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拔穷根,甘肃做好教育供给大文章

2019年02月22日481未知admin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马富春

    隆冬时节,陇中黄土高原的大山里,最耀眼的是修葺一新的学校。在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中心学校,教室里暖意融融,郎朗的读书声在回荡,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不光学校修的好,孩子们的课堂也更加丰富多彩。”从教32年,一直没走出大山,这几年,李家堡学区校长邵锦堂觉得“越干越有劲儿”。

    邵锦堂见证了学校从破旧的小院落变为村里最漂亮的建筑;同时,今年开春,他在学区全面推进依托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改革,“要让山里的娃像城里一样接受优质教育”。

    在甘肃农村,和邵锦堂一样,越来越多的乡村教师觉得工作有了干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却不再想法设法进城去,更乐意让孩子在村里上学。

    在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海燕看来,这些细微变化的背后是甘肃优化教育供给,聚焦扶贫的大文章。近年来,甘肃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补齐发展短板,关爱弱势群体,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学段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努力使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互联网教育在农村火起来

    “山里的娃上不了音乐课、美术课,素质教育与城里孩子相比差了一截儿。”让邵锦堂曾经最痛心的是,乡村小学校缺少专业老师,很多课程开不起来。

    在定西农村,除了乡镇中心学校,许多乡村学校学生人数很少,按照师生比,老师配备无法满足所有课程的需要,只能保证语文、数学等“主课”教学,其他课程要么由非专业老师代上,要么不开课。一些农村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只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邵锦堂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这几年,李家堡中心学校在悄然发生变化。校舍重修,教学设备全面升级,教育部门多次组织老师外出考察学习和培训,互联网教育也越来越普及。


    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学校正在上“共享阳光”网络手工课 马富春/摄

    “互联网是破解乡村教育难题的一把金钥匙。”自从接触互联网教育以来,邵锦堂仿佛看到了乡村教育新的希望。如何让互联网上优质的教育资源落地农村,让农村的老师接受互联网教育理念,让农村的孩子通过网络看到外面的实际,成为邵锦堂经常思考的问题。

    在进行深入考察和调研后,自今年开春以来,邵锦堂在李家堡学区探索实施“共享阳光”课堂试点。对于在教学点无法开设的音乐、美术、手工制作等课程,由中心学校专业老师通过互联网授课,通过网络视频传输到各教学点,这些课程全学区同步上课、同步推进。

    “不用站讲台,而是在计算机面前上课。”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李家堡中心学校美术老师郑红亮上课的方式彻底改变了,她离开了站了多年三尺讲台,转场电脑前上课,上课全程被录制,同步在全学区30个教室播放。

    “上课前准备的更加充分。”以前只给几个班上课,如今通过互联网,郑红亮给30多个班上课,一下觉得有了压力,备课更加认真。在李家堡学区,为了保证网络课堂教学质量,观看教学视频的课堂都配备了非专业的助学老师,“不单学生听,助学老师也在听,无形中就有压力。”郑红亮说,以前一天备好的课,如今需要得花一星期。

    随着网络共享课堂的推进,李家堡学区学生对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兴趣也明显提升。 今年来,李家堡学区5年级一班的张金荞最喜欢上音乐课。“以前只教唱歌,没有伴奏,很枯燥。”自从引入网络课堂以来,通过网络视频,上音乐课有专业的老师领唱,还有电子琴的伴奏,学起来更轻松,课堂气氛也更好,还能学到乐理知识。

    “优质专业的课堂教学进入了小规模学校的课堂,给每一个乡村孩子洒下了希望的种子。”邵锦堂说,通过“共享阳光”课堂,专业教师的价值得以最大发挥,农村学校配置的信息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使用,农村学校开齐课程、最大可能享受优质教学得以实现。

    邵锦堂在李家堡学区的探索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在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秋季开学,李家堡学区和周边四个学区率先组建“阳光课堂”联盟,联盟内还实行“线上线下”教师相互配合,由专业教师担任“线上主讲”,并定期在本学区内现场巡回指导,“线下”助学教师则配合“线上”教师组织教学,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

    目前,在安定区的19个学区内,网络直播课堂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偏远教学点的艺术类课程也由以前的开不起来、课时开不足,到固定开课。

    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

    “在家门口就能上幼儿园,还不花一分钱。”甘肃省静宁县甘沟镇马坡村村民韩望兄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孩子在村里就能上“真正的幼儿园”。

    他的小儿子所在的马坡村幼儿园课程很丰富,音乐、舞蹈、科学、健康、语言等课程都有涉猎。上幼儿园一年来,儿子变得越来越阳光,善于表达和展示自己,知道的也越来越多。

    马坡村幼儿园是甘肃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甘肃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尤其重视农村幼儿园建设。2016年,投入50多万元新建马坡村幼儿园,同时配备了10万元的教学设备。为了切实提高幼儿教学质量,马坡村幼儿园还新调来园长,配备了4名幼教。

    “以前学前班都是小学老师,现在都由经过幼儿教育专业培训的老师承担。”马坡村幼儿园园长吴魏葳介绍说。


    平凉市静宁县马坡村幼儿园的孩子们课间在玩耍嬉戏。 马富春/摄

    如今,小儿子在幼儿园的课程很丰富,音乐、舞蹈、科学、健康、社会、语言等都会涉猎。韩望兄发现,上幼儿园一年来,儿子很阳光,善于表达和展示自己,知道的也越来越多。“着火了拨打119,交通事故打122,这些都知道”。

    近年来,甘肃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尤其重视农村幼儿园建设。2016年,投入50多万新建的马坡村幼儿园建成,同时配备了10万元的教学设备。为了切实提高幼儿教学质量,马坡村幼儿园还新调来园长,配备了4名幼儿教师。

    “以前学前班都是小学老师,现在都由经过幼儿教育专业培训的老师承担。”在投身幼儿教育之前,马坡村幼儿园新园长吴魏葳接受了系统的幼儿教育培训,还前往江苏等地学习幼教理念,在她看来,农民在家门口能上幼儿园固然好,更重要的是要办好幼儿园,让孩子接受优质的幼儿教育。

    在马坡幼儿园,所有教师都会参加乡镇学区、市县教育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如今已50岁的温小香多年从事学前教育,近年来,多次参加幼儿教育培训后发现,幼儿老师再也不是教知识,而要寓教于乐,“得先让孩子们快乐起来”。

    自从儿子上幼儿园以来,看着孩子状态很好,韩望兄夫妻俩就放心干农活,家里种了几亩苹果树,在他们的精心搭理下,今年收成不错。儿子爱唱歌,每次进城去,她都要给孩子买一些学习唱歌点读书。

    马坡村幼儿园是甘肃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缩影。近年来,甘肃大力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各地农村幼儿园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革命老区会宁县,201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有需求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会宁县建立并实施“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责任机制和县、乡(镇)、村、教学点四级联动体系,形成了以县城幼儿园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延伸、辐射、带动所有行政村幼儿园发展的学前教育格局。

    “抓住了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甘肃省教育厅基教二处处长苏峰说,通过实施两期学前教学三年行动计划,甘肃已经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幼儿园全覆盖、15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

    目前,甘肃已经实现了幼儿园数量、在园幼儿人数、教职工规模、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优质示范园数量较2010年“五个翻番”,基本构建起了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把现代教育的阳光,撒入了贫困地区孩子的童年。

    “输出一人、脱贫一户”

    在平凉机电工程学校,90后女孩王媛已入职两年,逐渐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担任了数控专业的班主任和学校团委副书记。

    “职校让我重拾生活的勇气。”如今,站在平凉机电工程学校的讲台,王媛很是感慨,正因为母校当年的“收留”,才有了中考落榜的她读大学,后重回母校工作。


    平凉机电工程学校正在开展实践教学。 马富春/摄

    2005年,来自静宁县城川乡靳寺村的农家女孩王媛中考失利,就读普通高中的梦想破灭。 “那时真是心灰意冷,眼看只能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面对人生的第一个挫折,15岁的王媛一时没了方向,整整一个暑假,都不想出门。

    到了开学的的时候,看着初中的同学都高高兴兴继续学业,王媛迷茫了。偶尔的机会,听说有中考落榜的同学去平凉机电工程学校上学了,王媛才动了心,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学校了解情况。

    来到平凉机电工程学院,王媛才了解到,这里的中职生既学习专业知识,也学习文化课,三年毕业后可以继续升学,报考高职和大学,同样可以圆大学梦。“这让我眼前一亮,觉得还有希望。”经过认真比较,结合自己的兴趣,王媛最后选择了建筑专业。

    从那时起,王媛开始了新的人生。每天的学习安排的很充实,上专业课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怕脏不怕累,积极参与实训;同时,一刻也没放松文化课的学习。“虽然没上高中,一开始就下决心要考大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不懈努力,王媛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3年后,在报考大学时,她选择了兰州交通大学,中职期间文化课、专业课基础都扎实,她轻松通过了入学选拔考试,顺利考取了兰州交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天,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和那些高中同学一样,经过3年的努力后,中考落榜生王媛走进了大学的校园,也成为靳寺村第一个走进大学的女孩儿,王媛信心满怀。

    4年大学里,王媛充分锻炼自己,学好专业课的同时,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综合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在毕业后找工作时,看着周围的同学都选择了铁路方面的工作,王媛并没有动心,她想着回到家乡,正好母校平凉机电工程学校招聘老师,王媛以出色的表现通过考核,顺利入职。

    中考落榜生,通过中职上大学,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王媛人生的华丽转身也带动了一个农民大家庭的脱贫之路,有了王媛的支持和榜样的力量,王家上中职的学生越来越多,不断有人实现了就业和升学。

    “一人工作,全家脱贫;一技在手,致富不愁。”在平凉农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中职学校学习一技之长,成为扶贫战线上的生力军。17岁的静宁姑娘王伏帅如今就读平凉机电工程学院园艺专业,今年来,她学的专业知识就派上了大用场,帮助家里多收入了两万元。

    王伏帅父亲王武在农村种苹果,长期以来果品单一,种植技术粗放,受益有限。去年来,在王伏帅的指导下,王武盖起了塑料大棚,发展多种果树种植。今年,王武大棚栽植的杏树可以挂果,开春三月,王武想着提高温室温度,诱导杏树提前开花结果,提前上市卖个好价钱。

    正当王武准备给温室增温时,就读园艺专业的女儿王伏帅否定了父亲的想法,而是让他适当降温。“一时很纳闷,想不通。”务了半辈子农,王武从没想过低温还能提前开花结果,对女儿的建议将信将疑。

    在王伏帅的坚持下,王武最后还是进行了温室降温,实践证明,女儿的“低温诱导”技术实现了预期效果,王武大棚的杏子提前一个半月上市,由于品质好,卖上了一斤50元好价钱。“比正常上市多卖了2万元,多亏了女儿。”王武高兴地说。

    近年来,甘肃大力促进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通过多种途径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和王媛、王伏帅一样,目前,每年有近8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接受免费中职教育,近4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在省内高职(专科)院校接受免费高职(专科)教育。

    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甘肃还积极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2015年以来,共有2.94名贫困家庭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同时,为发挥农林类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点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甘肃全省在贫困地区开办涉农专业教学点49个,广泛开展各类技能人才培训,有效促进转移就业,真正实现了“输出一人、脱贫一户”。


深圳黄贝劳务外包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08 10:28:17
  坑梓镇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深圳东晓劳务派遣服务  中国劳动保 中国劳动保 中国劳动保 中国劳动保 云南日报: 云南日报: 中国劳动保 中国劳动保 创业4.0 中国劳动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