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学界“逸人”有“逸气”

2019年02月23日25未知admin

    《“逸”范畴的审美空间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赵玲玲 著


    ●赵维江

    20世纪以来,古代文学艺术研究中的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已经进展得非常深入和细致,因此从文艺美学范畴的角度进行综合性、跨学科的审美理论研究,无疑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中国古典文艺学研究的一条新路径。赵玲玲教授所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逸’范畴的审美空间研究”,最终成果形式体现为这部30万字的专著《“逸”范畴的审美空间研究》。该书从“逸”这个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被广泛运用的审美范畴入手,深入探析“逸”的审美范畴家族和“隐逸”的审美空间,进而关注“尚逸”风格,探讨创作心理中的超越性品质,分析“逸”范畴在创作、鉴赏、评价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从哲学、伦理学等角度思考隐逸文化的理论价值和审美内涵。本书关于“逸”范畴的审美空间研究,实际上也是对古代文艺理论思想进行的一次特定视角下全新的理论体系建构。

    作者探讨了“逸”从一种关于主体精神行为认识的观念逐渐演变为隐逸思想和隐逸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核心主题之一的过程。在作者看来,“逸”美范畴经历了从个人行为、修养,发展为一种“隐逸”艺术和“集体隐逸”文化的转变。其次,透过“逸”人、“逸”文、“逸”笔、“逸”书、“逸”画、“逸”品的文本审视和理论思考,作者发现,“逸”美范畴的审美空间,主要表现为一种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经由隐逸思想渗透着的主体修养、艺术追求、风格笔法、鉴赏品评和伦理向度等多维度审美结构。作者认识到,中国文艺批评范畴和美学范畴的研究,需要通过一系列个体范畴的研究,以期最终实现设置“中国文艺批评范畴学”学科的学术目标。这些观点及其论述,从学理层面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于“逸”这一个传统美学范畴的认识,并使之更为系统化。

    “逸”的概念起源十分古老,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隐逸的观念,成为士阶层一种人生的审美追求,后世逐渐演化成古典审美范畴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它衍生出众多的子范畴的,如:雄逸、飘逸、清逸、奇逸、隐逸、野逸、闲逸、放逸、俊逸、高逸、超逸等。隐逸思想受到儒家、道家、《周易》思想的影响以及后来的佛教思想的影响而形成。隐逸文学最早出现也是数量最多的是隐逸诗。隐逸文学、隐逸艺术的大量出现,使得审美中的“逸”范畴逐渐形成,并从一种社会现象、文艺现象发展为一种逸文化。

    从学术创新价值角度看,本书对于古代文学艺术“尚逸”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探究,对于文学艺术创作中“逸”美范畴的多方面影响作出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其理论探索的努力值得充分肯定。它力图从理论上阐明“逸”及其相关的许多长期模糊含混的古代文艺理论与批评概念,并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逸”与“隐”的关系、“隐逸”主题、“逸士”形象的原始生成等,从而解释了文艺创作主体尚“逸气”、艺术创作求“逸韵”、艺术批评尊“逸格”的现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的视野并未局限于古代,而是以通观的目光,由古及今,以今观古,通过对古代文艺创作技法、理论在当代的影响和作用的思考,这对于文艺研究与创作中审美价值的古今对话、中西对接等问题都有着重要启示意义。此外,“逸”美范畴的研究,对于构建中国文艺美学范畴学学科和古代艺术史、古代文论的深入研究与教学,也当有其一定的推进作用。

    “逸”字的本义是如脱兔般善跑疾行,由此延伸出了迅疾(奔逸)、隐遁(隐逸)、闲适(闲逸)、快乐(逸乐)等意义,当下有个流行语叫“任性”,实际上也是“逸”的另一种说法。说到底,逸就是出格,就是创新,就是超凡脱俗,从本质上讲,它是对于现实、现状、常规的一种超越,是人类本性的体现,是人生真正的审美状态和审美理想,也正因此,如作者书中所讲的那样,“逸”构成了中国古典文艺审美范畴的“核心”价值所在,人有“逸格”方为真人,诗有“逸气”乃称上品。生活中的赵玲玲教授也堪称是位学界“逸人”,其人美而不娇、学而不迂,不满足于一般女性的生活小圈子,不拘泥于学院象牙塔的刻板模式,以充溢的青春活力,永远都行进在进取与超越的途中。更可贵的是她始终没有放弃一个学者的本分,她所任职的是一所以教学为主的高校,但她却在学术上孜孜以求,时有成果。期盼她在学术探索的路上走得更远,更扎实、更成熟。

    (作者系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门临时工劳务市场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13 22:51:27
  坪山镇埔桥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推荐深圳劳务派遣  鼎城交警开 鼎城:畜禽 鼎城区举行 鼎城城管: 区农机局: 鼎城区商务 鼎城:开展 鼎城:开展 鼎城区消防 鼎城成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