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与其追星,不如成为自己生活的明星 | 睡前聊一会儿

2019年02月19日455未知admin


20170925睡前聊一会儿

00:00

下载音频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今天我们来聊聊那些年,追过爱豆(idol)的我们。


娱乐圈总是不乏话题,效果却往往冰火两重天。这边,TFboys成员王俊凯迎来“史诗级”成人礼,粉丝们不仅打造主题航班、动用无人机和特技飞行员将名字写在广州和好莱坞上空,而且为其购买18颗星星重新命名、在全球投放广告……“承包海陆空,攻陷全宇宙”令不少人咋舌。而那一边,却是隔三差五的“人设崩塌”,与勉励打造的公共形象不同,好男人变坏了,励志哥黑化了,这样的反转让不少人在粉、黑、路人的角色转变中越来越迷糊,不知明星到底是啥模样。


其实,“追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古今中西,概莫能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对外貌气质的迷恋,还是对才能才华的欣赏,对人格魅力的喜爱,都是自我追求的镜像衍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无法被满足的缺憾,比如年少时橱窗里一身似乎穿上就能扣篮的篮球装备、一套为了“五斗米”而放弃的画笔或乐器、一种为循规蹈矩让位的激情四射的生活方式……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缺口,让被压抑的情感、遥不可及的梦想无法被填满。因此,当一个契合心中完美人设的形象投射到生活当中,就仿佛是在心湖中投下一块陨石,翻江倒海。可见,与其说是追逐聚光灯下精致的“他(她)”,不如说是追逐平行时空里那个可能存在的自己。两者之间的“≈”,才是追星现象的原始公式。


只不过,“≈”终究不是“=”,在情感的传递方式上就会表现出最明显的单向化。彻夜排队、风雨守候、嘶哑尖叫、倾尽所能,只是为了能在“人群中看他(她)一眼”。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普通人眼里,明星们都被蒙上了一道神秘光环,除去媒介的公共窗口,很少有机会能走近一步。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埃德加·莫林说的那样,“明星宛如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但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下沉,明星们的神秘面纱逐渐褪去。在两年前的戛纳电影节上,法国影坛常青树德纳芙语出惊人,称明星的私生活没完没了地暴露在社交媒体上,很多明星拥有上百万粉丝,却几乎什么都没做,法国已经不再有真正的巨星。


不过,换个角度看,在这样的时代,明星们能做的也可能更多了。前几天去电影院,电影开始前有一个明星参与拍摄的公益短片,诵读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名句,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更好地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其实也让明星们呈现出更有“正能量”的形象,未尝不是一种双赢。其实,参与公益活动,传播主流价值,都有同样的效果。给明星们出个主意,经常出现的“机场街拍”,如果能换成“阅读街拍”,效果说不定会更好。


另一方面,对于喜爱明星的粉丝们,追星也需承秉理性、保持独立。前些年,那种为了追星搞得老父卖肾、动辄跳海的极端案例,应该不会再上演。但如若为了追星,影响生活、放弃学业,恐怕也与明星存在的意义背道而驰。其实,与其关心明星的私人生活、八卦绯闻,不如成为自己生活里的明星,用努力、用个性、用品格、用能力,登上自己人生出彩的舞台。这样,你也就与你的爱豆离得更近。当有一天,你不是站在机场的人群中挥舞灯牌,而是在各种活动、各种场合与明星平等对话,那么祝贺你,你也就修炼到了追星的最高境界。


有粉丝说得好,“离他的歌声近一点,离他的生活远一些。”这不失为一种清醒的追星方式,只不过,从更长远来说,每一个人都会在某时某地闪耀着独一无二的光晕,生活的主角还是自己,还是要“离我的心声近一点,离我的生活近一些”。


这正是:

缺憾追星补,莫若把己塑。人生翩翩舞,当是我做主。

大家晚安。(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盛玉雷)

责编:张晨宜、


龙城劳务公司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2 14:15:50
  东门分拣员包装工观澜劳务派遣公司  抚宁区审计 杨永英:解 我州举行2 聂瑞平郭建 徐水区东史 丰润区91 景县人社局 我市出台《 中共中央追 经开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