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信大“云”之队斩获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特等奖

教育频道 2019年02月20日196未知admin

寻觅合适的选题是当务之急,第一个选题“气象灾害群体脆弱性研究” ,虽然学术性较强,但具体操作起来有难度,与社会热点关联度不高。


南信大“云”团队

  中国江苏网11月26日讯(通讯员 方向 记者 罗鹏)近日,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上海大学举行。经过项目展示、封闭答辩等环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云”团队作品《中心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基于南京市的纵向案例调研》斩获全国特等奖,这也是南信大参与“挑战杯”赛事以来的首个特等奖。“作品咬准了社会热点,创新度、社会价值、写作水平都达到了较高水准!”决赛评委如是评价。赛后,记者采访了参赛团队及指导老师,听他们讲述特等奖背后的故事。

  选题“百转千回”

  目前,我国城市污染已经进入了复合污染的阶段,大气污染治理问题凸显。以南京市为例,大气污染治理体制历经“块式分割”和“条式聚集”两个阶段,“云”团队对此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跟踪调研,研究提出了迈向善治的“网格整合”治理体制,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体制创新路径。

  “中心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光是这个题目,就已经足够“重磅”了。指导老师曾维和副教授告诉记者,选定这个题目可谓“百转千回”。“挑战杯”国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早在2015年,团队就瞄准了特等奖。寻觅合适的选题是当务之急,第一个选题“气象灾害群体脆弱性研究”,虽然学术性较强,但具体操作起来有难度,与社会热点关联度不高;第二个选题“大气污染防治能力研究”已经完成了5万字的指标设计,但由于需要很强的理工科基础,一群文科生无奈放弃。

  几经辗转,目标选题的“模样”越来越清晰,“与特色学科结合、与社会热点结合、充分体现技术含金量。”去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文件一出,队员们惊呼“题目有了!”

  选题过程是专业知识与问题研究相结合的漫长过程。选题确定后,队员们咨询了大量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张康之教授、南京审计大学长江学者金太军教授、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洪广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教授……不胜枚举。

  调研“多方解锁”

  严谨的课题研究与论证总是基于海量的调研数据。每隔1-2周,队员们就走出校门实地走访,与政府领导、社会组织、高校专家和普通市民等开展深度访谈。最初,“小鲜肉”们没经验,脸皮薄,遇到政府领导不敢上前。有一次,到了与某环保部门约好的访谈时间,本由曾维和带队,但因临时有会,队员们只能硬着头皮“冲锋陷阵”。会议室里,曾维和一连收到十几条短信,“曾老师,门卫不让进”“曾老师,要怎么跟局长说啊”“曾老师,如果领导对我们的作品不认可怎么办”……曾维和哭笑不得。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咸鸣霞老师被迫临时担纲,给队员们救了急。有趣的是,自此咸鸣霞也被挑战杯“圈了粉”,主动当起“第二导师”,也成了队里的大管家和知心姐姐。

  走访中有“闭门羹”,也有意料之外的惊喜。去年的省气象局开放日,团队全体出动来到省局开展随机抽样社会调查。没想到,选题被参与调研的环保部门一眼“相中”,对方赞不绝口,不仅积极提供数据资料,还希望有机会也能参与该研究,后来还和队员们成了“网友”。

  两年来,南京市与气象、环境相关的政府部门和机构组织大都被他们一一“解锁”,“遇到实在进不了门的,就在门口守株待兔,逮到一个问一个”,调查范围几乎达到了全覆盖。

  同时被“解锁”的还有队员们的实践、调研能力。如今,大三、大四的他们老练了许多,起草问卷逻辑清晰,调查对象一抓一个准。报告完成后,得到了6位厅局级专家领导的签字认可。

  作品“千锤百炼”

  在校赛第一阶段,这个选题曾排在倒数第二名,评委认为从题目到逻辑、框架都有问题,而且“太深奥了,没人能看懂”。队员陈曦说,“当时作品已经完成了20万字,基本上成稿了,大家都把它当成心肝宝贝,是奔着国赛去的,没想到在校赛中被批得一无是处。”当晚,曾维和连夜召集队员,“如果想继续走下去,就翻盘修改;如果觉得太累了,现在就放弃。”止步校赛?这是大家从来没想过的事。咬咬牙,继续改!15个日夜,团队与指导老师“共处一室”,连外卖小哥都熟悉了团队的菜谱,按照评委提的一箩筐意见,一条一条全部修改完成。在校赛最后阶段答辩中,一位评委的点评让全体队员泪如雨下,“我认为这是现场所有作品里最好的一个!请为他们点赞,让他们走下去!”

  作品成稿45万字,但废掉的稿子远远超过了45万字。最初,队员们对研究工作一窍不通,写研究报告更是不知如何下手。曾维和就手把手教他们写作的基本规范,如何选择阅读合适的参考文献、如何开展调研获取一手数据,即使工作再忙,每周少则一次、多则三次的组会风雨无阻。大量的积累之后,队员们从不会写,到每周能写出三四千字高质量研究报告,让曾老师感慨这是“看得见的成长”。有时候,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的内容写完,最终发现与主题不贴合,只能忍痛废掉。有时某个队员负责的部分写得不好,为了课题进展,只好换人重新写。曾维和跟他们说,“虽然残酷,但团队的‘木桶效应’必须克服,每个人都必须补足短板,绝不能拖后腿。”在省赛阶段,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张教授在阅读初稿后评价说,“作品已经超过了985高校硕士毕业论文的水平。”

  团队“无懈可击”

  自2014年“云”团队组建之初,就立志打造成校内一流、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学生创新团队,“追求极致,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是曾维和的口头禅。国赛决赛布展时,项目主持人孙诗雅用衣角轻拭展板的细微动作被同行的队友抓拍下来,被誉为“挑战杯最美的背影”。她告诉记者:“我希望我们的展板不仅看上去一目了然,摸上去也是舒服的,一尘不染的。”

  两年的朝夕相处、“并肩作战”让队员们之间产生了亲如手足的情感。比赛时,按规定只有2位答辩代表在主办方安排下就近入住,其他同行成员的住宿地点离赛场很远。比赛当天,其他成员凌晨4点多就起了床,6点前赶到上海大学,给答辩的孙诗雅、陈曦带了热乎乎的早饭,叫她们起床,并为她们化了淡妆,有说有笑地把她们送进赛场。赛场外,队员们顾不上参观校园,焦急地等待“战友”发来的最新消息,适时提醒注意事项。晚上,队员们又在比赛结束前赶到会场门口,迎接她们。孙诗雅感动不已,“这些一起经历的小事,对我来说比竞赛成绩更重要。遇见他们真的很幸运!”


香蜜湖临时工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14 11:45:15
  东门分拣员包装工深圳松岗人力资源公司  泗阳县医保 泗阳县:突 省人社厅对 沭阳县3个 新华社江苏 泗阳县新增 沭阳县叶敏 宿城区20 沭阳加强就 宿豫: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