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区级医院如何逆袭?双下沉两提升让门诊人次增长

2019年02月19日225未知admin

  原标题:“双下沉、两提升”带来门诊、住院人次双增长

  一家区级医院是如何实现逆袭的

  浙江医疗领域的改革创新之举——“双下沉、两提升”,正展现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对杭州余杭居民来说,如今不用“赶地铁到市区看病”,心甘情愿留在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余杭一院”)看病。

  2014年7月,余杭一院牵手浙医二院,挂牌“浙医二院余杭分院”,短短三年,交出了一份亮丽成绩单——

  年门诊人次突破150万,医院门诊、住院人次年均增长15%以上;被国家级媒体先后报道30余次;作为全国首家县级医院,率先试点实施“无输液门诊”;发表国际SCI论文十余篇,并突破性地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今年5月,浙江日报浙视频报道《浙五年,浙江医改改了啥》专题,余杭一院作为基层医院代表,进行了为期一小时的现场直播,并被人民日报、凤凰、腾讯、网易、新浪等10多家媒体平台同时转播。

  一家区级医院,如何借助“双下沉、两提升”东风,以改变拥抱未来而实现逆袭呢?钱报记者通过三个关键词,展现浙江医改的“余杭样本”。

  关键词:科室深度融合

  不再是“攀亲戚”

  而是成“自家人”

  据统计,今年1~9月,余杭一院服务门急诊患者111.54万人次,增长12.58%;出院3.3万人次,增长15.96%;手术10777例,增长11.82%。浙医二院共派出45名专家,以及4个专家团队,覆盖了余杭一院18个临床科室,共接诊13622人次。

  两院突破了以往仅仅是特聘专家定期坐诊或手术的模式,而是进行项目化管理,由浙医二院派驻科室执行主任,实行人才培养、技术提升、业务管理、科研帮扶、科室运营等全面的一体化管理。

  余杭一院院长袁红,是该工作的提出者和推进者,她将这个创新性的合作机制取名为:科室深度融合。

  2015年底,余杭一院以科室融合为合作新起点,特聘了梁廷波、蔡建庭、柴莹、严世贵、杨蓓蓓等国内知名专家,担任普外科、消化内科、胸外科、骨科、耳鼻喉科大主任,并以耳鼻喉科、消化内科和胸外科为试点深度融合,由浙医二院派驻执行主任,进行科室人事、绩效、运营管理。

  不到一年,三大融合科室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仅消化内科,就先后开展了高清放大胃镜、色素内镜、胃肠超声内镜、胆胰疾病EUS+FNA、双气囊小肠镜等技术,无痛胃肠镜检查分别增长359%、277%。

  保持省重点学科的优势,增强省龙头学科的竞争力,夯实市重点学科的发展基础,科室深度融合带来的“多点开花”,让袁红院长对于“双下沉、两提升”的工作更有底气了。

  今年,余杭一院新增手外整形科、康复科进行深度合作,分别由胡学庆、周游担任领军人。

  “‘3+2’余杭模式进一步升华为‘5+2’,下一步我们还要让这种合作模式覆盖更多学科,服务更多老百姓。”袁红院长说。

  关键词:人才柔性引进

  提升“造血”功能

  实现“同质化医疗”

  从余杭到杭州主城区看病,坐地铁不到一个小时。难免和省级大医院比较,余杭一院要靠什么留住患者?

  作为心内科专家,在余杭一院工作近三十年的袁红院长,每天和患者打交道,干临床,再到搞医院管理,她清楚知道,迅速提升医疗技术的迫切性。

  而突破口,在于人才。

  袁红院长说,如今医院推行的是人才柔性引进策略,讲究借助“双下沉、两提升”的东风,用上一股巧劲。

  为此,余杭一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计划,由省级专家和区级名医组成“导师团”,一对一培养业务骨干。

  浙医二院项美香、丁克峰、杨蓓蓓、陶志华、戴海滨等与余杭一院医生结对,在医教研方面进行“手把手指导”。

  选派中青年骨干医生、护士、行政管理人员,到浙医二院轮训、进修。

  一系列工作,孕育了令人欣喜的结果。

  检验科的《HCMV UL138在人巨细胞病毒潜伏感染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实现了余杭区卫计系统零的突破。余杭一院护士姚红瑛作为浙江唯一的护士代表,参加“全国护理工作座谈会”。

  一方面提升“造血”功能,另一方面,医院力求实现“同质化医疗”。

  三年多来,余杭一院依托浙医二院,开启了国际化之路,引进先进的JCI管理理念,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推进医院质量安全改进计划,成立培训学院,邀请省级专家授课,并启动了美国住院医师系统培训课程,由美国华人医学专家进行远程视频教学。

  关键词:强调文化先行

  以患者和员工感受为先

  口碑是生命

  走进如今的余杭一院,你能从细节与改变中感受到温暖。

  丰富医院餐饮、送餐到岗,开设咖啡馆、微超市,开展群团、俱乐部等一系列举措,让医院有了“家”的感觉。

  余杭一院的信条是“以患者和员工感受为先”,说的就是要让患者、员工都有获得感。

  作为掌门人,袁红院长强调“文化先行”的重要性。

  她表示,只有关爱员工,让员工感受到温暖,他们才能发自真心、调动积极性、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是一只无形的手,在潜移默化地起作用。

  以病区护理为例,肛肠镜检查、手术前,需要服用电解质液,但患者往往在时间、计量上把握不好。于是,余杭一院直接让后夜护士在固定时间为患者冲泡,完成后交待患者服下。

  为了让更多患者享受“双下沉、两提升”发展成果,余杭一院还把浙医二院帮扶自己的模式,复制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形成了五级诊疗的分级诊疗模式:社区卫生服务站——乔司卫生服务中心——余杭分院——浙医二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里根医学中心。

  专访

  余杭一院院长袁红:以改变拥抱未来

  余杭一院的前身是杭县卫生院,发展至今已有74年的历史。

  以前在余杭,老百姓看大病,首先想到大医院找大专家。如何让医院再快速发展,满足当地老百姓的需求,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开展以来,我想借助这股东风,做实医疗人才下沉、医疗资源下沉,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

  “双下沉,两提升”开始之初,我去浙医二院谈合作,蔡建庭、杨蓓蓓几个大主任都很有激情,在双方“情投意合”之前,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余杭一院到底准备怎么做?

  我也在深深的问自己。政策来了,一家区级医院的发展,要如何“迎头而上”,同时避免“水土不服”?

  两年多来,我们以改变拥抱未来,开展了科室深度融合、导师制人才培养计划、余杭五级诊疗模式等工作。

  经过全院人的努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事实证明,我们的决策和创新,非常管用——

  一、找准医院定位,强化地区龙头地位,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和布局。以百姓就医需求量最大的科室为突破口,比如消化内科、耳鼻喉科,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打消老百姓就医顾虑。

  二、大专家“沉”下来了,要确保他们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推动科室深度融合,界定好责、权、利,出台优厚的“留人优惠政策”,确保专家安心。

  三、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摆脱一味等待“输养”的局面。让他们有所学、有所成、有温暖,医院人才才能招得到、留得住、有事业。

  来源: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霍宇昂


龙岗劳务派遣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2 18:30:24
  深圳西丽人力资源市场桂园人力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