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芳华》:以更冷静的方式呈现人物命运

2019年02月21日356未知admin

    电影《芳华》海报。

    资料图片


    编者按

    冯小刚导演的《芳华》上映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不同年龄段、不同观念的人各有不同的解读,引起热烈的讨论。邱振刚认为,冯小刚找到了用电影阐述自我的新方式,那就是淡化主观性的思考在电影中的投射,强调用更真实、更冷静的方式呈现人物的命运,而非人物命运究竟体现了何种形而上的观念、立场。这或许是一种较为别致的方式。江冰在评论广州都市文学时认为,老作家欧阳山的《三家巷》是广州当代都市文学创作的奠基之作。20世纪80年代,广州也出了一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家,比如陈国凯、章以武、张欣、张梅、黄爱东西等。广州的都市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可谓先行一步,这一点需要文学史给予充分肯定。周思明在评论《社区达人关大姐》时,认为这是一部很接地气的广播剧,用小人物写出了大主题,获得了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而尹广评曾嵘的画作,认为他结合了中国画南北艺术风格,表现当下,理解今天,是“笔墨当随时代”的一个例子……四篇评论各有精彩,请读者垂注。

    ●邱振刚

    拜微信朋友圈之赐,在我的观影生涯里,这部讲述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某省军区文工团故事的《芳华》,可以算是在观看前看影评最多的作品了。有趣的是,多个较为知名的影评类公众号对该片几乎都持否定态度,从主题到细节,都提出了种种批评。但是,普通观众的网上留言,意见基本都是正面的。就笔者在影院所见,观众席里哽咽流泪者,无论是中老年人还是80后、90后,都为数不少。观众在散场时的交谈声,也颇为稀少低沉,显然还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绪氛围中。

    对《芳华》的意见如此两极分化,这一情形值得品味。一篇阅读量已经达到“100000+”的公众号文章说,此片缺乏主题,只是铺陈了一个多小时的怀旧情绪,看不出影片主题何在。我理解持此论者的本意,无非认为既然是涉及历史的影片,一定要把某些历史片段,通过某个清晰明确的立场、角度贯穿起来,一定要清晰地表露出创作者的历史观究竟是什么。其实,在我看来,怀旧本身就是一种主题,如何看待历史,可以是思想层面的,也可以是情感层面的。对于普通观众,所谓历史观,只是教科书里的一段段论述,历史只有和自己的命运相关时,才是有切身意义的。当他们走进影院,看到一部电影能用某种情感倾向把和自己经历过的历史瞬间,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信息梳理贯穿起来,也就算是值回票价了。当然,在以往冯小刚的历史题材作品里,那种用某个较为抽象的主题统领整部影片的情形一直存在,如《集结号》里的反思精神,《一九四二》里的民本立场,《夜宴》所阐述的人性在权力面前的错乱、扭曲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芳华》放弃将某种思想因素直接注入作品,是在以更加朴素的方式,回归影像艺术的抒情传统,用故事来打动观众而不是教育观众,反而是一种进步。

    更多对《芳华》的指责,则指向影片的某些细节。比如,有的文章认为影片中女性身体频频在澡堂、练功房等场合出现,是在有意通过这类裸露画面吸引观众。其实,怀旧的主题本来就是指向青春的,在各种代表了青春的符号里,还有比一个个充满朝气、跳跃着的年轻躯体更能代表青春,更让人怀念的吗?而且,在电影中,剧情也正是在青春躯体的碰撞中向前推进。再比如,有文章质疑原本在伐木连队的刘峰、下放到卫生队不久的何小萍为何会突然出现在战场第一线?实际上,战争本来是典型的国家行为,没有具体而微地呈现刘峰、何小萍走上战场的过程,这种“留白”式的处理,更加凸显了战争的全军性、全民性。

    当然,《芳华》也有着种种不足。和多部涉及历史的影视作品一样,《芳华》把人物命运的转折,过多地归因于意外事件,尤其是桃色事件,而不是关注历史车轮对个体生命的重大影响。毕竟,人的命运是深嵌于时代中的。另外,影片的第一人称叙事角度也并不完整,其中约有一个小时的剧情,脱离了原本的第一人称,采取了俯瞰式的全知视角,其中包括何小萍在赴高原地区慰问部队时因表现消极被下放到卫生队、后来又因掩护重伤员立功,刘峰护送弹药到前线的途中遭遇伏击,身受重伤并截肢等重要情节。虽然可以把这种视角的变化理解为如果采用女性身份的第一人称来讲述这些情节,有可能弱化剧情的冲击力,但这种变化毕竟导致了剧情的流畅性下降,观众原本和人物一起在生活的河床上艰难前行的历史在场感有所降低。

    由《芳华》可以看出,冯小刚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他之所以选择文工团题材,固然有基于个人经历的情感因素,但更有可能的是,他是希望由自己熟悉的题材来实现这一突破。从《芳华》来看,他也的确找到了用电影阐述自我的新方式,那就是淡化任何主观性的思考在电影中的投射,强调用更真实、更冷静的方式呈现人物的命运,而不是人物命运究竟体现了何种形而上的观念、立场。在他以往的作品中,包括众多喜剧片在内,大多在试图把某些思考塞给观众,作品的思想内核所指向的,是一个集体性的命题,如《一声叹息》关注中年人的精神危机,《手机》意在揭示信息时代里人际交往环境的畸变和人性的扭曲。这一情形在近几年逐渐发生了改变。《芳华》之前冯小刚所导演的最近一部作品《我不是潘金莲》,反映的是各种官场规则和普通人朴素的生活愿望之间的冲突,里面的反腐内容,并不多于普通观众早已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信息,但这部作品仍然通过极具个性化的人物塑造,完成了对这些内容的艺术化改造,把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抑或街谈巷议变为电影里的故事和人物,用个体生命的经历来呈现出而不是宣讲出自己的思考。《我不是潘金莲》和《芳华》,题材虽然分别指向当下和过去,但共同之处是都看不出冯小刚有任何预设的立场,这和他以往作品是有着极大区别的。归根结底,一部影片如果真正地讲好了一个人的故事,也就讲好了一个时代、一段思考。只有在这样的电影里,每个人才能找到自己。这,就是属于一部好电影的真正的秘密。

    (作者系评论家、《中国艺术报》理论副刊部主任)


桃源临时工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1-29 06:31:40
  深圳桃源招聘中介深圳东晓人力资源  市企业家海 庆三八、送 扬州市教育 仪征举行育 千万元补助 市1233 开展岗位竞 仪征:加强 广陵区人社 全市人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