时期的葬制葬俗、人种学、人群血缘关系、聚落形态、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物依据。

随葬颜料的“职业画师”


彩陶盆

已完成发掘的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都非常有限,仅在极个别墓葬中出土有彩陶盆、彩陶壶、夹砂罐、陶钵、陶杯、石璧、骨珠等。有些墓葬内的随葬品被发现于墓道的填土内,且破损十分严重,推测当时流行以残陶器随葬的葬俗。

此外,在少数几座墓葬中还发现有以颜料块随葬的现象,通过对其中一座墓葬出土颜料的科学检测分析,可知其主要成分为赤铁矿,且经过煅烧、捣碎研磨、过筛、添加动物胶黏合成形等一系列细致的加工处理工艺,以方便保存和使用。尽管庙底沟时期的先民已经掌握了十分先进的颜料制作技术,但其稀有的属性及复杂的工艺还是决定了并非聚落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拥有颜料并熟练的进行使用,用颜料进行绘画应该只是极少数人的“专利”,而这些人在日常很可能就有着比较明确的职业分工。

聚族而葬,“国家公共墓地”初露端倪?


彩陶壶

本次发现的庙底沟文化墓葬规格基本相近,都是小型墓葬,且随葬品非常少,对比早年在杨官寨遗址聚落环壕西门址两侧大量出土成层分布的完整陶器,二者之间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因此推断这批墓葬应该是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时期普通居民的公共墓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墓地内的墓葬分布如此密集,但目前尚未发现有任何一例庙底沟时期的墓葬之间存在有打破关系,且所有墓葬均排列较为整齐,在部分墓葬开口平面的东端或西端发现有圆形的疑似柱洞遗迹,推测有可能为“幡”类墓上建筑遗存,用来标识单个墓葬的位置,证明当时的人们在营建墓葬的过程中,曾经过一定的整体规划,类似于后代文献记载的“凡邦中之墓地,万民所葬地”,并可能有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持。

杨利平队长介绍,目前已与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展合作研究,通过DNA全基因组测序的手段,全面探索墓地中葬人之间存在的血缘关系,并辅以碳十四测年得出的科学数据,对个体进行早晚排序,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史前族群谱系。这也是在相关领域内开展的首次尝试,对于人群血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无疑极具启发意义。

西安建城立都的最新佐证


夹砂陶罐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中最早在西安建都的朝代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西周。

而通过近年来考古人员在杨官寨遗址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基本厘清了该遗址的整体布局结构,在该遗址范围内发现的建造有大型环壕的庙底沟文化聚落、两侧成层摆放大量陶器的西门址、环壕内部疑似堆土迹象、聚落中央的人工水利设施等,加上本次发现的东区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无疑勾勒出了一个早期城市的雏形。

下一步,考古队还要探寻西门址外可能对应的高等级贵族墓地、东区墓地可能对应的东门遗迹和聚落内部中央大道,如果这些推论都能得到证实,那么杨官寨遗址作为庙底沟时期关中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聚落的都邑性质必将展现无疑。如此一来,西安市的建城史、建都史或可提前至5500多年前的庙底沟时期。

最早中国何处寻迹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大致是从距今6000年前左右开始出现明显迹象,具体表现为人口规模增加,大型聚落出现,文化高度发达等等。而距今6000至5500年的庙底沟文化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共同体,其分布范围以关中地区为核心,并向周围强势扩张,东达大海,西至甘青地区,北到长城一线,向南已越过长江。

杨官寨遗作为庙底沟文化时期的一处中心聚落,其规模巨大,还建造有大型环壕、中央池苑等遗迹,加之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的发现,揭示了杨官寨遗址为当时社会大型都邑。这无疑需要动用相当多的人力才能修建完成,而这仅凭杨官寨一个聚落的人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表明当时这样一个聚落已经具备了组织周边区域和聚落的人集中到一起开展大型工程的能力。加上本次大型居民公共墓地的发现,这些都向我们揭示了杨官寨遗址是一处带有都邑性质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很可能就是最早中国的雏形, 并为后来国家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8坊工作室 吴超 李志强 王姿予)

责编:唐晓蓉、

责任编辑:张义凌


深圳香蜜湖劳务派遣服务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1 17:05:45
  西乡壮边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东湖临时工劳务市场  海港分局积 吉阳区首届 邯郸市环保 邯郸市审计 武安市交运 农工党唐山 健康河北欢 唐山举办金 2015廊 北戴河近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