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生物与健康:深耕生物产业 共谋“健康”发展

2019年02月19日541未知admin

    生物与健康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生物与健康产业是当今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是世界未来产业竞争的热点领域。省科学院积极响应产业需求,强力打造生物与健康板块,提升优势和特色研究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拓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空间,进一步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省科学院在生物与健康板块拥有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际/国家专利菌种保藏机构——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板块中省微生物所、省生物资源应用所、省生物工程所、省医疗器械所和省生物医药所等单位承担了众多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科研项目,坚持不懈地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公益性的创新工作,共获得国家级成果奖7项,授权专利100多件,众多技术成果得以转移转化,惠及企业上万家。多年来,自主培养和引进的一批以院士为首,“南粤百杰”、“长江学者”、“百人计划”、国家优青以及“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等高端科技人才汇集的科研团队,其中,自主培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在生物安全监测与控制、食用菌产业化关键技术以及微生物发酵工程等领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全方位开展

    区域特色微生物研究

    微生物研究是省科学院优势特色研究领域。该院致力于具有热带亚热带特色的微生物资源、微生物与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及健康等相关基础、应用基础及公益性研究,开展为支撑生物技术相关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及储备性前沿技术探索。

    为推动食用菌产业的绿色发展,发明了松木屑快速除脂技术扩大原料来源;创新了快速制种、培养基高效灭菌、连续接种设备和筐式集成栽培法,提升工效5倍,创建了中国特色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工艺,生产规模高于传统工艺4600倍,投资和能耗只有同等规模国外引进工艺的1/3-1/2;研制了反季节栽培棚和层架式栽培法,满足集约化栽培要求;发明菌种保藏新技术,延长保藏时限5-10倍,并创建了华南最大的食用菌种质库,保障了种源的安全;发明食用菌活性成分原态提取法和发酵酶解深加工新技术,筛选了5种功能活性显著的食药用菌提取物,成功开发出系列功能性产品;创新食品卫生微生物及有害物质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和高效环保污染微生物消杀技术,使检测时间从常规数天至数周缩短到几分钟至几小时,在国内首次突破了食用菌产销在线质控技术难关,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成功驯化了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广东虫草,目前该虫草已可工厂化生产,并于2013年成为我国第二个纳入国家新资源食品目录的虫草。

    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研发方面,通过我国南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在大宗食品、水产品和水体的污染情况调查及相关基础的全面研究,系统地建立起保藏2万余株菌的食品微生物安全菌种库,揭示了常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在我国南方的污染情况、分布规律、累积机制和风险水平;建立起免疫吸附高效样品处理技术,发明致病菌分子检测与显色生化确证技术,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NASBA、RT-PCR技术,以及ATP生物发光微生物数量快速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5-100倍,使检测时间从数天缩短至几分钟至几小时;研制出高效环保、高浓度稳定性强的过氧乙酸消毒液,减少微生物耐药性和提高清洗消毒效率30-50%;发明消毒剂洗涤剂浓度及水质快速检测试剂盒、袖珍式比色计,全面实现了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洗涤消毒的在线监测和控制。创新监控产品关键生化原料的生产技术并顺利实现了国产化生产,节省原材料成本50%以上;探索新的推广模式,通过技术和产品的标准化,积极为食品企业生产提供关键问题成套解决方案,以技术服务为载体,成功将项目研制的三大系列400多个品种的产品推广到以广东省为重点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3000多家用户,并出口到东南亚国家,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引起毒菇中毒死亡的主要剧毒毒素—amanitin编码基因的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技术,将毒素提取检测时间大幅缩短至2.5个小时,为防治毒蘑菇中毒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作出了重要贡献。

    促进生态平衡保障公共安全▶▷

    开展区域动植物资源

    保护研究与利用

    省科学院长期致力于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首次建立冬虫夏草人工培养和蝙蝠蛾昆虫培育技术,并孵化企业进行冬虫夏草规模化生产。率先在国内研发新型生物杀虫剂—昆虫病原线虫,有效防治地下和蛀干害虫,产品在国内11个省区推广应用并获准进入美国、日本等国际市场。联合省林业厅发布《广东陆生脊椎动物分布名录》,首次摸清了广东省陆生脊椎动物的家底,并针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瑶山鳄蜥、濒危动物马来穿山甲等持续开展保护生物学研究。依托建设的华南野生动物物种鉴定中心,为政府执法部门和社会提供物种鉴定服务,累计受理涉及野生动物鉴定案件近5500宗,鉴定准确率达100%,涉案金额100多亿元。

    针对近年来有害生物和人畜共患病卫生事件频发的趋势,开展野生动物源性病毒检测和传播机制研究、城市“四害”、白蚁、入侵害虫以及人畜共患病病媒为对象的防治机制和防治产品研究,开发出柑橘黄龙病检测试剂盒、白蚁诱杀剂、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得以产业化并受到市场欢迎。

    在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方面,作为我国甘蔗育种的源头,迄今,我国育成的200多个甘蔗品种以及全国90%以上的优质甘蔗花穗全部来自于广东省科学院。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该院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开展了沉香快速结香推广应用,成功解决了当地沉香树人工造香难的产业发展困境,目前该技术已辐射至印度尼西亚和老挝等国。

    建设健康中国▶▷

    发展生物医药与医疗保健器具

    针对脑卒中、糖尿病、帕金森等重大疾病,省科学院制备了灵长类动物模型,评价与人类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功能;开展了符合国际要求的药物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和完善实验动物疾病相关病原的快速检测新技术和评价技术体系;建立了药物临床前药效检测技术平台,为药物和实验动物模型研发、生物医药以及大健康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撑。

    省科学院药物临床前药效检测技术平台于2016年取得国际AAALAC认证资质证书,同年,获得华南地区首张CFDAGLP认证9项全项认证批件。该平台支撑企业获得了多个临床批件,特别是获得了广东省近五年首个中药1类新药临床批件——连翘苷及连翘苷胶囊,上市后有望取得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在组织修复医用材料和组织工程技术及产品方面,省科学院成功开发了多种医用水凝胶材料。其中,原位自交联医用水凝胶敷料对复杂、大面积创面伤口使用具有明显优势,能有效阻挡和减少细菌滋生,减轻对新生组织的损伤、减少疤痕。

    未来,省科学院还将继续加大生物健康板块科技投入,加强布局医用电子设备、生物医用材料、虚拟治疗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为提升我国生物产业竞争力、提高全民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撰文:林亚茗

    部分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省部共建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广东甘蔗分中心

    ●国际/国家专利菌种保藏机构—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特种经济动物的人工养殖及其产业化(国家级星创天地)

    ●全国甘蔗杂交育种基地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深圳桃源临时工劳务市场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2 18:16:11
  深圳石岩镇山城早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深圳黄贝人力资源  铜仁市城乡 社保工作简 我局采取四 我局学习贯 我局采取四 我市全面完 提前七个月 铜仁市人力 中纪委公益 铜仁市筹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