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一群平凡的人创造了塞罕坝奇迹——记者心中的塞罕坝

2019年02月24日106未知admin

  塞罕坝在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一片由三代务林人一锨一镐、一坑一苗、一沟一坡,历经55年打造出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这个叫塞罕坝的地方,不仅造就了中国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无前例的绿色奇迹,也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变,为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国,提供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范例。7月10日,一群“大牌”记者组成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报道团来到了塞罕坝林场,探寻塞罕坝林场绿色奇迹背后的故事。那么,他们眼中、心中的塞罕坝是怎样的呢?

  中国新闻社河北分社视频记者艾广德——

  塞罕坝的气势让人震撼

  “真没想到他们是那样朴实,那样热情;真没有想到正是这样一群平凡的人们,用他们的坚持创造了塞罕坝奇迹。”8月11日晚,艾广德对记者聊起塞罕坝采访的感受时,依旧感慨万千!

  “塞罕坝那气势很是让我震撼。我们住的宾馆里,透过窗户看到的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下面是一片平整的草地,半山坡是矮点的灌木丛,再往高处是高高的一片林。现在我们好几个同事都用那个画面做了电脑屏保。”艾广德兴奋地说。

  这次塞罕坝之行,艾广德先后采发了稿件《世界最大人工林守护者55载见证塞罕坝荒原变林海》和《塞罕坝林场:夫妻坚守望海楼11年最大愿望是有人来说说话》。艾广德说:“看着这片林海,再看看55年前荒凉的照片,简直无法将它们融为一体。只有真正走近塞罕坝,才深深地体味到创造塞罕坝奇迹的这些人创业的艰辛,敬业的执着和守业的传承以及他们的淳朴和善良!”

  中国青年报河北站站长樊江涛——

  水滴石穿 愚公移山

  “在历时整整一个多月的新闻采写中,我最佩服塞罕坝人三件事:一是在荒漠中造林,二是在观念中植绿,三是在艰苦中酿蜜。”中国青年报河北站站长樊江涛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7月份,樊江涛就开始了进坝的采访,通过在塞罕坝采访多日,塞罕坝机械林场人的定力和耐心给樊江涛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塞罕坝人就是以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几十年在石质山地、荒丘沙地上“钉钉子”,在一片荒原上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塞罕坝人有着“历史的耐心” 。

  在樊江涛的报道中,分别从《百万亩林海的“慢”逻辑》《“林三代”吃苦记》《塞罕坝刷新的“三观”》三篇文章撰写了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三记。樊江涛说,走在三代人55年种下的百万亩林海,目睹沙地和塞罕坝形成的强烈颜色对比,看到林三代在头皮土上攻坚造林……

  那一刻,我们就能真切地明白什么叫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塞罕坝当之无愧。这里可以称得上是人和自然关系的一座博物馆,几乎我们关心的每个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魏海超——

  铭记感人故事

  留存精神影响

  20天的采访中,魏海超穿林海,走湿地,采访一个个造林工人,感受着55年来塞罕坝所经历过的岁月。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塞罕坝人“钉钉子”的精神。55年前,来自全国18个省市,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创业大军集结坝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人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在沙漠里播种、在石头缝儿里栽绿,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像钉钉子一样,钉出百万亩林海,用汗血、用青春,甚至用生命在荒僻的高原上写下了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塞罕坝人的‘钉钉子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不管干什么,我们都需要有钉钉子的精神,才能把事情做好。”魏海超说。

  除了塞罕坝人的钉钉子精神,魏海超在采访中发现,这里的人,对大自然都有着深深的敬畏,他们正在和已经把生态文明当做一种信仰,去实践去奋斗。

  “一次塞罕坝行,一生塞罕坝情。”魏海超告诉记者,无论是茫茫林海,还是55年来发生的一个个感人故事,都深深打动着他。“这次来塞罕坝的时间虽然只有20多天,但赛罕坝精神给我的影响却会一直留存,在这里听到和看到的故事,我也会一直铭记。”魏海超告诉记者。

  中国经济网记者李凡——

  赛罕坝人是卫士,

  也是勇士

  “感触最深的,是塞罕坝人一代又一代传承的开拓精神。”短短6天的采访,让李凡感受了林场发展的速度,从“一棵松”到“一片海”,一代又一代的赛罕坝人克服重重困难,他们就像塞罕坝的树木一样,虽然环境恶劣,却都坚定地扎下了自己的根。“他们是战士,也是勇士。”李凡如是说。

  李凡着重采访了“林场的中生代技术派”——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林业科副科长常伟强。李凡告诉记者,一个小时的采访,他们始终围绕森林经营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话题展开。常伟强说:“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使塞罕坝的森林面积越来越大,森林质量不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能够为国家生态提供更好的服务支撑。”

  李凡在稿件中写道:“常伟强在采访中一直强调,深呼吸也是一种资源。希望塞罕坝越来越美。”“而这,也正是我想说的。”李凡告诉记者,“秋天的塞罕坝更有味道,不管是工作还是旅行,我都会再访塞罕坝,相信更多的美等待我们的传播。”

  光明日报评论部编辑王子墨——

  美在风景 美在精神

  “这里林木参天、林海万顷,景色怡人。然而采访之后却有了更深刻的感触。这里的美不只在美景,更在精神。”在电话里,光明日报评论部编辑王子墨说。

  王子墨介绍,作为新闻评论员,一般亲临现场的机会较少,经过这次走访,他深感评论员深入一线采访的必要。如果不是亲临现场,与林场职工交谈,就很难近距离观察,唯有深入一线采访之后,笔端才能流淌出感情,文字才能饱含着温度。

  在报道中,王子墨写道:“塞罕坝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美景,更是绵延不绝的精神遗泽。塞罕坝是人类对自然前倨后恭的生动写照,从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而承受惨痛代价,再到矢志不渝地修复自然从而收获巨大效益,这是塞罕坝的故事,更是对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的启迪。”

  “唯有了解了塞罕坝的历史,我们才能对塞罕坝的美有一种更为立体的认识,才能重新感知塞罕坝美景的厚重。塞罕坝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认,是通往‘天人合一’境界上不懈奋斗的一首史诗。”

  通过10天的采访,王子墨对塞罕坝也有了新的感悟:如何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塞罕坝为我们做出了示范。我们要学好“塞罕坝经验”,既种出草木葱茏,也收获黄金万两,并最终通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本文由本报记者胡晓梅、李丽钧、刘澜澜、高琳哲、镡立勇采写)

  


深圳桂园临时工劳务市场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13 19:25:08
  深圳南园怎么招装卸搬运临时工梅林人力中介  中专教师中 中华人民共 人社部党组 胡晓义副部 安阳市20 关于做好2 张恩迪委员 安阳工学院 全市人社系 关于转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