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人民日报整版聚焦: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2019年02月18日274未知admin

  [编者按]

  2003年以来,浙江省坚定不移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用扎实行动创造万千美丽乡村,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同志对此作出***,强调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如何贯彻落实***同志***精神,利用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本期观察版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

  黄祖辉 

  内容提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要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变革入手,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走融合发展之路;坚持政府主导而不包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行为激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产权制度、治理体系为重点,发挥体制机制对治理环境、发展经济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单纯搞好乡村环境,而是要在乡村经济发展基础上建设和谐宜居美丽乡村;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乡村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这就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努力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浙江省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他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也提供了不少生动例证。

  实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变革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要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变革入手,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走融合发展之路。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坚守生态环境底线,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发展,又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让生态环境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全国各地探索形成了多种“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复合型生态经济。比如,生态经济+城乡生活场景——以四川省成都市的田园城市、公园城市建设为主要代表,彰显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让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交相辉映。又如,生态经济+乡村旅游经济——以浙江省湖州市等地乡村的山水民宿为典型,形成较好的品牌和集群效应。再如,生态经济+健康养生产业——以福建省建设颐养福地为主要代表,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呈现出生态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区位交通和客源等叠加优势。

  走融合发展之路。融合发展要求突破传统产业边界、区域空间边界和要素功能边界。就农业产业而言,应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多功能发展。就区域空间而言,应实现产村融合、产城融合和区域融合、城乡融合。就要素功能而言,应追求生产要素、生态要素、文化要素相互融合。实践证明,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特征,是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的基本路径。比如,江西省全南县大力发展芳香产业,建立赣江源多功能生态经济示范园,带动1.3万农户从事育苗生产、花木种植、精油深加工等,生产的精油等产品远销东南亚,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又如,浙江省平湖市广陈镇和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仅一条山塘河之隔,两地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文脉相似,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高度关联。近几年,两地进行跨区域“联姻”,突破行政区域藩篱,实现公共设施共享,通过协同规划和市场运作,产业发展从“竞争”转向“竞合”,着力打造跨区域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新乡村群与乡村振兴共同体。

  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和驱动作用

  整体来看,美丽乡村建设应由政府主导,但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行为激励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

  乡村产业兴旺与经济振兴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发挥引导作用,重点在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投入引导、示范引导等方面发挥作用。即使是一些具有公共性的项目建设与持续供给问题,也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践为例,许多乡村之所以能实现可持续的村容整洁和生态宜居,除了政府重视、增加投入、强化考核和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也离不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特别是将村容整洁、生态宜居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持续推进的动力。

  实践中,一些乡村环境整治,如垃圾集中处理、污水治理、道路硬化等建设项目,往往存在村民投入积极性不高、村集体缺乏经济实力、政府长期投入有限等问题,因而一些地方村容整洁和生态宜居建设可持续性较差。浙江省的经验表明,在政府重视与投入的同时,还应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将符合条件的乡村社区环境这种“公共品”转化为可交易的“市场品”。具体思路和做法是:乡村的村容整洁和生态宜居不仅要为本地村民所享用,而且要让城市居民来享用。城市居民享用美丽乡村资源,实际上是来乡村休闲、养生和旅游,是付费的市场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乡村环境效益就会产生经济效益,当地的村民就可以转变为第三产业从业者,进而产生改善与维护乡村环境的内在激励和动力,实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

  发挥体制机制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要以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产权制度、治理体系为重点,发挥体制机制对治理环境、发展经济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在这方面,目前一些地方已形成不少有益经验和做法。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北京市出台《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对生态涵养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确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福建省强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出台8个配套管理办法和13个指导文件,统一制度、统一规则、统一市场、统一平台,避免“政策孤岛”,形成成体系、全覆盖、多层次、常更新的排污权政策体系,营造公开透明的排污权交易环境。安徽省推出《安徽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在全省范围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形成相应的鉴定评估管理和技术体系、资金保障和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

  创新产权制度。山东省东平县推进乡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有效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和农民收入,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解决困扰农村集体多年的“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管理无序和闲置问题。全县对清理出的“四荒”资源,采取股份合作等形式,与相关市场主体合作开发苗木种植等经营项目,形成农村集体“边角经济”增收模式。为破解各类扶持资金分散使用效益低、平均到户发力弱的困局,该县整合政策性扶持资金,形成经营性资产,将资产量化到人、确权到户,并依靠市场经营壮大体量,形成资产收益共享新局面。浙江省德清县着眼“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全面推进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资产股权确权颁证,并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全县76%的土地高效流转,带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现亩产“千斤粮、万元钱”。同时,推出17类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金融产品,共计发放贷款7.75亿元,实现“死产变活权,活权生活钱”的良性发展。

  创新治理体系。江西省横峰县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发挥乡贤作用和乡村优良民俗功能,在村庄普遍建立互助会、理事会和促进会,将乡风文明与治理有效紧密结合起来,有力促进了乡村特色休闲旅游业等的发展。这些体制机制的探索和创新,对于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发挥了重要引领和保障作用。

  (作者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推动文明提升和环境整治互促共进 

  顾益康

  自2003年开始,浙江省大力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不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从这一实践中可以总结出许多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民文明素养提升相结合,从而既增强农民物质获得感,又提升农民精神幸福感,推动乡村文明提升和环境整治互促共进。

  培育淳朴乡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秉持以人为本、文化为魂的理念,坚持物的美丽与人的美丽并重、“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注重将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在全域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违建管控等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抓手,发挥村落历史文化陈列馆、传统农耕文化和非遗文化传艺馆、思想道德教育馆、乡村群众性文化大舞台的作用,弘扬文明乡风,建设人文乡村,使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着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慈爱孝悌、贵和尚中、见利思义、乐善好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诗词歌咏、楹联题刻、文化典故等村落人文资源,开展乡风评议和新乡贤活动,推动家规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要求融入道路、公园、河岸建设,把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等纳入村规民约,让村民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提升文明素养。目前,全省已建成7916个农村文化礼堂,成为传承乡村文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对培育爱护环境、积极向上的淳朴乡风发挥着重要作用。

  留住乡愁记忆。历史文化村落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乡土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乡村人文景观和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风民俗。浙江省有近千个历史文化村落,它们或古韵悠远,或景观独特,折射出乡村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构筑起人们共同的乡愁记忆和心灵故乡。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浙江省把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修复、保护、传承和永续利用为重点,着力传承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慈文化、德文化、善文化、孝文化、信文化等,大力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中的建筑文化、宗族文化、耕读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独特文化,通过触摸历史脉搏、定格乡土印象、回味乡愁记忆、构建精神家园,努力让历史文化村落活起来。从2013年开始,每年启动260多个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对省级重点历史文化村落给予每村500万—700万元补助和15亩建设用地指标支持。目前,一大批历史文化村落正以崭新姿态向世人展示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窗口,增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讲好乡村故事。大力挖掘和传承古村落古民居背后的故事,按照有价值、有形态、有文脉、有人脉的标准,以全方位的视角、促发展的眼光寻访传统故事,以历史文化村落为载体,以乡愁为情感基础,深入挖掘农耕文明、乡村传统、特色文化、民族风情,从中找寻传统故事、构建精神家园。一方面,组织力量整理千村档案,梳理千村故事,以文字、图片、影像、展览馆、数据库等形式记住乡愁;另一方面,编写“千村故事”丛书,挖掘、记录、弘扬村落传统文化,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继承和创新雅俗共赏、兼容并蓄的乡土文化,提炼和总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以及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做法。在讲好乡村故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传递新时代的正能量,促进乡村文明提升和环境整治良性互动。

  (作者为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增强主人翁意识 建设美丽乡村

  吕福新

  农民是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主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如何,美丽乡村建设得怎样,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生活幸福与否。因此,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要切实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

  增强农民主人翁意识,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建设美丽乡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广大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最了解乡村生态环境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最知道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痛点、难点在哪里。农民对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有深厚感情,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愿望最强烈,对相关举措最欢迎,也最有发言权。所有这些,都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宝贵资源。

  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用诚心、出实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天地就会更宽广,亿万农民美好幸福的日子就会更长久。2003年以来,浙江省持之以恒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生机盎然。这一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可谓实至名归。这里面有许多新经验新做法值得总结和借鉴,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选准带头人,让其发挥“头雁效应”,带动广大农民有效参与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比如,遂昌县委、县政府鼓励和支持环保界专业人士及相关机构走村进户,同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交流,在农民中发现和推举环境保护意识强、点子多、能干肯干、吃苦耐劳的环保带头人,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广大农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有力推动了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增强农民主人翁意识,要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以提升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目标,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建立在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升的基础上。遂昌县举淤口村地处偏远,曾是一个脏乱差的小山村。为把该村生态文明建设搞上去,让人居环境好起来,村干部带头拿起簸箕扫把上路,成立“义务保洁队”,动员村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清扫街头巷尾。经过坚持不懈努力,举淤口村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村民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不仅如此,这个村还形成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村风文化,并感染和带动许多到这里旅游观光的人积极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

  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乡村环境整治和保护,养成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良好生产和生活习惯,能够让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更可持续,让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深入人心,形成长效机制。当前,动员广大农民治理村容村貌特别是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监督,充分发挥其主人翁作用,在我国许多地区已成为一种常态。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一些地方注重教育引导农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并通过引进实用技术,将具有二次利用价值的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建筑材料等,做到变废为宝。类似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让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还可以让农民养成良好生产和生活习惯,从而起到久久为功的效果,有助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分步骤、分阶段有序推进、不断深化。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统筹推进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 

  陈重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景宁,切实让畲乡增“金”添“银”、叠“景”加“宁”,探索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乡村环境治理新经验新做法。

  推进乡村环境系统治理。治理乡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前提是深刻认识自然生态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自觉把握和运用自然规律,把乡村环境治理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中,努力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贯通起来。在实践中,我们高标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高质量实施治水、治气、治土一体化推进,打好污泥浊水整治、全域断面水质巩固提升、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和厕所革命等攻坚战,推动乡村环境持续改善、乡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经过努力,景宁先后获得“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

  形成乡村振兴绿色动能。***同志指出,“千万工程”只有以业为基,才有持续生命力。治理乡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使生态文明的绿色指数不断催生和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我们着力培育乡村振兴绿色动能,加快化解退出旧动能,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负面清单”把好产业准入关,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着力培育少数民族总部经济。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高山远山区农民下山致富,依托美丽畲乡花样村庄推动旅游发展,培育康体养生、畲医畲药、风味小吃等特色产业。这些举措促进了绿色发展和富民兴业相得益彰,让美丽乡村的“绿叶子”变成了“金豆子”。

  建立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整治乡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以最严格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作保障。只有从制度源头拉紧生态保护的红线,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才能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我们将建立生态环境监管机制作为乡村环境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先后制定水资源管理条例和城市管理条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林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和“林长制”“路长制”,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目前,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的监管体系已基本形成。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落实乡村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实行绿色发展财政奖补办法,建立完善多管齐下、同向发力、同步推进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用制度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作者为浙江省丽水市副市长、中共景宁畲族自治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迪


深圳光明哪个劳务派遣公司不黑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1 17:04:25
  宝安区74区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哪里要小时工  旅游节庆崛 ***会见 市人大常委 13名11 十一届人大 企业创新发 上海银行业 锅炉望闻问 市领导慰问 新天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