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无影灯下“扫雷”记

2019年02月19日181未知admin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题:无影灯下“扫雷”记

  新华社记者 毛伟豪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骨盆都被视为骨肿瘤手术的“雷场”:因为肿瘤紧贴着肾脏、坐骨神经、髂动静脉等重要脏器和大血管,要在这个部位动刀子,普通医生还真不敢下刀。

  但在北大人民医院,却有一个木匠出身的大夫,愣是砸进去20年功夫,在这片“雷场”里为上万名病人趟出了一条“保命又保肢”的生路。这位名叫郭卫的医生,也因此被业界誉为骨肿瘤手术的“亚洲第一刀”。

  让患者有尊严地活着

  在这难得的8天长假里,休闲旅游成为多数人的选择,可北大人民医院骨肿瘤科主任郭卫和他的团队仍是在七号手术室里度过。“病人太多,病情不等人,假期也得上。”刚下手术台的郭卫说。

  刚刚做完的手术历时4小时。患者是一名刚满18岁、喜欢跳舞的漂亮女孩,几个月前刚被确诊得了骨肉瘤,肿瘤已深陷其右侧髂骨及骶髂关节。

  难题摆在郭卫面前:如果摘除肿瘤,牵连的局部髂骨会将其右侧髂骨“拦腰折断”。患者都希望“保命并保肢”,但现实情况却是“保命难,保肢更难”。

  除了情感难题,医生还要面临技术难题,“手术难度大,精准度要求非常高,术中稍有不慎,即可造成致命性大出血或其他严重并发症。”郭卫说。

  为达到“保命又保肢”的效果,郭卫团队应用3D打印技术,“私人订制”人工髂骨,帮助患者实现更符合生物力学结构的功能重建。郭卫预计,这名患者术后不仅生活质量好,还可以继续跳舞。

  类似的病例还有许多。“在我们几乎绝望时,是您高超的技术保住了孩子的胳膊,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让他有尊严地活下来。”一位患者家属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

  据统计,北京大学人民医已完成恶性骨肿瘤切除和功能重建术1.6万余例,超过90%的肢体肿瘤患者保留了肢体,高于国际通行水平近10个百分点。

  无影灯下屡破“扫雷”记录

  郭卫专攻骨肿瘤领域已有20年。在这场无影灯下的“扫雷”战役中,郭卫带领团队,从无到有,从好到精,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雷区”:

  1997年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儿童骨肿瘤切除、半关节假体重建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2003年在国际上首次报告了组合式人工半骨盆的使用经验;

  2005年开始创新临时阻断技术辅助骶骨骨盆肿瘤手术,有效降低了术中出血和创伤;

  2015年在国际上首创3D打印人工骶骨假体重建全骶骨切除后骨盆环的完整性,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如今,在国际上需要多个团队参与,48小时才能完成的前后路骶骨肿瘤切除手术,郭卫的团队仅需5至6个小时。“这个数字肯定是全世界最高的,我们一年能做美国人十年的手术量。”郭卫自豪地说。

  从鲁班尺到手术刀的传奇

  谁能想到,这双拿着手术刀的手,原本握的却是鲁班尺。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郭卫,在恢复高考考上医学院之前,曾经在工厂做了三年木匠。

  木匠经历让郭卫养成了受益终生的习惯。多年来,他始终坚持锻炼动手能力和外科基本功。当住院医师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抽空就读书;手术空隙,总是拿着钳子练打结,上厕所也不闲着,终于把一双熟练使用鲁班尺的手变成了稳定拿捏手术刀的手。

  郭卫常开玩笑,骨科大夫就得在木工房锻炼锻炼,“这是脑力与体力的结合。”骨肿瘤手术中,像瞄准部位、线锯锯的方向、凿子凿的方向等操作,都需要像木工活一样的精准,而术中敲、拧、凿、锯,都需要很大的力气。

  此外,手术器械是所有手术中最多、最重的,仅基础骨科器械就需要8个包,平均每个包50件器械,还有重建的器械5盒上百种,每盒重达30斤。

  如今,这名曾经的木匠已经带出了60余名博士生、300多名骨肿瘤专业进修医生。郭卫总是叮嘱每一个“徒弟”,手术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做木匠活儿,没做好可以再做一次;给人做手术,没做好再做一次是不可能的。”


深圳正规大中介普工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2 15:39:20
  福田区竹子林越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南头临时工派遣  海西州德令 省发改委省 省水利厅我 省食药监局 省粮食局青 省环保厅深 西宁市街长 西宁市城西 省民宗委省 省食药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