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打造广府文化生态保护体系

2019年02月22日231未知admin

    2014年至今,越秀先后在全区20多所学校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 资料图片


    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代表的嘉宾配偶们来到了越秀,在北京路的千年古道遗址上感受了一场广府文化的盛宴,花样旗袍秀、岭南古琴、传统剪纸……让世界看到广州开放创新发展面貌的同时,也将广府文化呈现在世人眼前。

    不只是在《财富》全球论坛期间,这些年来在越秀,岭南古琴、打铜、通草画、广彩、广绣、榄雕……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

    这一切正是越秀过去十年来在非遗保护上不断探索和保护的成果。就在上个月,经过两年多筹备撰写的《广东省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试验区总体规划(2016—2025)》(以下简称《规划》)完成,谋划出广府文化未来十年在越秀的发展新路径。

    ●南方日报记者 李丹 通讯员 张慧

    挖掘

    建立涵盖25个项目的非遗三级名录体系

    作为广州两千多年未迁移的城市中心,越秀沉淀的历史文化在走街串巷间便能感受到。从北京街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大佛寺、中山纪念堂,到人民街的圣心大教堂、广州解放纪念碑,再到洪桥街的镇海楼、广州古城墙……33.8平方公里的越秀,浓缩了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

    目前,越秀区辖内共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204处。在越秀,不仅可以看到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建筑、遗址,还可以随处感受到浓浓广府风味的非遗文化。

    来到越秀区中山四路具有岭南特色的骑楼旁,市民、游人看到的不再是清一色的旅游纪念品,而是广绣、广彩等8个非遗项目的作品,这里正是越秀在2015年打造的“广府非遗之窗”。

    越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晓丹曾表示,“非遗是文化瑰宝,承载着珍贵的文化记忆,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越秀区作为广州的中心城区,文化深厚,非遗荟萃。力推越秀非遗生态保护体系建设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为履行这份责任,从2007年开始,越秀便开始深入挖掘区域内的文化。经过十年的努力,目前越秀区已建立起包含25个非遗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级名录体系。岭南古琴、广东醒狮、粤语讲古等如今为公众熟悉的非遗都在其中。

    挖掘非遗项目,只是第一步。越秀区文化馆馆长何愿飞表示,这只是解决了让大家知道“非遗有什么”的问题,而越秀区的非遗保护目标是要打造“非遗生态的保护体系”。

    陈晓丹说,越秀将继续不遗余力地完善非遗生态保护体系建设,促进非遗传承发展,让大众走近非遗,让非遗走进时代,越古秀今,延续风采,焕发活力。

    传承

    非遗进校园3万余名学子参与传承实践

    让大众走近非遗,越秀做出了大胆尝试。2011年,非遗项目第一次来到广府庙会,何愿飞表示,这是推动非遗在市场中找到定位的良好开端,此后广府庙会设置了专门的非遗展区,与此同时非遗展区也进入到了热闹的西湖花市。

    “不同的活动平台让非遗在不同时候出现在大众面前,在活动中也让非遗接触市场,衍生出很多鲜活的内容。”何愿飞说。

    从广府庙会、迎春花市,到“广府非遗之窗”,在利用更多平台展现非遗的同时,越秀还在思考非遗传承与自我造血的问题。

    2014年开始,越秀区在全区中小学全面推行青少年广府文化教育传承工作,越秀区委宣传部、越秀区教育局联合推出“五个一”工程:编制一套青少年广府文化读本、打造一系列青少年广府文化传承品牌活动、培育一大批青少年广府文化传承特色项目、建立一个青少年广府文化教育网站、每年举办一次青少年广府文化传承集中展示宣传活动。

    自2014年至今,越秀先后在全区20多所学校开展了非遗进校园、非遗社区行活动,举办了广彩、广绣、剪纸、广东醒狮等非遗兴趣班995班次,参与人数39800人次,并在大南路小学、广中路小学、珠光路小学、署前路小学、烟墩路幼儿园、培正中学、第十六中学等开展了非遗特色课程。青少年不仅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而且成为了传统文化传播和创新的生力军。

    “从最开始只有5所学校配合推广,到如今20多所学校主动参与,有的学校还自己找资源拓展非遗课程,就可以看出非遗的魅力。”何愿飞表示,非遗进校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非遗课程的教师队伍人手开始紧张起来。

    为此,从2016年开始越秀区邀请非遗大师开办了榄雕、广彩、珐琅、剪纸等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为全区125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技艺传承实践,再通过教师把非遗知识带到课堂,吸引了33750名学生参与非遗传承实践活动。

    为了进一步调动非遗传承人和学校教师的教学创造性,越秀还策划了非遗教学设计大赛、微课比赛等。

    非遗走进了校园,但也要惠及更多的社会大众。就在今年,越秀还推出了非遗传承体验系列课程,免费提供广大市民学习、体验各类非遗项目,首季推出的12个非遗项目体验课,吸引了众多市民报名参与。

    创新

    借力传统中轴线提升打造非遗体验馆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解非遗,但非遗的传承依然充满挑战。在何愿飞看来,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之下,非遗不能再束之高阁,要思考“非遗可以做什么”。

    为激活非遗发展的内生动力,从2015年开始,越秀区携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创办了广东省非遗创意设计大赛,每年一届,邀请广东省内外多家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大学联盟、传统工艺商家、文创产业公司以及众多年轻创意者参与其中。

    何愿飞表示,希望通过非遗创意大赛平台,融入版权保护、创新创业项目,充分发挥非遗优势,开发具有鲜明广府特色的文化产品,挖掘市场潜力,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社会,融入当代生活;同时搭建创意产品展示交易平台,以此推动创意、创业者、商家、非遗传承人进行创作、交流、展示及交易活动。

    非遗创意大赛平台只是越秀推动非遗提升自我造血能力的开端,何愿飞透露接下来越秀将利用传统中轴线提升契机,在教育路上打造非遗体验馆。

    非遗体验馆会给市民带来怎样不一样的体验?“这里有非遗的传承空间、非遗的创意空间,广府人的生活创新空间,这里还会成为呈现非遗生态链的试验场所。”何愿飞告诉笔者,目前计划将非遗人联合起来在这里做创意,并引入更多的外部资源和市场的反馈,进一步提升非遗展示、体验、传习、演出、销售等功能,使之成为广府非遗文化主题会客厅和大众游客一站式非遗体验游乐地。

    在推进非遗体验馆的同时,今年11月,越秀区完成了《广东省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试验区总体规划(2016—2025)》,谋划出广府文化未来十年在越秀的发展路径。

    《规划》指出,到2025年要在越秀区内形成全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公众参与保护成为其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主动传承成为常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内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让保护成果惠及全民。

    ▶声音

    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广州人熟悉的“迎春花市”到持续举办了七年的“广府庙会”,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传统文化在越秀呈现出新的生机。南方日报专访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第三届广州市越秀文化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倪惠英,解读越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保护。

    南方日报:这些年来,越秀区投入精力重视传统文化保护的意义何在?

    倪惠英:近年来,越秀区以文化引领全区的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做了很多工作,尤其在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优化方面。广州文化的核心,很大程度是在越秀得到体现,越秀区对于文化的保护、挖掘、活化利用,也使得广州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彰显。

    越秀区在打造北京路这条古城中轴文化会客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打造出广府庙会、广府古城游、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二沙岛户外音乐季等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活动。可以说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越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而且大家可以发现的是,越秀打造的各种项目中,既有广府庙会、迎春花市这类传统的文化节庆,也有如动漫节、爵士音乐节这样新的文化业态,而这正是岭南文化最大特点——中西融合,也是广州兼容并蓄思维的体现。

    南方日报:对于越秀区接下来的非遗保护,或者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有何建议?

    倪惠英:越秀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汇聚了很多文化名人、文化古迹,人文景观众多,因此在目前历史文化保护的良好基础上,更应该进一步思考如何把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让文化成为提升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百姓生活质量的动力。

    越秀区既有传统文化,也是能表现出广州人都市文化的地方,越秀提出打造“中央文化商务区”,切合实际,也很有发展空间,所以越秀的文化发展也可以融入当下的经济环境,吸引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年轻人到越秀创业,在越秀打造艺术家、文化人创业的平台。这样也可以了解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年轻人的艺术需求,才能进一步思考如何推动文化的新业态。

    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的新事物是互相推动的,这也是传统文化保护活化利用的空间所在。只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可以让几千年文化在现当代仍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走进当代人的生活,推向未来。


深圳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08 04:36:42
  深圳福永福海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深圳西丽人力资源  用好学习强 高起点规划 州人防办开 全省安全生 州公路处贯 我州一把手 黔西南州科 黔西南州出 州七届人大 冯全明率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