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高淳9个明代“抗洪神器”将迁移保护

2019年02月21日56未知admin

  水位不高,头水牮上长满荒草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牛华新 摄  分水牮原址保护设计示意图

  南京最南角有一条宽阔的水阳江,一边“牵”着高淳区砖墙镇,一边“牵”着安徽宣城水阳江镇。为了防洪治理的需要,水阳江下游高淳段要扩宽、退堤53米。而这一段有10个水牮(jiàn),它们屹立在水中600多年,阻挡、分流洪水的侵袭,并于2011年升级为江苏省级文保单位。随着防洪治理工程的实施,水牮的去留倍受关注。

  日前,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10个水牮中9个将随堤迁移保护,终结它们缓解洪水激流的使命;另一个则将原地保护,继续它的使命。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韩雨霁 耿朴凡 胡玉梅


  探访

  枯水季水位不高,水牮上长满荒草

  在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有着国内罕见的古代护堤防洪水利设施,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水阳江水牮。1月3日,在高淳区文保所所长马永山的带领下,现代快报记者来到高淳区相国圩水碧桥段圩堤,水阳江水牮便在这里。

  由于下雨,眼前丁字形的江面看起来烟雾腾腾,往南望不到头,往北可以看到正在实施的水利工程。由于是枯水季,水位很低,但江面上不时有往来的船只,来来往往的接送着安徽和高淳的居民。“现在是枯水季,所以水阳江看起来朦胧又宁静,但每年的七八月,这里是水茫茫一片。”马永山说道。

  水牮在哪?马永山指着不远处露出水面的一个圆弧状的“草堆”,“那个就是头水牮。往北,依次是二水牮,三水牮……”由于雨天路滑,记者没能走近观察,不过依稀可以看到,水牮是用长条石垒砌的。

  “这些水牮马上要往外退,因为防洪治理工程的需要。”马永山说,为了提高水阳江的行洪能力,河道需要拓宽,整个相国圩要退堤53米,护堤的水牮也相应后退。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都通过了分水牮原址保护、九水牮牮随堤退、于新堤重建的方案。至于实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方案。

  方案

  历时7年,5种方案选中“牮随堤退”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建筑,水阳江水牮的保护方案不仅要省政府批复,还要上报国家文物局同意。各单位需要不断磨合,前后一共耗费7年时间。”马永山介绍,2011年水阳江水牮升级为省级文保单位,由于无法原址保护,初步确定以迁移异地的方案进行保护。随后,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通过实地考察,提出5个设计方案。2017年,国家文物局批示选择方案三,确定将分水牮原址保护,九水牮牮随堤退。

  2018年1月3日,现代快报记者看到了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制作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南京高淳水阳江水牮保护及部分迁移设计方案》。在修订版的设计方案中,共有5个可选方案,分别为:“九水牮原址保护”“九水牮‘江心岛’保护”“九水牮牮随堤退,新堤重建”“九水牮同迁,异地原状复建”和“九水牮同迁,异地原状复建,再于新堤仿建九水牮”。

  “‘江心岛’保护方案就是在圩堤后退水道拓宽后,将水牮留在原处。这样一来,原来的水利工程就会成为‘水害’,不仅会阻挡来往船只,还会阻碍行洪,显然通不过。”马永山介绍,异地原状复建是将所有9个水牮集中迁移到分水牮,形成遗址公园,但这个方案也被否。“综合考虑后,另外两个方案也因不同的原因被否决。”马永山说,第三套方案“九水牮牮随堤退,新堤重建”和另外四个方案相比,在保护文物的本体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实现迁移保护,最终被选用。

  保护

  不改变原状,9个水牮随堤退53米

  高淳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水阳江下游高淳段防洪治理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工程竣工后水阳江水系将更加畅通,防洪能力从“10年一遇”提高到“40年一遇”,通航和农田灌溉条件也将有效改善。目前,防洪治理工程正在不断推进中,水牮段由于涉及省级文保单位水阳江水牮没有动,正在等新一轮修改完善后的方案获批。

  部分水牮随堤迁移保护,如何进行?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水阳江下游高淳段防洪治理工程中,相国圩堤坝将整体向后退53米,作为护堤的9个水牮也将随堤而退。具体怎么退?专家介绍说,所有水牮都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采取“原高程,原间距,九牮同移,最大限度展示历史原貌”的保护方案进行。

  “由于九个水牮目前不具备整体搬迁文物本体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将水牮遗址在进行详细测绘和编号后,拆除搬迁、原状复原。”马永山说,首先需要对每块石头进行编号、拍照,然后对石砌体粘结材料进行取样分析,确定材料配比,接着就是深入勘察地基与内部粘合做法,最终用同样的石材,采取原有工艺和样式补砌。“头水牮跟四号水牮采用的是青石条堆砌,石壁内侧的具体构造与用料也有说法。”马永山补充道,每块内壁在拆迁保护时也要记录,按原形砌筑,并在顶部覆土种植绿地,实现真正的原貌还原。

  分水牮就地保护,保持原生态环境

  与九个水牮相比,分水牮不动,进行原地保护。分水牮位于九水牮西北约6公里,长48米,最宽处约20米,外用青条石砌筑,内填土,为防止来往船只碰撞,分别于左右两侧外砌青条石凌乱凸出。形似鱼嘴,将上游来水一分为二,左入水阳江下泄,右归县内狮树双桥渡至官溪河。

  “分水牮保存状况相对完好,构造工艺价值较高。”专家介绍说,对分水牮主要采取原地保护的方案,以本体保护为主,在现场调研测绘的基础上,以“修”为主。“根据石材破损程度,修葺由三个部分组成。”如果石材破损严重,考虑将石材整体更换;如果石材脱落,就依照相邻石材的尺寸与材质进行修补;未脱落却开裂的部分则采用结构胶加固,并对石材间的缝隙使用混合砂浆填缝。

  为了保持分水牮的原生态环境,分水牮的顶部将种上小树,并增设一条防腐木料铺设的景观步道,这样一来,枯水期可让游客至分水牮顶部观览水阳江美景。

  600多岁水牮

  让高淳相国圩坚如铁

  南京最南角是高淳区砖墙镇水碧桥村。水阳江流经这里,略有弧度,但依然向北绵延,烟波浩渺。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水阳江水牮”,位于水阳江东水岸水碧桥至亮陡门闸水阳江岸。头水牮在水碧桥北约270米,向北依次分布着二水牮、三水牮……直至约500米外的九水牮,而后绵延向北约2.6公里,便是分水牮。头水牮至九水牮均呈圆形,而分水牮则形似鳡鱼,俗称鳡鱼嘴,它们主要设置在水流湍急、圩埂凸出处;其中,九牮的使命是缓解洪水激流冲击,保护圩堤;而分水牮主要是将水阳江分流为二,左入水阳江,右经县内双桥渡至城北官溪河。

  “水牮已经有600多年,是难得一见的古代水利工程建筑。”马永山说,水牮是高淳相国圩的一部分,而相国圩在春秋时期已经修建。据文献记载,水牮设施始建于明。《高淳县志》中记载,明朝时期由于高淳水患日益加剧,相国圩堤坝越筑越高,防护设施也逐渐升级,便出现了由土石构筑的水牮,从明初朱元璋开始,不断增补修缮,直至九牮挡水,一牮分流,佑护圩堤和两岸生息。

  “现在相国圩高14米多,洪水来时最高水位13米多。”因为水牮很好地保护了相国圩的安全,相国圩也有“铁相国圩”之称。据马永山介绍,由于洪水侵袭,水牮这些年不断修缮加固,一直延续到现在。


龙岗临时工派遣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1-29 04:34:07
  深圳香蜜湖人力资源市场南头临时工派遣公司  海西州中小 西宁市城中 西宁市南川 玉树州灾后 玉树州政府 交通部门全 海西州实行 海西州进一 西宁再次提 西宁市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