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怎忍士林失泰斗长教翰苑恸宗师

2019年02月18日243未知admin


香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留言悼念。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留言悼念。

饶宗颐人生中最重要的信条。

郑炜明是陪伴饶公时间最长的一位学生(拍摄于2009年2月19日,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提供) 。

  2月7日,饶宗颐老先生离世的第二天,香港依然有些清冷。本来在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2月23日才结束的饶宗颐作品展览成了他遗世的悼念展。

  公开的悼念活动要等到本月28日,所以不少香港市民自发来到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观展表达哀思。展览签名册上临时加了“永远怀念饶教授”的字样,这两天闻讯而来的人在上面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昨日的香港媒体集体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对饶公离世的消息进行了报道,不能到现场的全球各界人士都以电话、邮件和信函等形式进行吊唁。

  追随了饶宗颐老先生38年的弟子郑炜明,是陪伴饶公时间最长的一位学生。昨日,他选择在饶宗颐学术馆内讲述与恩师38年的情谊,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缅怀之意。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安娜

  2月7日的香港大学内依然人声鼎沸,与主校区的喧嚣相比,偏隅一角的邓志昂中文学院则静谧而肃穆。饶宗颐学术馆便位于这栋安静大楼的一楼。

  这栋楼并不好找,不过这两天来打听学术馆的人多了,一位数学系教授告诉记者,他已经给不少人作了向导,这位喜欢研习书法的教授,总是热心地把问路人带到目的地。

  按了门铃,中文学院有老师出来开了门。郑炜明博士正儒雅地站在饶宗颐学术馆展厅内,仔细欣赏着老师饶宗颐先生的作品,追思多年的师生情谊。

  打破少年心中“神话”

  今年是郑炜明花甲之年,也是他追随饶宗颐老先生的第38个年头。他对自己的学术生涯做了一个独特的比喻:“对于学文的人来说,40岁还是孩子,60岁才算成人,才是学术能力成熟的开始”。对郑炜明来说,恩师饶宗颐老先生在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人后,就选择了离开。

  在郑炜明看来,或许自己前60年的人生,恩师就像一位“总导演”,“一生中若干重要的转折点,都是在老师的点拨下实现。”即便现在郑炜明是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高级研究员、副馆长、山东大学中国史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他依然保持着那种在老师面前虚心谦卑的气度。

  郑炜明与饶公的缘分,说起来要追溯到高中时代。郑炜明高中时代的启蒙老师正是饶公的学生。老师在课堂上一次偶然的机会介绍了饶宗颐。当时,郑炜明还只是一个高中生,对饶公的学术研究还不甚明白。好奇心驱使他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寻找。

  “上世纪70年代,在我的高中图书馆就只找到一本饶先生的书——《楚辞地理考》,说实话没看明白。”不过,年幼的他还是看明白了一点:“里面很多内容是与钱穆先生争论的。”

  这本书对郑炜明的意义是颠覆性的。当时钱穆先生著有一本书也叫《楚辞地理考》,他记得:“当时钱先生对我们来说是神一般的人物,大学入学考试钱先生的书是必读必考的。”而饶公的这部作品,对他来说,“意味着打破神话”,是一种“解放自我”。

  相处方式非常简单

  少年心中的景仰之情,对郑炜明来说,是改变一生的开始。那个时候,饶宗颐老先生实际上已经从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去了法国。郑炜明多方打听,出国一年的饶宗颐老先生即将回到澳门东亚大学任教。

  欣喜若狂的郑炜明马上拒绝了当时已经申请成功的欧美高校,单单报考了澳门东亚大学,喜滋滋地“等着开学,等着当他的学生”。

  “这38年来,其实与饶先生的相处方式非常简单,很多时候都是学术上相见”,郑炜明说,饶先生对他一生的学术观念影响至深。“首先是饶先生反对‘专门化’,我们中国的学术实际上讲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做学问要做‘通才’。”

  郑炜明记得饶先生谈到的逻辑是“反过来的”:“许多所谓的专家,实际上只知一点,根本不‘通’,其实也不‘专’。”郑炜明觉得饶先生用自己的例证来说明了这一点:“他在所涉足的十多个领域,都颇有建树。”

  曾经有学者问郑炜明,“饶先生在哪个领域没做过研究?”郑炜明思考了好久才找到:“大概***之后的近现代史和现当代文学。”

  正是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郑炜明觉得自己前面积累了三十年读书的经验,“有点触类旁通的感觉”。

  是一个非常干净的“纯品”

  除了学术上的浸润,在为人上,郑炜明觉得饶先生对他的影响更是至深。“他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人,人干净、心干净。用广东话来说,是个‘纯品’。”

  交往几十年,郑炜明没在饶先生身上找到一丝“杂念”,“不论是名誉还是钱财”。郑炜明说,“我们大部分人都很难做到像他那么纯粹,总有杂念或者情绪。”

  “当然,并不是说饶先生没有情绪。但遇到再大的事,他也就不开心两天。”郑炜明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一次院士的选举当中,在投票的前一天收到一封举报信,说饶先生的作品涉嫌剽窃。正因为这封信,饶先生的参选权被临时‘冻结’。”

  后来调查自然证明了他是清白的,不过那一届他就失去了机会。郑炜明说:“即便遇到这种名誉上的诋毁,他也淡然处之”。

  “就在前几年师母去世时,饶先生在夫人的灵堂看见我,招手让我过去,就问了一句‘佢搞定吗’(她搞好没?)”,郑炜明回答“搞定了”之后,饶先生就回家了,“他是一个很能超越自己的人”。

  在郑炜明眼中,饶先生对学术钻研的精湛,与他对生活的“马虎”是一种鲜明的对比。郑炜明想起一件事,“当年饶先生在香港大学任教时,学校需要他提供银行户口,给他发工资,他居然完全不懂,最后还是请一名旁听生指点他去开了银行户口。”

  郑炜明觉得,“好在师母是一个理财的人,家里才能顺利‘运转’”。郑炜明给饶先生做学生助理时,“每天晚上六点半陪着他看新闻,饶先生常常听不懂,我们就把重点‘挑出来’再讲一次,他才听得懂。”

  接下来十年整理恩师资料

  “不仅是对人生的‘单纯’,他对中华文化的爱也是再单纯不过。”郑炜明说,在2000年左右,饶先生在北大的演讲就提到了中华文化的文艺复兴。

  郑炜明觉得自己对恩师的追随,并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在香港大学饶学中心,是饶宗颐先生的“资料库”,郑炜明组建一个小团队,正在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细化。

  “初步估算,我们四个人只做这一件事,可能需要十年时间。”郑炜明觉得身上的任务还很重。“目前我们人手比较紧张。因为做这件事需要一定的基础和了解,还有些门槛。”郑炜明觉得这件事不能着急,会“循序渐进”地做。

  作为追随饶先生时间最长的学生,郑炜明总是被认为最适合为他做评传的人。“一部饶宗颐评传没有30万字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一直希望自己能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专心写作。”在郑炜明人生的时间标尺里,从60岁到75岁,是文史学者的黄金15年,“我要把握好这个时间。”

  全世界各界人士的深切哀悼

  林郑月娥:

  在2月6日上午,在饶宗颐位于跑马地的家中,举行了一场小型的追思会,香港特区行政長官林郑月娥到场,她忆及自己有幸认识饶公多年,在过去十年于不同场合都得到其亲自教诲, 获益良多,谨代表香港特区政府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问。她在笔记本上留言:饶公,我们永远怀念您!

  王志民:

  2月6日上午中联办主任王志民也前往饶宗颐先生家中,代表中联办对其亲属表达哀悼和怀念。王志民表示:饶宗颐毕生学术耕耘不辍,艺术创作不止,文化传承不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践行者,是中华文化自信的表率,其学术造诣、艺术成就和国 家情怀受到广泛称赞,他是香港的自豪,也是国家的骄傲。

  在留言中,他写到:饶老仙逝,我们敬仰怀念。

  James Watt:

  学生James Watt的电邮中写到:惊闻老师仙逝,悲恸不已。念数十年前在港大跟随老师数载,所获毕生受用,至今感激。国学之能够在香港流传下来,主要是选堂师一人之功,实是不朽之事业。专此致唁,尚祈珍重。

  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

  乃学人,乃文人,乃诗人,乃百通之人,儒风一脉犹存,怎忍士林失泰斗;

  为经学,为史学,为潮学,为四方之学,鸿著万篇俱在,长教翰苑恸宗师。

  饶宗颐文化馆同仁:

  哲人已逝,我们同仁不改初衷,努力办好饶宗颐文化馆,矢志弘扬中华文化,以饶公为楷模,启牖来者,薪火相传,为饶公“二十一世纪乃中华文艺复兴”的倡言,而克尽己责,以慰饶公在天之灵!

  中国人民大学:

  先生之学,日月同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值此南极星沉、天人同悲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再次向先生致敬。饶公安息,饶学不朽!


深圳坑梓人力资源市场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12 08:41:09
  深圳南湖人力资源市场坪地劳务外包  刚出生的小 会计职称 2013年 劳动争议 花艺培训 交15年统 请问高级采 公务员异地 机关工勤工 关于弱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