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英德有个“小西关”?

2019年02月21日500未知admin


古镇老街的老建筑

广州会馆旧址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在英德浛洸镇,有一座“小西关”,各种清末时期的旧商铺、老宅以及中西合璧的骑楼,让人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广州。该镇临江而建的广州会馆已有150多年历史,至今保存较为完好。日前,记者在浛洸镇河边街看到,这座广州会馆已被围蔽,处于维修谢客状态。

  为何选择现在重修广州会馆?修缮之后会重现150多年前的原貌吗?近日,记者走访了浛洸镇相关部门,对广州会馆等一批古建筑的重修计划一探究竟。

  150年前广州会馆长什么样?

  据记载,广州会馆创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作为广州商民在粤北异乡会友议事、调解生意纠纷的场所,广州会馆在那个年代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被誉为“风水宝地”。那么,当年的广州会馆长什么样呢?

  浛洸镇有1500多年的县级建制史,上通阳山、连县,下抵清远、广州,水路交通方便。清澈的连江从镇上蜿蜒流过,自古就是英德市西部的重镇。据长期研究清远史志的文史专家罗耀辉在《千年古邑——浛洸》中阐述,广州会馆选择在河边码头而建,足见广州客商的实力和眼光,也可视为这座古镇开放包容形象的象征。

  百年前的连江水运繁忙,货如轮转,临近码头的位置堪称商业旺地,南北百货,均需船运,每天进出古镇各码头的船只少则百艘,多时也有两三百艘。码头自然是物流集散地,商贾、贩夫各色人马川流不息。

  客居异乡的广州商贾,在遇到挫折和失意时,难免也会思念亲人和家乡,而广州会馆的存在,则可以在心情低落时得到一丝慰藉。很多老浛洸人还记得,会馆的客房小厅的墙柱上,刻有“寄身天地谁非客,得意江湖便是家”的一副对联,寄寓了外地商人到此获“得意”,如“归家”。

  记者从浛洸镇文史部门查阅史料得知,广州会馆建筑面积约790平方米,以石柱、石板及砖木结构为主。当年会馆前古树参天,门前还有带别致圆拱门的庭院围墙,设三厅两厢,大门及两侧均用青麻石块砌成,门楣石匾上阴刻“广州会馆”四字,苍劲雄浑。在正门墙体与屋檐结合处,有巨楠木浮雕“武松打虎”“十八相送”“三英战吕布”等古代人物故事组画,燕山墙檐下也有“赤壁之战”“姜子牙封神”等精美的青砖浮雕,栩栩如生。颇为遗憾的是,广州会馆的主体建筑年久失修,已出现多处的破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为何会馆墙体嵌有“禁赌碑”?

  近百年来,随着水运的衰落,曾经往返粤北小镇的货船小舢渐渐稀少,今天的广州会馆门可罗雀,一幅暮年垂老的景象。细心的游客会发现,会馆临街一面的砖墙里,嵌有一块清代的青石“告示”碑,上面的石刻内容还清晰可辨,落款的年代为“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仔细研读文字,才发觉这块石碑原来是当年英德县衙门立下的禁赌告示碑。原来,当年的广州会馆地处古镇河畔繁华热闹,常有小贩流民等在会馆门前开设地摊或借卖食物为名掷色赌博,更因争地摆卖相互斗殴,令会馆的秩序大受影响。会馆的管理方多次出面平息也未见效,无奈之下不得不报官府求援。

  碑文描述,“以为公众地段人人得而开之,常有因争地摆互相斗殴”。衙门闻讯,为维持会馆的社会文明形象,下令刻碑永远禁止在广州会馆门口石栏杆内开设地摊赌博及借卖食物引赌。禁赌石碑最后被镶嵌在会馆的外墙里,可见当年官府对会馆门面的重视,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会馆的昔日社会地位。

  古镇为何那么多“西关大屋”?

  近年来由于居民逐渐外迁,古镇老街的人气已不复当年的兴旺,但因保留了浓郁的岭南旧商业风貌,时常还会吸引一些摄影爱好者来此采风。“我很喜欢这里那些上百年历史的老铺面、旧码头、古老的街巷,很有老广州的味道。”昨天,来自广州的几名游客说。古镇老街上除了广州会馆,至今还完好地保存了一些西关风情的百年老宅,青砖黑瓦配“木趟栊”,值得玩味。

  浛洸地方史记载,明末清初,浛洸已有“总商埠”之称,管辖英西132个子商埠,当年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商民以及广州、肇庆等地商贩均来往此地经商。特别是抗战爆发后,大批珠三角的民众,尤其是广州客携妻带子蜂拥而来。浛洸镇恰好在连江的中下游,远离都市,社会稳定,沿连江水路到浛洸镇定居、经商、逃难的人约达2万。

  经济实力强大的广府人善经商,古镇一座小小的广州会馆当然不能再满足他们的需要。不少有钱的广州人开始在镇上兴业置产,栖息安居,将浓浓的西关风情带到这山清水秀的粤北深山。在古镇的河边街、民主街,狭窄的巷子两旁,古朴的西关大屋一家挨着一家。精美的窗楣,洋气的门楼,有的已经荒草丛生,有的改头换面仍有人居住,见证着那个时代广州人的一段难忘的客居岁月。

  浛洸现有7万余人,目前共有姓氏266种,其姓氏之多之杂,很多连《百家姓》里也找不到,如决、天、资、草等姓氏,在省内的小镇也是罕见,充分展现了浛洸古镇的“通衢”移民之悠久。据浛洸文史研究者曾兰芳介绍,浛洸镇的姓氏之多,在省内堪称一大奇观,这其中也包括当年来浛洸避难的很多广州客,他们的后人至今还跟沿海地区乃至旅居港澳和海外的族人有信息沟通。上百年的移民史,从姓氏、建筑、经商、教育等方面,在文化上塑造了古镇浛洸的独特风貌。

  今年80多岁的老人桃连盛,当年祖上就是从番禺迁居来浛洸镇的。老人至今守着民主街一幢百年祖屋的旧门面,靠着卖草药、饲料谋生。“当年的街道比现在热闹多了,各种‘北货’和‘广货’从码头上上下下,街两旁开的客栈、茶叶店、豆腐店生意兴隆。”老人说,他小时候就是随父母走难来古镇做生意,目睹了古镇的兴衰变迁。他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带他去广州会馆与老乡喝茶聊生意的时光。“现在会馆到处长草,没人去了。”老人满是褶皱的脸上,流露出几许落寞与遗憾。

  会馆重修能重拾旧貌吗?

  当广州会馆被罩上面纱,准备开启“美容”时,社会对它的关注度更高了。广州会馆的保存,已成为浛洸镇作为粤北重镇的一个重要历史佐证。

  1949年之后,广州会馆先后被镇卫生院、镇企业办公室、文化站临时征用。1984年,浛洸镇文化站迁移到广州会馆,1991年会馆被政府正式确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岁月的洗礼后,会馆的一些古建筑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让会馆重归历史旧貌,传承广府文化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记者昨天从当地镇政府了解到,广州会馆等一批古建筑将成为振兴浛洸镇的乡村旅游文化载体,当地政府配合打造经济强镇的实施,计划修缮古城门、广州会馆等文化古迹,发展地方旅游服务。

  “这些年,当地政府围绕乡土历史文化开展了大量工作,搬迁了占用会馆的单位,修编了古镇的文史丛书。”镇政府一位官员透露,目前该镇已经提交了会馆修缮的相关方案,等待开会讨论通过招标方案。

  英德市文博部门的一位专家向记者反映,会馆具有经济发展历史研究价值,相关部门也曾发起修缮方案的制定,搜集了不少会馆的史料。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初步估算维护资金大概需要200万~300万元。目前对会馆采取的围蔽措施,主要是从建筑安全防盗的角度考虑,因局部构件松动,要防止游客擅自进入,避免出现安全意外。



沙河临时工劳务市场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1-14 13:21:58
  南山区北环路龙井高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华富临时工外包  长安区安监 做实功见实 市地税局小 长安区交通 太乙宫街道 省环保厅大 长安区交通 长安区城( 马誉峰会见 王曲街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