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我的影迷人生”征文结果出炉看看谁的征文获奖啦

2019年02月24日572未知admin

扫码关注“书香吉林”微信公众号

    

新文化周刊A06版~A07版

   如果有白日梦的话,那就是看电影。走进影院,你就沉入了梦乡,直到你笑着(或者哭着)从黑暗中醒来。

   电影的魅力,就是如此让你痴痴颠颠,让你魂牵梦绕!

   不论你年长年少,当你看到她的第一眼,你就会爱上她!

于是,我们有了同一个名字:影迷;

   于是,我们追着同一个恋人:电影。

   还记得那个“一分钟的朋友”的桥段吗?(猜猜来自于哪部电影,呵呵)

   于是,我们从一分钟的朋友,变成两分钟的朋友,没多久我们每天最少见一小时。

   ……

   这段台词,像不像在代言我们爱上电影到痴迷电影的历程?



   为积极落实和助推我省“健康生活 悦动吉林”活动,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由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新文化报承办的“我的影迷人生”征文活动,把影迷们积淀在心底的爱影之情,又催发了出来。从7月7日发出“征文令”开始,截止到7月31日,共收到征文40篇。经过初选,有26篇征文在“书香吉林”微信公众号上陆续推送。征文活动受到网友的热情关注,作者杨贵山的征文《露天电影》被阅读次数达到1046次,获得点赞357次,按评奖规则,依据阅读数和点赞数两项指标,名列第一。征文评委会按照评选规则,最后经过综合数据确认(数据截至7月31日24时),评出了一、二、三等项。获奖征文名单如下(以收到的反馈数据为准):


一等奖(奖励价值500元购书卡+价值500元电影票)

杨贵山  征文《露天电影》(“书香吉林”微信号7月11日推送)

      阅读次数1046 点赞次数357


二等奖(奖励价值500元购书卡+价值300元电影票)

刘长立  征文《电影伴我度人生》

      (“书香吉林”微信号7月18日推送)

      阅读次数742 点赞次数351

王延平  征文《我的电影情缘》

      (“书香吉林”微信号7月30日推送)

      阅读次数513 点赞次数236


三等奖(奖励价值300元购书卡+价值200元电影票)

周婧   征文《二十八岁未成年》

      (“书香吉林”微信号7月23日推送)

      阅读次数383 点赞次数142

隽存启  征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书香吉林”微信号7月23日推送)

      阅读次数347 点赞次数4

马建国  征文《电影不老》(“书香吉林”微信号7月27日推送)

      阅读次数343 点赞次数48


获得赠书的征文作者名单如下(括弧内为阅读数+点赞数,以反馈数据为准):

甘正气  征文《读书与观影》(186)   获赠图书19本

侯建宾  征文《电影不仅可以看,也可以拍》(114) 获赠图书11本

姜洪星  征文《再看

林文钦  征文《怀念美神“阿诗玛”》(52)   获赠图书5本

修 瑞  征文《那年,村里的小剧场》(44)  获赠图书4本

柳福义  征文《老电影的魅力》(44)   获赠图书4本

王 欣  征文《我的影迷人生——小人物大社会》(37)

      获赠图书4本

聂绍良  征文《农村露天电影》(34)   获赠图书3本

李壮壮  征文《电影:看人生百态的窗口》(31)获赠图书3本

丁运时  征文《园林深处的老影院》(30)获赠图书3本

朱乃洲  征文《第一次看

张桂清  征文《影院今昔》(26) 获赠图书3本

刘子莹  征文《父爱未减更深沉》(23)获赠图书2本

宋佶祥  征文《我和电影有个约会》(24)获赠图书2本

倪贤秀  征文《乡村o电影o往事》(19)获赠图书2本

李逸飞  征文《一位影视专业的毕业生对中国电影的思考》(18)

      获赠图书2本

简小姐  征文《回忆老电影》(18) 获赠图书2本

孙 磊  征文《一代宗师,消逝武林》(19) 获赠图书2本 

宋启森  征文《守望香港电影》(17)获赠图书本2本

柳福义  征文《一次见电影演员张良》(14)获赠图书1本


   请长春市的获奖作者于8月21日至8月23日9时到20时到新文化报一楼大厅领奖,请外地获奖的作者将地址和邮编发到邮箱ccxwh96618@163.com 以便于我们尽快将奖品邮寄给您。

   一等奖作品已于7月16日见报,现摘发二等奖征文作品,以飨读者。

   新文化记者 孔繁文



“我的影迷人生”征文二等奖作品之一

电影伴我度人生

■文 刘长立

   弹指中,大半人生已过。回忆往昔,和电影有关的点点滴滴,仍鲜活如初,历历在目。它们连接着我的人生足迹,也映照着社会的变迁。

   五六岁时,就常和姐姐们跟着妈妈,步行半个多小时去看电影。那时正是“三年大饥荒”时期,常吃不饱饭,有时没等走到电影院,就已饥肠辘辘。但电影一开演,我就会被紧紧吸引,直到散场走在回家的路上,还兴奋不减,回味着电影里精彩情节,此时饥饿已被忘在脑后——说电影是“精神食粮”,这可以做个证据吧?

   那时全家九口人,生活全靠身为工人的父母不多的工资支撑,因此和绝大多数家庭一样,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过日子。但再怎么节省,也不会省电影票钱。一有新电影上映,妈妈一定带着我们五个孩子去看——虽然我们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那时看的很多电影至今难忘,如《刘三姐》、《画中人》、《五朵金花》……

   十二岁时,爆发“文化大革命”。闹了好几年电影荒后,终于出了部有故事情节的电影:舞台纪录片京剧《红灯记》,当时人人都想先睹为快。一中学同学弄到了几张票,找我一起去看。那家影院很远,要倒两次公交车才能到,为了省下不到一毛钱的车费,我们步行两三个小时赶去。看完电影,已经很晚了,就在同学的亲戚家住下了。这次看电影创造了我人生的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在别人家过夜,第一次和好几个半大小子挤在一个大炕上睡觉,第一次起夜在卧室内用尿桶小解……

   “文革”后期,零零星星出了几部故事片。

   一天,妹妹给了我一张票,说是“先进知识青年报告会”,下午两点开会,会后放映新电影。我当时是汽车厂工人,那天正好夜班,三点半凭票进了剧场,心想坐一会儿就可以看电影了。没料到会议才刚刚开始,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两点钟时,能坐千八百人的剧场才来了百十人,组织者大感没面子,只好到附近学校去搬学生来充数,因此拖到这时才开会。我祈盼会议不要太长,可是第一个发言人讲了一小时都没完,再看主席台上,起码还有两人要上场。不禁想到,如果等到会开完再看完电影,上夜班一定会迟到,就起身回家。

   没想到走到出口被几位佩戴“工人民兵”红袖标的汉子拦住了。我解释,我是工人,和这讲知青事迹的会没啥关系,票是私人给的,我只是想看电影,如果现在不走,上夜班会迟到。可是他们不跟我讲道理,只是发横:这是上级命令,会不结束,一个人也不许离开。我抗议:你们是民兵,权力是人民给的,是应该为人民服务的,凭什么这样对待人?一个五大三粗像是小头目的家伙,一边伸胳膊用力推我,一边大喝:谁说你是人民?少啰嗦,快回去开会!我一看形势不妙,如果惹恼了他们,最轻也得是一顿胖揍。没办法,只好回到剧场坐下。

   那天的电影看了,名叫《决裂》,一个情节至今难忘:一位没念过几天书的老革命,当上一所大学的党委书记,他坚决反对入学考试,举起一位只上过一年小学的铁匠的手高喊:“这满手老茧就是(上大学的)资格!”

   “文革”结束后,很多“毒草”电影又成了香花,恢复放映,新电影也不时推出,更有让人大开眼界的港台、外国的电影引进。那时,我一有空就骑着自行车到处找电影看。上白班看夜场,上夜班就看日场……印象最深的是骑行近一小时去看香港电影《杂技英豪》,那新奇的拍摄技法,绚丽的镜头画面,让我大呼过瘾。

   难忘的还有国外看电影的经历。

   1992年,国家公派出国去比利时进修一年。一天,路过一家电影院,看到张艺谋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广告,倍感亲切,想看。但一看票价,相对于我这个大学讲师当时区区几百元的工资,简直是天价,就没舍得花钱。

   临回国前,狠狠心去看场电影。那是一家拥有七八个放映厅,同时上映多部电影的“影城”。它让我倍感新奇。因为当时中国放电影场所还是“电影院”,一般只有一个能坐千八百人的大影厅,通常几天里只放一部电影。记得我选的是美国大片《与狼共舞》,因为是工作日的白天,观众不多,影厅里除了我,只有远远坐着的一位洋人观众!就这样,二十五年前,我在异国他乡,第一次坐在舒适无比的沙发椅上,“独自”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

   ……

   今天,我国电影业紧跟国际潮流,拥有多个影厅的影城已在都市里到处开花,国外大片也能同步上映。多年的爱好割舍不下,因此就在一家影城办了张可以半价观影的会员卡,有感兴趣的新电影上映,就和老伴儿一起去看。

   进影城购票观影,常会遇到年青人诧异的目光,他们或许在想:这两位大爷大妈不去跳广场舞,不去马路上暴走,不在家看不花钱的热播连续剧,怎么舍得花钱来电影院?看着他们,我心里说,年青人,别看扁了俺这老家伙,和你们比,俺可是资深的“骨灰级”老影迷!

(本文有删节)



“我的影迷人生”征文二等奖作品之二

我的电影情缘

■文 王延平

   1974年秋,我的童年时光。在现在长春市前进大街与卫星路交会处东北方位的一片农田菜地中,土坡上一条干枯的水渠成了长影74版电影《平原游击队》的临时外景地。

   一列几十米长的火车模型摆在铁轨上,火车模型是按比例缩小的,做得十分逼真,大约半米长的火车头,烟囱里点的是蜡烛,前大灯只要一合电闸就亮,动力靠十几个人用细钢丝绳迁引,路面是一个弯道,路基突出地面。当时我上去用手拉了拉连接着火车的细钢丝绳,沉甸甸的。

   当晚正式拍摄时,只见远处一列火车徐徐开来,前大灯的光亮划破了夜空,当火车头一过预定炸点,烟火师就起爆埋在路基下的一大包黑火药,在一团烈火浓烟中,蒙着帆布、拉着军用物资的火车车厢燃烧着翻滚着,后面的车箱也被炸出轨,横七竖八地躺在铁道上或路基下,场景尤为逼真壮观。当摄影机一停,工作人员们提着水桶一拥而上,一起冲上去灭火,一个炸火车的镜头才算完成。

   别看一组爆炸镜头在电影中也就几秒钟一闪而过,可实际在拍摄中却要反复拍摄约一个星期。有一次老烟火师点火起爆早了,镜头拍摄失败,还需要重新拍摄,而且飞散的钢轨碎片还打伤了一个围观儿童的耳朵,至使这一镜头两三天后才能再次拍摄,因为被炸坏的火车模型的车厢是需要时间重新修理组装的。

   1979年夏,我的少年时光。在同一地点,长影的电影《吉鸿昌》摄制组还拍摄了火烧城池的镜头。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青年时光。我从部队回长春探家,到长影去参观,遇上了一次电影的实地拍摄,很有趣,也很长知识开眼界。武打演员从一人多高的墙上一个跟头翻到地面上,与扮演看守的演员打斗,并用塑料道具瓶子直接打到了看守头上,瓶子粉碎,看守倒地,来人成功救走了被抓的女侠客。

   一连串的表演精彩刺激,一气呵成,演员的功夫十分了得。不过虽然有功夫,一瓶子下去,也够受了,镜头拍完了,扮演看守的演员还在用手捂着自己的头。

   当时瓶子被打碎的时候,与我一起前去参观的只有几岁的小侄子高声地喊着:“假脑袋!假脑袋!”通过参观影片的实地拍摄,也让我感受到电影演员们一身的技艺和拍片的艰辛。

   1994年1月,一个最寒冷的季节,在吉林省敦化市近郊的大山沟里,我带着81039部队地爆连的新兵排参加了西安电影制片厂电影《步入辉煌》的外景拍摄,影片展现了抗联英雄杨靖宇将军在他生命中最后八天里的战斗故事。

   为了真实地再现东北抗联将士的斗争生活,摄制组的演职人员放弃了回家过春节的机会,抓紧一切有利拍摄的天气实拍外景;我部的几百名官兵也早出晚归,不辞辛劳、一丝不苟地扮演着抗联战士和侵华日军。

   虽然有时冻伤了手脚,有时吃不上饭、睡不好觉,但大伙的拍片热情却很高。我们地爆营官兵扮演的是日本鬼子,着装到还算整齐,清一色的黄棉帽、黄大衣、牛皮腰带、三八大***,刺刀寒光闪闪,***和刺刀都是战争年代的真家伙,只是***打不了子弹了。

   而近邻道桥营官兵扮演的是抗联战士,着装真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他们集合时,我看了真是忍不住笑。

   有穿长袍的、有穿马褂的、有小衣衫短打扮的;有戴狗皮帽的、有戴瓜皮帽的;有像地主的、有像无产者的;***支也长短不一、装备良莠不齐很有趣,足见当年的抗日武装装备之差。

   在一个寒冷而又晴朗的日子,我们新兵排随新兵连到大山沟中去参加拍摄。由于天气寒冷,摄影机突发故障,乘车行进的镜头还要补拍一次,战士们在寒风中等待着故障的排除,不觉己是正午时分。战士们已开始“饥肠响如鼓”了。

   预计新兵排午前就能完成拍摄任务回连队,吃午饭的老兵连没给我们排带午饭,二十几个新兵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其他排的新兵吃面包,忍受着“饥寒交迫”的考验。

   情急之下,我求助于西影厂的车辆去附近村庄买干粮,副导演听说还有一个排的战士还没吃饭,二话没说,为我派了一辆鬼子“装甲车”。我登上由吉普车改装成的“装甲车”,全无心思体会坐鬼子“装甲车”的滋味。

   半路上有路过的老百姓在我们的车前慢慢地走着,同车的摄制组的同志便风趣地说:“‘皇军’的车来了,还不给让路?!”这让我紧张的心情舒缓了一些。

   跑了很远的路,才好不容易在一个小村庄找到一家小食杂店,穿着鬼子服装的我匆匆地将买好的价值79元的麻花、饼干、香肠等食品抱上车,心中只想着早点返回拍摄现场以解兵们的饥饿之苦,全然顾不上村民们好奇的目光和善意的笑声。

   回来的路上,车子又在距拍摄场地约二三公里的路上抛锚了,我只好徒步回去找车。

   当我疲惫地回到拍摄场地时,摄影机早己修好,我排的兵们正在忍着饥饿参加今天最后一个镜头的拍摄,看到战士们一张张冻得通红的脸,让我一阵心酸。

   当西影厂的另一辆汽车将食品送到拍摄现场时,己是下午1点多了,戏也刚好拍完。我迫不急待地将食品分发给战士们,看到他们吃得那样香甜,我真是打心眼里高兴。就要登车返营了,摄制组的周友朝导演将80元钱塞到我的手上,这意外的举动,使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泪水湿润了双眼。

   返营的路上,我品味着这顿不寻常的午饭,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任情感的浪花拍打着我心灵的堤岸……

   往事如昨,历历在目。

   从1992年开始,我相继参加了一些在长春举行的电影节活动,见到了很多老电影演员、老艺术家。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老艺术家们的高尚情怀,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我看到了他们美丽的心灵。

   从童年到中年,跟着电影一路走来,我感到很享受、很知足,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本文有删节)



“百字换书”活动完美收官 瞧一瞧谁得的书最多?

   100个字可以换来多少本书?答案揭晓!

   7月7日起,为积极落实和助推我省“健康生活 悦动吉林”活动,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由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新文化报承办的“我读我说”百字征文活动推出,只要网友在“书香吉林”微信公众号活动报道的留言区,写下百字左右对“书香吉林”公众号的感想、建议、文章点评,以及读书感言、好书推荐……就可以获赠最新出版的民生读本。

   留言铿锵,点赞如潮。截至7月31日活动收官,网友们还在争分夺秒,上传留言。眼看着有好书到手,成功留言的网友们心里都美美的。

   谁能获得最多赠书的答案今日揭晓!然而,最美的答案,在网友们的留言里!

   “百字换书”互动活动,又一次把好书和读者结合到了一起。和书结缘,分享书香,正是我们开展这次活动的初衷。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的收获充满屏幕!让我们感动的是,读者的留言字字珠玑……

   “就喜欢这种一言不合就送书的公号!”快人快语的网友“书香最香”,对书的热爱表达得就是这么直接。“只要踏入阅读这个坑,就再也不想出来。如果再有免费送书入坑的,更是举双手赞成!!!”

   “书香最香”更数说了亲子阅读的好处:“少了夫妻吵嘴,母子掐架。小孩子会减少玩电子产品的时间,积累作文经验,提高观察力、思考力、表达能力等,好处太多。”

   网友“丽”也和大家分享了她的“循序渐进”式亲子阅读法:“从孩子最喜欢处入手,一点儿一点儿地加入更多的阅读内容。”渐渐地,她的孩子越来越喜欢去图书馆,因为图书馆琳琅满目的图书会满足她的阅读需要。

   “心有千千结时,它一一为我解锁。”

   “好书,借了我一双慧眼。”

   “停下脚步,等等灵魂,静下心来,读读书籍。”

   ……

   瞧瞧,都是读书警句啊!

   爱读武侠书的网友“张金夫”还和我们分享了他的意外收获:“我曾经看过一个大部头叫做《笑傲江湖》。我最佩服令狐冲,他都让他的师傅岳不群除名华山派了,心里想的还是华山派。这个人侠肝义胆,值得我尊重。我受到《笑傲江湖》的影响,写起了小说。”

   网友“木水清华”还提了一条宝贵的建议:“推送唐诗宋词的音频,让我们徒步时,一边健身、观赏美景,一边还能欣赏美丽的唐音宋韵。”

   谢谢读者朋友们!收获这么多有价值的金句,让我们送出去多少本书,我们也乐意!

   我们很感动,也很高兴和读者朋友们一道,把“书香吉林”微信号经营好。对读者朋友的厚爱,我们的报答就是,赠书!赠书!继续赠书!

   请长春市获奖网友在8月21日-23日9时至20时到新文化报一楼大厅领取奖品,外地的网友将本人真实姓名、地址和邮编发到邮箱ccxwh96618@163.com 以便于我们尽快邮寄给您。

新文化记者 孔繁文



深圳找工作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13 22:49:15
  深圳福永镇新和新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翠竹劳动力市场  省领导参加 江西新疆就 ***部署 全国医疗保 人社部召开 龚全珍被授 人社部部长 坚决贯彻* 江西援疆前 人社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