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广西恭城:茶江水因何而清?

2019年02月19日501未知admin

    在沼气建设和清洁乡村管理制度的推动下,恭城变得更加美丽整洁。徐平 摄

    许多黄岭村村民用上了沼气灯。冯善书 摄


    “若非近期雨水较多,我们看到穿过县城的茶江水肯定是清可见底的。”一讲到恭城的生态环境,该县乡村办主任、39岁的蒋春林脸上便洋溢出自豪的笑容。

    恭城是位于广西东北部的瑶族自治县,与平乐、阳朔等同属桂林市管辖。从2013年开始,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把恭城逐步引入全国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的公共视野。

    与粤东西北农村地区一样,恭城农村基础建设欠账多,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也面临财政资金有限的问题。恭城逐渐摸索出这些问题的破解之道,该县117个行政村实现了对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有效处置,茶江水因之而常清。

    ●南方日报记者 冯善书

    因地制宜

    沼气池“吃”垃圾 “一池带四小”

    9月的黄岭村,阡陌纵横,瓜果飘香。

    两年前,贵广高铁通车,珠江水系上游的恭城外来人口激增。2016年,该县接待的游客比2014年大涨了27.3%。面对逐年提升的环保压力,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不仅没有恶化,反而越变越好。“这是因为我们恭城沼气池和生态湿地吃掉了农村很大部分的生活垃圾和污水。”蒋春林说。

    沿着宽阔笔直的村庄大道,穿过绿涛阵阵的蔬菜基地,记者漫步来到了该村村委大楼门口的活动广场。一座由老建筑改造的沼气科普博物馆告诉来客:距离县城5公里远的黄岭,是广西沼气建设的发源地,也是全国最早开展农村沼气池建设的村之一。

    “以前的黄岭,也曾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但有了沼气池和生态湿地,这些脏东西有了去处。”一位带路的村干部介绍,黄岭的沼气入户率超过了100%,村里45%的生活垃圾和30%的生活污水,在源头上就被他们的环保设施“吃掉”了。

    “沼气池不仅可有效消除人畜粪便和厨余垃圾,且可以代替天然气成为村民烧水、做饭和照明的能源,发酵后的沼液废渣还可当作肥料。”蒋春林说,建设一座家庭沼气池只需要几千元的成本。每家建成一座沼气池,就可以带动建设一个小猪圈、一个小菜园、一个小果园和一个小鱼塘,形成“一池带四小”的庭院经济格局。种养规模大的支持农业效应更大。

    黄岭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则像一个休闲点。错落有致的水池、台阶、过道,和一片绿意盎然、满园芬芳的生态湿地映入眼帘,就构成了一个全天然的污水生态净化系统。从排污管道潺潺流入的生活污水,利用自然落差汇取到污水池以后,无需任何电力系统,就可以通过三级厌氧发酵,流入种满各类植物的人工湿地,多余的氮、磷等在里边经过植物根茎吸收后达到排放标准,再直接引往果园和菜园进行浇灌。

    “这套系统在硬件上一次性投入几十万元,小型的只要几万元,日后的运营无需专人看管,几乎是零成本的,还为村庄增加了一处生态景观。”村干部说。

    行政问责

    不准搞“盆景” 撤职280多人

    黄岭这种“一石多鸟”的农村垃圾和污水管理模式,在恭城不是孤例。莲花镇红岩村、矮寨村等多个村庄,情况都与黄岭村相似。据恭城县乡村办统计,该县的沼气池入户率目前已达到89.6%。而全县建设的沼气池数量接近7万座,位居全国第一。在污水处理方面,该县70个行政村建成了84座基础设施,铺设管网95公里,平均日处理污水达***00吨。

    通过沼气池和污水处理设施,恭城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57%。早在2015年,作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县,当地便决定要在117个行政村建设249个污水处理站(含污水管网)。按照“三步走”的计划,目标到2018年底,让全县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100%。

    逐步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成为当地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的巨大优势。但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与政府历年的行政主导和财政输血有很大关系。

    “广西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从四年前开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农办乡村建设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明确要通过8年时间,分“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来推进这项活动。

    按要求,8年内美丽乡村建设全面覆盖到全自治区18万多个自然村。每个村庄都必须不留死角、不搞“盆景”,否则将严格追究问责。据自治区乡村办统计,自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广西已问责干部3600多名,其中280多名干部被直接撤职。今年是建设的第5年,自治区乡村办专门又成立3个督察组,加强对有关工作的常态化督查。

    实际上,恭城的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更早,三十年前就已着手,到该县任职的11任县委书记、9任县长,都加入到这场漫长的“生态接力”,从未掉过棒。

    社会化运作

    调动村民积极性 运营全托管

    恭城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就算有国家政策扶持资金的支持,也不可能对农村公共服务大包大揽。

    “起初,并不是所有干部都能意识到,农村是农民的家,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农民的主动性没调动起来,政府投入再多也会吃力不讨好。”蒋春林向记者坦承,他们也是在工作过程中渐渐明白这个道理。农村的清洁美丽,哪可能建几座环保设施就一劳永逸,再多的沼气池和生态湿地,没用起来起到实效,也不过等于摆设。

    广西想到的办法是:向每个村庄都派出驻村干部,与农民一起来探索维持农村清洁卫生的长效机制。广西迄今向各地派驻的工作队已达2.4万多支,干部成员8万多名。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各地的行政村很快建立了清洁乡村管理制度,78%的村屯成立了村屯理事会,77%的村屯组建了保洁员队伍,93%的村屯订立了村规民约,规定村民缴费、门前三包等义务。

    当农民真正成了乡村建设主体,他们自然重视按农村的规律办事。在恭城,农村的空心化,引发了沼气原料不足、规模养殖场排污难、规模种植业有机肥缺乏等多项难题。于是,当地推行了一种沼气池运营的全托管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农户与沼气公司签订服务协议的,把家用沼气池全权委托给公司管理,包括沼气池的进料、出料以及日常维护,农户按用气量缴纳一定费用(2元/立方米),以四口之家计算,使用全托管沼气比使用液化气每年可节约开支700元至800元。目前,除当地的污水处理设施是以PPP模式来建设运营之外,全县9个乡镇的沼气池已经全面升级到“全托管”模式,覆盖农户1万多户。

    公司化、社会化的运作模式还被运用到村庄的废品回收上。据恭城县乡村办透露,由于当地村民家家都有垃圾分类习惯,除了45%的生活垃圾在源头上被沼气池吃掉以外,其它不能作为沼气原料处理的可回收废旧物,则可以通过村镇供销网点来回收。

    由于全县村庄比较分散,交通不便,恭城目前对农村的生活垃圾采取的是因村因地施策、“大分散小集中”的办法来处理,60%是村收村运村处理,15%是村收镇运镇处理,25%是村收镇运县处理。

    “其实,恭城的农村垃圾管理模式能够可持续地运行至今,从根本上说是坚持变废为宝和推进社会化回收处理的结果。”蒋春林总结,企业得益,农民受益,自然会主动与政府的行政推动形成合力。

    ■解剖麻雀

    打油茶“打”出清洁村貌

    恭城农民热爱打油茶。爱到什么程度?油茶已渗入当地乡村文化的血液,成为每户农民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等村农民一天的劳作,是从打油茶开始的。因而,该村的老村委书记苏开德发现,要介入村民的内心世界,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他们一起打油茶。他要通过这种方式,让讲卫生像打油茶一样进入门等村文化的血液。

    2015年的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会议在恭城召开前,按照住建部的安排,与会代表集体参观了门等(矮寨)村等3个村的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治、建筑古雅的门等村,就像一位不施粉黛的素颜美女,让在场的代表眼前一亮。

    实际上,苏开德告诉记者,门等村也有过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历史,不是所有村民从一开始就那么讲卫生。甚至在该村的沼气池普及后,污水净化设施也建起来了,还有一些思想落后的村民,不肯主动参与到村庄的清洁活动中来。“平时他们出门会很大方地给朋友派烟,一天可能大半包都是派给别人抽了。但是,每月轮到他要交几块钱的垃圾管理费和几毛钱的污水处理费时,他们却犯难了。甚至连自家门前的垃圾也不愿扫一扫,更别说对厨余垃圾分类了。”

    所以,苏开德看到谁家卫生没搞好,第二天开始便一定会每天早上到这人家里和他们一起打油茶。一直吃到这家人的思想转变过来为止。

    作为一个当了几十年村支部的老基层干部,他来做这份工作,具有别人不可取代的天然优势。在同个姓氏的村民中间,他是前辈。在不同姓氏的村民那里,他也是长辈。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不仅自己吃油茶吃到怕,别人也被他吃到怕。因为在前辈和长辈面前一直做不好一件事,是很没面子的事。

    门等、矮寨自然村同属于有着600年历史的莲花镇门等村,现有农户157户651人,主导产业为月杮、桃李种植和畜禽养殖。门等村所在的平江河流域一带,瑶、壮、汉民族文化历经数百年融合,形成独特的“九甲”片区乡土建筑风格。

    多年来,门等村走的是一条低成本、高效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道理。很多经验做法都可以在广东农村复制推广:首先是珍惜本村传统文化资源,拒绝以大拆大建的办法来改善村庄的人居环境,这使得该村大部分历史民宅得到了保留和修复,成为该村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其次,以社会化、全托管的形式来运作全村的沼气池和污水处理设施,村民自筹资金聘请专职保洁员负责村庄垃圾收集转运。村民每月交极少的环保管理费用。参照城市社区管理的方式,对每户进行划片,3户人家算一个“小区”,每个“小区”配备两到三个垃圾桶,按照小区村民工作责任,每天有专人打扫公共村道卫生,各户垃圾每天早上8时前放于小区垃圾桶。最后,践行“美不一定要豪华”“经验不是靠钱堆出来”的原则,美丽乡村建设以保洁为主、打扮为辅,尽最大力减少无谓粉饰,保持村容村貌的朴实大方。

    在矮寨,记者还专门参观了当地的村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点。每个网点门口都有告示,回收点是通过支付现金来收购废品的,并通过电脑系统采取“零交累积”的办法为卖废品的村民积分,譬如村民每积累积卖出废品5元,就可获得相当于0.5元的1个积分奖励。“积分可用于兑换相应的商品,所以村民卖废品的积极性很高。”该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搞好卫生并没有多难,只要发动全村人一起做,形成习惯,就谁也不愿掉队了。”临走的时候,苏开德对记者说:“搞管理的人常把长效机制挂在嘴边。其实,文化就是最好的长效机制。”

    ■问策

    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教授陈飞鹏:

    要激发农民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

    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不仅要依靠外因,而且要依靠内因来起作用。外因包括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内因则包括村民自身责任意识的树立和村规民约的制定。

    不可否认,广西的美丽乡村建设,外因起了很大作用。如果没有外部条件的支持,一些比较贫困的村庄,可能连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的最基本设施也不可能具备。从广西治理模式可以看出,政府对农村的支持不仅体现在为村庄的垃圾管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提供财政补贴和专业指导,还体现在派驻工作队深入基层指导农民建立清洁乡村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把一些村庄已经实践过的成功经验推广复制到其他地区。其实这些工作,目前广东也已经着手在做。但为什么粤东西北一些农村在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清洁卫生还是没搞好?问题就出在,这些村庄的村民或村干部,并没有意识到农民才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如果村民自己没有责任意识,而是一昧想着“等、靠、要”政府来解决,那么,就算政府帮他们买回了垃圾桶和转运车,或者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他们自己也不会舍得掏钱把这些设备和设施运营起来。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政府提供的外部条件再好,也要通过村民这个内因来对村庄的环境治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广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离不开农民的自觉参与。在广西广泛使用的沼气池、微生物浮选等专业设施,并不是什么前沿科技,而是在广东农村早有实践的环境处理工艺。因此,广东当前最需要向广西学习的并不只是如何引进这些卓有成效的设施和设备,而是如何激发农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内生动力。惟其只有把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各地政府这些年在农村投建的各种垃圾管理和污水处理设施,才不会成为只有摆设功能而没有实际成效的“盆景”。


深圳龙华劳务公司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1-23 04:37:07
  深圳南园人力资源市场深圳莲塘劳务中介  大美青海歌 果洛州农牧 海东地区发 三江源区生 果洛州上半 行动起来— 泽库县加强 黄南州20 西宁将整改 西宁市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