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企业办进学校里 学生实训得真传

2019年02月19日428未知admin


    不久前,青岛市平度职业教育中心刚刚送走了一批前来授课的德国专家,这间学校与德国的合作已经持续20多年。

    这里参照德国“双元制”的职教模式,学校联合企业设立实训基地,企业派驻的车间技术工人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学校兼职实训教师。学生进来后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岗位工人),接受学校、企业双重管理。

    德国职业教育闻名于世,尤以“双元制”最受人推崇。而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度职教中心就率先走出国门,开展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项目合作。如今,该中心已培养出一大批获得国际认可的职业技能人才,并成为支撑青岛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千里之外的南方,同为中国职业教育重要地区的顺德,在探索学习德国“双元制”教育方面方兴未艾。首个按照德国模式打造的“中德班”已初见成效。预计到年底,该班首批学生将赴德国负笈求学。

    作为先行者的平度职教中心,对接德国“双元制”有何成功经验,对顺德职教往高端发展有何借鉴和启迪?

    ●南方日报记者 罗湛贤

    1“乡镇学校”吸引德国政商学界频访

    从青岛市区驱车一路向西100多公里,经过2个多小时,记者来到了平度职教中心崔召分校。没有高楼、没有“阔气”的门面,这个平度职教中心的老校区显得低调朴实。

    很难想像,这样一个栖身于乡镇的学校,居然拥有整个青岛最先进的养殖场,应用了最先进的农业自动化设备。养殖场不但可以供学生作实训体验,还能够实时与教室联网,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这也吸引了德国政商学界人士的关注。今年5月,由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部长盖尔德·米勒博士率领的代表团专门来到这里,考察中德合作“双元制”项目办学情况,并对该校的办学成果赞不绝口。

    今年8月,两位德国的农业专家在崔召分校待了半个月,为当地的老师、学生培训。“几乎每年都会有德国的专家老师,来为我们传授德国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平度职教中心副校长傅文辉介绍说。

    平度与德国相隔着近万公里,漂洋过海路途遥远。平度职教中心并不满足于每年与德方专家短暂的接触。傅文辉介绍,学校希望尽可能吸取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经验,所以,每当感觉需要更新知识时,就会派老师往德国跑一趟。

    据统计,自启动对德“双元制”合作以来,平度职教中心先后选拔了专业教师100余人次,到德国接受为期半年到一年半的“双元制”职业培训,考取国际通用的“师傅”证书。这也快速拉平了与德国职教的差距。

    2 引企入校、厂中建校探索现代学徒制

    “双元制”起源于德国,是指职业培训中,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双元制”办学的实习实训能耗大,人才培养成本高。为此,平度职教中心在加大与校外企业合作的同时,充分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实施专业产业化。

    “我们通过引企入校,实施企业化管理。”平度职教中心校长许占山介绍,学校分别与青岛圣达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青岛德宏工贸有限公司、青岛新鸿机电公司和青岛德发肉制品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建了数控机加工、电气焊、电工装配和肉制品等四个培训加工中心,把企业引进到学校,再由企业负责生产与安全管理。

    另一方面,为使学生成为一名准工人,学校把实训放到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培养学生的岗位生产能力。

    青岛喜迅机械加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喜迅公司”)就是在厂中建校的典型。该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机械焊接、钣金下料、机加工等业务的德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90%销往欧洲市场。机电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校内机械加工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到喜迅公司进行与师傅一对一的学徒实训。学生在生产中得到工人师傅的真传,掌握生产的工艺和技术,为今后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学校还引进了德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在教学培训中进行多次阶段性的综合考评。通过考评的学生将获得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向国内外德资企业推荐就业。

    3 组建联盟突出青岛职教“德国范”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平度职教中心已经成为服务当地经济的重要力量。

    目前,平度职教中心已向社会输送了约5.8万名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其中,机械加工、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毕业生1.8万余人,农字号专业毕业生1.7万余人,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历届学生尚未毕业就被海尔、海信、三莹、中天化工、红领等企业和用人单位预聘一空,优质就业率达90%以上。

    在平度职教中心成功的实践基础上,青岛明确提出要培育青岛职业教育的“德国特色”,突出德国元素,并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抱团化、联盟化发展。

    2013年,在平度市有关部门的主导下,平度职教中心与市内外57家企业和山东省内8家高校签订了协议,结成一个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联合体——平度双元制校企联盟,设立了包括中国海洋大学、海尔、海信等15个单位在内的理事会。

    次年4月,由平度职教中心、青岛科技大学等作为核心成员单位,中德(青岛)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启动运行,并设立了10个项目工作站。这是继上海、重庆之后,中德职教合作联盟在华设立的第三个合作示范基地。以项目工作站运作为模式,鼓励和支持首批项目工作站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以助力青岛职教实现国际化、现代化、本土化。

    “通过学习、引进德国职教课程、教材及教学模式、质量标准和国际通用资格证书体系,并围绕青岛市重点产业,特别在机械制造与装备、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环保等领域,青岛正加强中德职教合作,为产业发展和升级提供人才支撑。”青岛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关

    探路“双元制”初见成效

    顺德首个“中德班”

    学生拟年底赴德

    作为中国县域经济的先发地区,顺德的职业教育开展得较早,围绕着家电、家具、机械等支柱产业,也颇具特色。

    2015年9月,顺德首个“中德班”在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开班,以培养机器人应用人才为方向,共招收32名学生。“中德班”采用“2.5+0.5”的学制,前两年半按照德国培养模式在国内学习,并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南方研究院的德语专业教师进行语言教学。学生德语水平达到A2后,最后半年赴德国柏林等城市的职业培训学校实践。通过考试后,学生将获得德国权威机构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

    “教学上不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而是以小组项目的形式学习,比如完成一个转向臂的制作、做一个机器人的底座支撑。一个个项目做完后,学生对机器人的原理就有了全面了解。”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副书记陈栋说。

    预计到年底,该班首批学生将赴德国负笈求学。从目前学生的培养质量来看,“中德班”的教学模式初见成效。“现在已经有利迅达机器人公司等企业对‘中德班’学生表示兴趣。经过考核评估,‘中德班’的学生即使不能通过考核去德国参加实训,也将有资格就地进入利迅达机器人等公司接受实训。”顺德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邓元新说。

    邓元新同时表示,由于中德在国情和工业生产需求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如何改良课程体系以实现更好的本地化,还有很多的探索空间。


深圳梅林人才市场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2 11:05:09
  深圳黄贝人力中介公司深圳沙头人力资源市场  罗春红率队 省督查组到 宁波市党政 步步是深情 汤向前:六 中央媒体来 州委调研组 我州2个基 全州首届晴 全州半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