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安民,需要最后一道守护线

2019年02月20日530未知admin

    子不语

  2003年3月17日晚10点,武汉科技学院毕业生孙志刚像往常一样出门去上网。因为刚来广州,孙志刚还没办理暂住证,当晚他出门时,也没随身携带身份证。他走过东圃黄村街时,被治安人员盘问后发现没有办理暂住证,后被强制收容。3月20日,孙志刚在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被虐打致死。
  这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孙志刚案”。惨剧发生后,案件得到迅捷、严肃、公正的处理。6月20日,*********签署***第381号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8月1日起,新办法正式施行,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把“收容遣送”改为“救助管理”,自愿、救济、帮助的原则,让新《办法》彰显柔情,使人从中看到法治中的人文关怀。为此,这项旨在保证流浪者人身自由和生命安全的制度,被认为是是一次社会的进步——面对法制还很不完善的现实,公民、社会和政府没有回避,形成合力共同直视弊端并将之奋力革除。
  也是在2003年,李福强所在的上海杨浦区收容遣送站正式更名为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在法规的条文里彰显人文关怀其实还相对简单,更难的是如何将这样的关怀贯彻并执行下去。尤其是当收容遣送站这样一个原本拥有行政执法权力的部门,突然变成了一个服务性单位。然而十四年来,李福强与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完美地诠释了该如何扮演好一个服务者的角色。
  在《解放日报》的报道中,有这么一个细节:
  “老吴啊,天开始冷了,还不进站吗?”老吴正睡在木板床上,见熟人来了,又坐起身来:“你看我这都睡下了,今天就不去了,到冷的时候我会去的。”李福强放下被子和一些食物,临走留下一句话:“天再冷些一定要进站。”这句话,李福强几乎每天都要跟老吴说一遍。
  很多流浪乞讨人员不愿进站接受救助,觉得在外面流浪比较自由。于是当寒冬和酷暑来临之际,李福强还是会在救助巡查车上备足御寒的棉被、大衣、防暑降温的清凉油和水等等——无论是让流浪者自愿选择是否接受救助,还是为即使不愿意进救助站的人尽可能提供物资帮助,这都体现了社会管理者不再视街头的流民为藓疥,而是真正令他们感受到政府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
  救助,本来就应该是一项服务。
  然而,杨浦区救助站并未停止探索更好服务模式的脚步。备足御寒的棉被、防暑降温的清凉油固然可贵,但是如若“小惠未徧”的话,仍然不能体现一座胸怀宽广的大都市的温度。三天前,新华社报道了杨浦区在社会救助在社会救助体制上的创新:杨浦区试图在“精准救助”上更往前迈一步——由民政、公安、城管共同探索形成的“三合一”联合救助巡查服务队伍,全年全天候24小时在全区街面上不间断地巡查,确保对流浪乞讨人员、困境儿童和受家暴人员的及时发现和及时救助。同时,建立了一支专业的救助社工队伍,主要负责对区内在册困境儿童、部分留站受家暴人员和困境家庭儿童及时提供心理辅导、跟踪回访和权益维护等服务。
  及时发现需要救助者、针对不同救助者的需求提供精准的服务、并跟踪整个救助全程,而不是泛泛地提供临时的庇护和解燃眉之急的物资,这意味着救助工作开始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精细化地、精准地开展救助工作,也许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投入空前的精力,然而唯有此,才能令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不仅仅是停留在程式化的表面,而是让救助,成为弱势群体的最后一道守护线。
  相信新华社对于杨浦救助模式的报道,也旨在令这样以人为本的精准救助能形成范本效应,从一个区扩展到一座城市,从一座城市扩展到全国。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像绣花针般精细地开展救助工作,让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也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才是更广泛的、更美好的生活。


深圳笋岗人力资源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4 07:32:12
  坪地镇六联石碧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坪地临时工派遣  上海热线设 对近30年 华东电网用 多办实事、 复旦水平测 洋山港出入 上海新泾港 瑞金医院李 世博特许产 做大申城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