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修鞋师傅老杨楹联见证与晨报“交情”

2019年02月21日253未知admin


随着2018“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南京十二大城门春联应征进入尾声,我们已收到了来自海内外楹联爱好者超5000人发来的6000多副春联,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教师,有公务员,还有产业工人、农民,有退休老人,有艺术工作者,有学生,有工程师等等。

众多投稿信件中,张府园地铁口附近的修鞋匠老杨发来的楹联让人感动。

修鞋匠老杨师傅

投联目的:一为呼吁传统文化回归,二为告诉大家,你也可以写春联!

从张府园地铁1号口出来,进入窄窄的张府园小巷子,就到了老杨的修鞋摊。

老杨名叫杨锦松,2000年时从苏北来到南京,十七八年来一直在张府园这里摆摊修鞋。

老杨投给南京晨报城门春联后面,附上了一句话:国家发展壮大,民富国强,必须搞创新,搞创新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我们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他的春联除了通俗易懂外,特别之处还在于紧扣党的十九大精神,将国家正大力提倡的创新和环保纳入了形式古老的楹联之中,有种紧扣当下的时代感和新鲜感。

老杨告诉记者,他平时喜欢琢磨对联、楹联,2017年“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活动征集楹联时,他就投过稿,2018年征联活动开始后,他又创作了一副。

老杨是南京晨报的忠实读者,2000年他从苏北老家来到南京后,就开始订阅晨报,17年来从未间断。从报纸上,他了解了国家和这座城市的大事和身边小事,还跟着晨报的经济版学会了炒股,并曾进入股市“搏杀”过一阵。

不过老杨最爱的还是中国传统的诗词、对联,平时只要在哪儿看到门上的对联,他都要琢磨上一阵子,体会其中的妙处。

在给晨报的投稿中,他写道:“如果春联过于追求深奥,平民百姓就会望而生畏,无从品读,感到没有乐趣。失去趣味性就是失去春联传统文化的内涵。给我们平民百姓的作品留一席之地,让春联更丰富,让春节更热闹,这样我们中华民俗传统的春节,才能与时代一起向前发展。”

这些都是老杨的心里话:“现在的孩子们只知道背课文上的古诗,对他们来说,古诗都是‘死’的,但其实真不是。我这么多年看诗词发现了一点,对联、诗词都是很有生活味道的传统文化,像《锄禾》这样的诗,来源就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写的是当时的大白话,人人都看得懂,那么为什么我们老百姓不能创作呢?其实我们也能写。”老杨说,现在年轻人都是“低头族”,很少有人对传统楹联文化感兴趣了,但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只有让它们接入当下时代,充满趣味,一看就懂,才能找到重新生发的活力。

“我写春联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楹联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我修鞋匠都能写,你们更可以!”老杨这样说。

他是南京晨报的老朋友,曾经为《绝对征联》投稿十几副

聊天的时候,老杨拿出来了一叠晨报的剪报复印件给记者看,其中一张是2005年副刊版《绝对征联》栏目中他的20多篇投稿。

当时的《绝对征联》栏目投稿有一定难度:有一读者先出对仗工整、有意境的上联,再征集读者对出相应的下联,对楹联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比如有一周杨锦松出的上联“长江江长,长到上海海上”,有市民对的下联就是“广州州广,广及海南南海。”还有一副杨锦松对出的下联“峨嵋峡谷,双山夹道来人”,对应的是一位市民出的上联“漓江岸边,两水一山走船。”难度不小,也挺有意思。

杨锦松的对联第一次刊登在晨报副刊版的时候,他特别兴奋:“我记得是2005年,当时我还打电话给老家的妹妹,告诉他们我的对联上报纸了,大家都为我高兴。”提起往事,老杨笑眯眯的。

每天读晨报,他渐渐和南京晨报产生了感情,感觉这张报纸就像朋友一样,有心里话也愿意在晨报上讲一讲。有一年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在晨报上开办了《城管大家谈》栏目,老杨就以修鞋匠的身份写了一段心声寄给晨报,刊登在《城管大家谈》栏目中。

文章中老杨诉心声的同时也给南京城管诚恳地提建议:“我是苏北农民,因为常年在街边修鞋看得多,想得也多,就提点建议:逢年过节郊区农民进城卖一些时令东西不要管得太死,应该关心好安排好。比如三月三荠菜花,五月五卖粽叶,卖香蒲香艾,卖这些东西只有几天的时间。传统的民族文化一定要很好地传承下去,不要再等外国抢注了自己又急了。”文章见报后,当时的南京晨报记者看后很感动,曾专门带城管有关人员来到老杨的修鞋摊看望他。

2009年南京正进行“小区出新不许占道经营”管理,老杨摆了9年的修鞋摊面临搬迁,他因为舍不得张府园这里的居民老顾客、老朋友们,一段时间内写了50首诗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情绪。当时南京晨报记者特地采访了他,并刊登了一首感人的《撤摊感怀》。

杨锦松把当年晨报的这篇报道复印件拿给记者,在报道的后面,记者看到他用手写体写着:万分感谢南京晨报等媒体和热心市民的鼎力相助,现在街道安排我在适合的地点继续为市民修鞋,不撵我走了。”

老杨家现在住江北,修鞋摊依然设在张府园不变。他每天早上7点钟从家里出门,先坐3号线,再转公交,一个多小时后才能到张府园的修鞋摊开张做生意,而晚上,等他忙完老顾客的生意回到家,老伴往往已经吃过饭了,儿子也曾劝他换个地方摆摊,他就是不同意。“我在这里惯了,有感情。”老杨说。

一副应征楹联引出了南京晨报市民和修鞋匠老杨的老“交情”,无论是当年的副刊、同事们的报道,还是今年的楹联应征,南京晨报见证,陪伴了老杨在南京17年的生活,“晨报教给我很多知识”。他说,南京晨报的活动也一定要支持。

爱南京·南京晨报记者 孔芳芳


深圳翠竹劳务中介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1-29 00:12:39
  深圳华富人力资源市场深圳盐田区劳务公司  长安召开常 区长杨建强 长安区第二 区长杨建强 长安区委区 区政府召开 长安举行贫 区长杨建强 长安区强化 长安召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