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携手共建绘就守望相助壮美诗篇——呼和浩特辉煌70年系列述评之民族团结篇

2019年02月24日501未知admin


      2014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来到内蒙古,来到呼和浩特市,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诚挚的新春祝福。一路上,******反复强调: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
      回顾70年来我们走过的发展之路,正是在***、自治区的正确领导下,是首府呼和浩特蒙汉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携手共建,才绘就出今天的壮美诗篇。
      开启民族团结进步的“总钥匙”
      民族团结是民族发展的基石,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是座有着400多年建城史的北方塞外草原都城,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族占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2个民族共同聚居,对于民族团结的意义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呼和浩特市曾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称号,始终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
      在全市各族人民团结拼搏下,今日的呼和浩特政通人和、繁荣稳定,民族团结植根于蒙汉各族人民心间,民族团结之花绽放青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蒸蒸日上。蒙汉各族儿女如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携手共进,共筑中国梦。
      人心齐,泰山移。民族团结已成为呼和浩特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结出了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和谐之花。而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加快民族经济发展是开启民族团结进步的“总钥匙”,只有各民族共同发展,才能凝聚起民族发展的正能量。
      呼和浩特市全市常住人口303.01万人,户籍人口235.9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3.52万人,其中,蒙古族25.78万人,回族3.85万人,满族3.0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4.2%。
      全市共有少数民族聚居村125个,玉泉区小黑河镇西地村便是其中之一。
      西地村位于玉泉区东南方向,紧邻昭君博物院,该村始建于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全村98户416人,少数民族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3%,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
      从2006年开始,呼市财政局、呼市民委连续多年下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0余万元,对该村进行了多方面扶持:为西地村实施了低压节水灌溉工程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了育苗温室,加装了广场周围的栏杆,硬化了小街巷,实施了自来水工程,并于2010年实现了水泥路进村,还安装了路灯,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如今的西地村从当初小黑河镇最落后、最贫穷的村子跃升为玉泉区最有活力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不仅大大提高和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2014年被自治区推荐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我市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不仅要紧紧依托全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壮大,而且在制定政策、作出决策、付诸实施中都优先考虑了首府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和实惠。”呼和浩特市民委主任塔沙说,“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先后建成了以蔬菜种植为特色的土左旗兵州亥村,以养殖业为特色的赛罕区前尔什村,以养殖、观光、农家乐旅游为特色的回民区东、西乌素图村和玉泉区西地村等一大批少数民族特色乡村。这些特色乡村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和生产生活水平,更成为引领我市农村产业发展的‘领头羊’。2016年我市还对31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实施美丽乡村工程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进一步加大了民族特色旅游业、民族特色动漫、动画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为首府民族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 
      民族用品市场前景越来越好。呼和浩特市认真落实民族贸易、民族用品国家优惠政策,截至目前,我市实现民族贸易、民族用品企业贷款634亿元,贴息5.2亿元,仅2015年民族贸易、民族用品企业贷款达到284亿元,贴息2.3亿元,用于支持民族用品企业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争取自治区以及市本级财政民族工作经费5878余万元,各部门投入城乡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专项经费逐年增加。集中解决了城乡一大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贫,并且有1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完成了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这些经费的投入和项目的实施,为少数民族聚居村群众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筑牢各族人民和谐之本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民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坚持“优先、重点”的指导思想,以办好民族学校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民族教育工作。 
      “现在的幼儿园有游泳池、大舞台,还有各种特色教育,蒙古族孩子在这里可以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的一位蒙古族小朋友的家长包女士高兴地说。 
      目前,全市共有民族中小学、幼儿园38所,分布在市区的学校20所、旗县区18所,在校生4.4万余人,少数民族在校生占学生总数的34%。蒙古语授课学校6所,蒙古语授课学生4688人,加授蒙古语学校23所,蒙古语授课学生8677人,少数民族家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近年来,民族学校通过“校安工程”,新建、改扩建和加固的学校建筑面积达24.9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5.23亿元。民族学校办学条件、校容校貌得到了极大改善。2012年开始,我市财政设立每年不少于200万元的民族教育专项资金,并随财政收入提高相应增加,各旗县区每年也安排相应的专项民族教育经费,尽力支持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市寄宿制民族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全部享受助学金。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极大地减轻了寄宿制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呼和浩特市,寄宿制民族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全部享受助学金。从2000年至今,我市各级各部门(包括企业、个人)共奖励资助应届高考少数民族学生4000余名,筹措资金上千万元,从2003年以来,市民委会同市教育局始终坚持奖励资助应届少数民族高考生,受奖、受助学生累计达上千名,投入到这项工作的经费达到200余万元。 
      据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蒙古语授课人数达到2000多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蒙古语授课学生也大幅度增加。为切实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更好地发挥首府民族教育服务全区、全国的能力,我市正在进一步优化民族教育资源,扩大蒙古语授课学校办学规模,建设市区内的蒙古语授课“三片两区”发展规划格局,正在新建、改扩建7所蒙古语授课和加授蒙古语授课民族中小学、幼儿园。 
      在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的同时,我市也大力发展了民族医药卫生事业。截至2016年,10年来,我市5个旗县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农业人口近百万人,参合农民80余万人,参合率达98%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参合率达100%。全市少数民族聚居村95%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卫生点。 
      在我市少数民族群众集中的土左旗新建了中蒙医院,改善了旗卫生监督、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及基础医疗卫生条件。为此,市委、市政府争取建设资金1900余万元支持土左旗发展和建设。为了有效解决我市少数民族群众寻医就诊,我市投资5亿余元新建现代化呼和浩特市蒙中医院,其对弘扬蒙医、为全市各族人民就医提供了又一项重要保障。 
      都说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在玉泉区清泉街、回民区吕祖庙街等城市社区设立的“民族之家”,就是社区居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开展活动的好去处。 
      在“家”里,居民们互相学习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同时,也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创业就业、子女就学、法律援助、特困救助等方面提供均等化服务,并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形成了基层民族工作“各个环节有人管、网格辐射无盲点”的工作局面。以“家”为载体,还开展了少数民族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举办了少数民族妇女月嫂技能培训班,积极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序融入城市、扎根城市,切实为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 
      在赛罕区兴康社区还特别设立了少数民族志愿者岗,安排蒙汉兼通的蒙古族青年志愿者帮助蒙古族居民翻译、讲解办事流程,不仅方便了少数民族居民到社区办事,同时也增进了社区同少数民族居民的沟通了解。 
      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呼和浩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走在市区的大街上,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临街建筑多姿多彩,让外地人一踏上呼和浩特这片土地,不用听介绍也能够感受到呼和浩特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高永泉深有感触。 
      在城市建设中,呼市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的原则,对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观音寺、乃莫齐召、财神庙、将军衙署、昭君博物院、公主府等文化古迹进行了修缮、复原和扩建,让文化建筑显山露水,达到了街景交融的效果,城市文脉也得以传承发展。
      通过对蒙元文化、明清文化、召庙文化、旅蒙晋商文化的发掘、利用和保护,将首府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有机融合。 
      呼和浩特市先后打造出成吉思汗大街,伊斯兰建筑特色景观街,蒙满、蒙元文化景观街等集“蒙、汉、回、满、藏”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景观街,展示了草原都市的独特魅力。城市整体环境同我市历史文化的相得益彰,也为我市周边旗县农村进城务工的各族农家子弟热爱家乡、记住乡愁提供了情感的依托和身心的愉悦。 
      与此同时,我市陆续建设了昭君博物院、公主府博物馆、匈奴博物馆、单于大帐、马文化博物馆、走西口博物馆等特色博物馆。在大召寺前建起了大召民俗广场、内蒙古民俗文化村等文化设施,恢复了月明楼、德泰玉等87处历史上有名的老字号商铺。一年一次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和民族商品交易会已经成为呼市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 
      目前,呼和浩特市已经拥有规模、大小、级别、设施、权属不同的体育活动场所200余处,仅我市面向各族群众建成的大中小型室内外体育活动场所达10余处,投入资金几亿元。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更是一处规模大、设施全、特色浓厚的民族文体场所。这些设施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休闲锻炼的好场所,倍受各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大发展,近年来,我市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空前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且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浓烈的艺术精品。 
      2013年3月呼和浩特市民族演艺集团成立至今,创作和积累了一大批舞台表演精品剧(节)目。晋剧《嘎达梅林》《满都海》《巡城记》《一钱太宗》,二人台《洪湖赤卫队》《也兰公主》《花开花落》《万家灯火》,歌舞剧《塞上昭君》《香溪情》《马可·波罗传奇》等经典作品,不仅荣获“文华奖”“梅花奖”“荷花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最高奖,同时,在国内外演出市场争得了一席之地。
      “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这是首府各族人民对幸福含义的深刻理解,也是首府各族儿女的深切愿望。 
      在中央、自治区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在抓发展、惠民生、促和谐中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首府300多万各族儿女正以昂扬奋进的姿态、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推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共同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共同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深圳东门临时工外包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4 08:45:01
  南山区后海大道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深圳沙头人力资源公司  国办要求进 上海美术馆 上海首届大 首次现场投 第二届我喜 嘉定安亭打 市农委印发 市财政局关 上海市人民 市水务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