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惠州获评首批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2019年02月19日294未知admin

    惠州是一座集山江湖海于一身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在又成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惠州又获颁一项“国字号”荣誉!9月21日,环境保护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广东省珠海市、惠州市、深圳市盐田区榜上有名。好山好水好空气的惠州,成为广东的3个入选市县之一,也是广东两个入选地级市之一。

    这是惠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个生动注脚。早在2012年,惠州就提出“三城同创”的目标,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市(后提升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此后,惠州接连摘得多项殊荣,2014年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2015年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6年获评“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随着此次顺利拿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金字招牌”,惠州“三城同创”的目标在短短几年间就已全部实现。而惠州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底气也更足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担当”。

    那么,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大工业、大石化的背景下,惠州的生态环境为何仍然保持良好?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的背后又有何妙招?南方日报记者探寻惠州绿色发展的密码。

    南方日报记者 周欢

    “天生丽质”的绿色根基

    一座集山江湖海于一身的国家森林城市

    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空气质量稳居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前列,惠州的好山好水好空气,首先得益于“天生丽质”。

    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于一体,惠州拥有丰富多元的山水形态。这种得天独厚的绿色根基,在珠三角乃至广东全省都不多见。

    延绵的森林绿谷,是惠州的城市之肺。粤东南第一高峰——莲花山位于惠州与汕尾交界处,“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在惠州博罗。惠州还拥有南昆山、象头山等名山,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多达13座。

    惠州还是广东省地级市中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42%,居珠三角第二位;市区绿地率达38.92%、绿化覆盖率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85平方米。

    密布的生态水网,是惠州的城市之肾。惠州大小湖泊、水库有130多个,东江、西枝江穿城而过,拥有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潼湖湿地,珠三角地区最大的水库——白盆珠水库。

    而且,惠州还有广阔的“蓝色国土”,海岸线长281.4公里,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近岸海水水质全省最优。此外,惠州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长期保持优良……

    正是由于山好水好,惠州的清新空气不仅可以免费“吸”,还可以用来“卖”。

    在“中国天然氧吧”、国家5A级景区罗浮山,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可达14.5万个,在这里吸一口气相当于在城市里呼吸30次。早在2014年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一瓶5升的罗浮山负离子空气罐头,拍出了3万元的“天价”。

    “后天养护”的绿色决心

    仅仅治水就投入“三个100亿”

    纵使“天生丽质”,也要“后天养护”。虽然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但如果只是“吃老本”,不爱惜保护,只会“坐吃山空”。

    恰恰相反,惠州在此基础上,力推生态治理。在财力并不是特别雄厚的情况下,惠州每年大手笔投入20亿元种树、20亿元治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惠州还将河涌综合整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力推系统治水“三个100亿工程”,即投入100亿整治市区河涌和城市黑臭水体,投入100亿元整治淡水河、潼湖流域污染,投入100亿元整治县、镇、村河涌污染。

    放眼今天的惠州,一条条臭水沟陆续迎来美丽蝶变,成为水清岸绿的风景线。金山河综合整治工程还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除了国家森林城市,惠州还是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一组数据可侧面反映出惠州的生态状况——全市80%的乡镇已创建成省级生态镇,80%以上的村已创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市民出行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好生态的背后,离不开惠州的“绿色定力”。来自惠州市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市环保部门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超过1000宗,年均否决率超过10%。

    惠州还以法律红线守住生态底线。陆续为一条江(西枝江)、一座城(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罗浮山)、一个湖(惠州西湖)进行立法,通过地方法规和政策规划等方式为绿色生态保驾护航。惠州还在全省最早制定实施市级低碳生态规划,以“碳规”引领绿色化发展。

    “惠州是生态文明的典范,很宜居宜业。”中国市长协会小城市(镇)发展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杨天举此前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惠州的工业基础比较好,但同时生态保持很好,二者兼得。绿色、生态、智慧、宜居正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可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产业升级、城市升值。

    产业升级的绿色动能

    广东唯一的国家绿色园区在惠州

    守护“绿水青山”,不是不要“金山银山”,而是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要过着富裕的生活。

    9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2017年第一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惠州华阳通用电子有限公司、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3家惠企获评全国“绿色工厂”。同时,在全国24家“绿色园区”中,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榜上有名,成为广东唯一的入选园区。此外,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1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之一。

    “绿色制造”恰恰道出了惠州“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的奥秘——推进产业的绿色化发展。

    这背后,惠州还有两大妙招。

    妙招之一在于,力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惠州通过做强做优电子信息产业,以较小的能源消费推动全市工业较快发展。2015年,该行业用仅占全市4.46%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创造了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40%的增加值,万元产值能耗仅相当于全市工业万元产值能耗的9.6%。全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9.2%、43.6%。

    妙招之二在于,淘汰落后产能、大抓循环经济。“2012年以来,惠州共关停重污染项目188个,全市重污染项目年淘汰率10%以上,淡水河、潼湖、沙河等重点流域年淘汰率在20%以上。”惠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大亚湾石化循环经济工业园被认定为省循环经济工业园,仲恺高新科技产业园和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被认定为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全市7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有5家纳入省经信委“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

    正是这样双管齐下,惠州的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从经济数据来看,惠州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居全省第5位。5年来,惠州GDP年均增长10.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达7.17万元,年均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61.3亿元,年均增长17%;7个县区人均GDP都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而在节能环保指标上,惠州连续9年获评广东省环保责任考核优秀等次;“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过去5年,在全省地级市政府节能考核综合排名中2年排第一、3年排第二。

    ■相关

    县区主官考核中生态文明指标占两成多

    在绿色化发展中,惠州是如何调整“指挥棒”的?惠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强化目标管理制度,把污染减排、节能降耗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污染治理纳入考核内容,并明确“责任书就是军令状”,县区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责任考核中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比例分别达到22.***%和21.43%,其中一票否决指标中的生态文明指标比例分别为60%和75%。

    “惠州还启动了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工作,推进GEP考核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党政生态环保考核责任体系。”该负责人介绍,惠州建立重点环保工作督查督察制度,对重点环保工作逐项明确责任单位、进度计划,倒排时间表,并对未完成责任任务的严厉问责。同时,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工作,进一步压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

    ■数读

    ●2015、2016年,惠州连续两年排名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第3名,今年上半年环境空气优良率为96.1%;

    ●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70多亿元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85座,实现“一镇一厂”;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78个,2017年底将实现行政村污水处理全覆盖;

    ●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7.2万辆,投放新能源汽车2600辆,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54.4%。

    ●全市共创成国家级生态镇6个、省级生态县区3个、省级生态镇53个、市级以上生态村997个,省级生态镇和市级以上生态村占比超过80%。

    ●5年来,惠州三次产业结构由5.6:57.9:36.5调整为5.1:53.7:41.2,第三产业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GDP年均增长10.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


龙城临时工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1-23 04:06:22
  横岗镇大康村龙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深圳南山人才市场  南昌市劳动 市企业养老 市失业保险 南昌市城镇 关于开展2 我市举办外 南昌市卫生 南昌市政公 城区多措并 南昌市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