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贵州新农村如何由“盆景”变“风景”?

2019年02月22日246未知admin

    遵义市播州区柏香台片区新农村风貌。受访者供图


    提起地处西南的贵州省,人们常常想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句俗语。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长期以来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要想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补齐短板中的短板,即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贵州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和政府部门测算,从2006年到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需求量为3936.22亿—7096.22亿元。

    重任当头,贵州省咬紧牙关,走出了一条以财政资金为主导,大手笔大毅力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进而带动社会资本形成良性循环的新路子。短短几年时间,贵州打造出了享誉全国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这张闪亮名片,成功实现后发赶超。

    顶着贫穷落后“帽子”的贵州在新农村建设上的成功探索实践,对于当前我省粤东西北地区2277条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乃至全省新农村建设都格外有借鉴意义。

    ●南方日报记者 胡新科 发自贵州

    新农村建设陷缺钱怪圈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东南部,山地占87%,丘陵占10%,平地只占3%,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粤东西北地区极为相似。

    先来看贵州的财力情况。从2003年至2010年,贵州省GDP的数值占全国比重一直都在1.1%,在各省份中排名第26位。2012年,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53元,在全国排名第30位,GDP总量为6852.20亿元。同年,全国人均纯收入7917元,GDP总值为54.04万亿元。

    头戴“穷帽”,要想搞新农村建设,钱从何来?要知道,2013年贵州省财政总收入为1918.18亿元,加上中央各项转移支付1838.3亿元及其他收入,当年总收入为3241.95亿元。

    在新农村建设中,最关键、最“烧钱”的环节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贵州新农村之困正在于此。

    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浪塘村一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泥泞的泥巴路,黑臭的邢江河,乱跑的畜禽乱堆的垃圾,还有穷得叮当响的贫困。”

    浪塘村支部书记严勇告诉记者,村里曾想自发修桥过邢江河,当得知差不多要200万元资金后,就再也没人提了。“建污水处理设施也要200万左右。这两项大事不解决,村里搞新农村建设就是句空话”。

    缺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在铜仁市江口县巍巍梵净山下,幽幽太平河畔,坐落着一个宛若世外桃源的自然村落云舍村。

    早在1995年,颇有经营头脑的村民杨兴泰在村里开设了第一家农家乐,希望借梵净山的旅游资源赚上一笔。受其带动,村里陆续发展起来了15家农家乐。

    “到2003年,只剩下了一家。”杨兴泰告诉记者,村里硬件设施太差,连水泥路都没有,下雨天游客进来满脚泥。为改变这一困境,村民找工程队估价,修条进村的水泥路至少要数百万元。自此之后,村里没有人提自发修路。

    诸如浪塘村、云舍村的遭遇并非个案。因为缺钱,搞不起新农村建设;因为建设迟迟不能起步,村庄始终发展不起来;因为无法发展,难以摆脱贫穷。贵州新农村建设似乎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三年多整合投入超1800亿

    穷困已久的浪塘村变化始自2013年底,一直到2014年中新村初现:宽阔干净的马路直通村中,杨柳依依轻抚青瓦白墙,邢江河绿水蜿蜒,栈道沿河而走,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漆黑的夜……

    浪塘村之变得益于贵州省2013年开始实施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

    2013年底,贵州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以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为内容的“六项行动计划”,并明确以县为单位通盘考虑、整合资源、多方参与,整村整寨统筹推进。根据规划,从2013年到2017年,贵州省每年安排不少于300亿元资金,“六项行动计划”五年总投入1510.68亿元。

    贵州省委农工委专职副书记、省农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兴友介绍,六项行动计划重点就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向乡村延伸,重点解决农民群众最急需的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房屋改造、环境整治等问题。

    “挤”出来的资金,如何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贵州的做法是:打通壁垒,避免重复建设,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向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倾斜。

    在浪塘村,住建部门整合资金,实施棚户区改造和改善人居环境;扶贫部门对贫困村民发展农家乐给予30%的补助;交通部门投入196万元修建了浪塘大桥;环保部门投入200万元,修建浪塘村污水处理系统,邢江河水恢复清澈……

    严勇告诉记者,目前政府在浪塘村已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财政投入聚焦支持村寨发展,形成对各个环节的强势带动。只有800多人的浪塘村开起了30多家农家乐,曾经的贫困村华丽变身为乡村旅游热点。

    “关键在整合打捆,灵活使用资金,而不是额外增加财政投入。”贵州省农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投入到浪塘村的3000余万元资金是根据新农村建设相关部门的工作规划,合理安排建设项目,把有限的资金资源集中投入到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桥,我们把省市县农村道路建设财政补助整合,加上村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资金,集中投入到浪塘大桥建设上,解决农民最迫切的需求,避免出现‘到处撒胡椒面’的情况”。

    遵义市播州区柏香台是通过资金整合打捆投入实现效果“1+1>2”的另一个例子。2014年,贵州省农委以柏香台为试点,整合农业、水利、环保、交通等多部门涉农资金,同时发动社会捐款,筹集资金数百万元,构建拦河坝、固河床、加高河堤等,并配套美化设施。原先乌黑发臭的小河通过整治,变成了10余米宽的河道。河道周边的农田,种上了成片的莲藕,夏秋赏荷花,秋冬吃莲藕,一举两得。

    据统计,三年多来,贵州省整合资金投入六项行动计划资金已超出原有规划,总额达1800多亿元,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效果明显。截至2016年底,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已有19360个创建点,覆盖10890个村、2.6万个自然村寨,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60.5%。

    筑巢引凤社会资本注入

    “这几年政府整合各类资金1.9亿元投入到了云舍村的新农村建设。”云舍村委会主任杨小华认为,让村里旅游服务业“起死回生”的是村庄环境整体的提升,而促其产生质变的则另有原因。

    云舍村是由江苏苏州对口帮扶,其帮扶投入1500万元帮助云舍村建起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这为云舍乡村旅游重新起步带来了机遇。此后,江口县交通部门投资3亿元修通了江(口)—梵(净山)复线柏油路,这条柏油路从云舍穿村而过;水务部门投入200万元从后山引来甘甜清醇的泉水;林业部门投入数万株花果苗木组织村民美化云舍村。

    “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村庄硬件设施大大改善,但软环境还比较欠缺。”杨兴泰告诉记者,真正的转型升级是在2015年。

    2015年,云舍村在当地政府和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持指导下,引进省外客商投资上亿元打造“山水云舍”,对古村落民居和古法造纸坊进行商业开发,构建生态湿地区、水上乐园区、民俗文化表演区、民俗文化体验区等特色旅游文化景点。

    同年,云舍村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专家评审。如今村庄正式营业的农家乐有35家,日均接待游客2000余人,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

    环境改善,硬件升级,引来社会资本青睐的,并非只有云舍村。作为当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创建示范点,浪塘村的变化让世世代代在村里住的老人至今不敢相信。

    “谁能想到我们村里还能通火车?不少人一辈子都没见过。”村民们言语之中难掩自豪。

    村民口中的“火车”,其实是由当地镇政府主导引进的旅游观光项目,共有18个。其中旧州镇至浪塘村的观光小火车引人关注,投资1亿多元,全长3.5公里,从起点至终点只需14分钟。游客欣赏完了旧州镇的古色古香之后,可以借此前往浪塘村,观赏邢江河畔鱼米之乡的田园风光。

    “六项行动计划是通过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引导各类经济实体、社会资金参与,构建多渠道、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杨兴友认为,单独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肯定是远远不够的,终极目标是形成良性循环。

    如今,贵州省整合政府资源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红利彰显,黔贵大地新农村正在由“珍珠”串为“项链”,由“盆景”变为“风景”。

    专家点评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发展处处长王丽军:

    新农村建设

    切忌“单打一”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发展处处长王丽军认为,粤东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与地处山区的贵州省有很多相似之处。贵州作为欠发达省份,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是从打基础、利长远的角度出发,首先把着力点放在了农民最急需、农村最薄弱的“路、水、房、电、讯、寨”为切入点,全面解决农村“行路难、用水难、住房难、用电难、通讯难、环境改善难”问题。这样做的好处之一,便是能够给农民生活带来实打实的改变,更容易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而这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的最直接体现。

    王丽军指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村方方面面的工作,不能“单打一”。要与精准扶贫,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危旧房改造,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相互依托、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应当打破传统意义的行政职能壁垒,把有限的资源精准投放到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避免重复投入、资源浪费。例如发展村庄特色产业,应当把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房屋改造、人居环境治理、电商、智能智慧、基础设施等无缝对接,实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将农村山水秀丽的自然环境美和高效生态农业的田园风光美集成有机结合,把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村发展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结合起来,从而使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


深圳海山人力公司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2 18:55:57
  深圳华强北招聘中介深圳东晓劳务外包公司  前三季度3 邯郸市委书 邯郸市市场 关于石家庄 关于石家庄 市应急管理 做中国最好 新乐市20 新乐市召开 市政府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