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下油田访先进媒体记者深入基层上党课——“榜样的力量·媒体记者油田行”采访手记

2019年02月21日205未知admin

  【编者按】

  一部艰难创业史,几万覆地翻天人。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一代又一代青海石油人前赴后继,在昆仑山下,在尕斯湖畔,在戈壁沼泽,在浩淼瀚海……用默默无闻的奉献,战寒斗沙的意志,鲜血铸就的壮举,科学创新的探索,奏响了油涌气啸的雄浑乐章,书写出灿烂的史诗。

  60年拓荒不止,60年奋进不怠。青海油田也大步流星、阔步迈进,实现了从几十万吨产能小油田到千万吨资源基础大油田的华丽蜕变,为共和国写就了一部扎根荒原、奉献青春的辉煌发展史,唱响了一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礼赞。

  以记者的笔触和镜头走进柴达木,走进青海油田,无数的石油英雄楷模,像繁星一样点缀着柴达木的天空,他们用感人事迹诠释着柴达木石油精神,激励着新一代青海石油人更加拼搏进取、更加无私奉献、更加艰苦奋斗。

  忆往昔,峥嵘岁月,一代代石油人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看今朝,谋求更大发展,希望与挑战并存。在一甲子的开拓中,青海石油人每一次唱出的“产业报国、奉献能源”的雄壮歌声,在亘古荒原的每块大漠戈壁、每个丘陵山谷间回响。

  坚守,一定是“宝石花”闪耀的最美底色;

  责任,一定是昆仑山下回响的时代最强音。

  ——人民日报青海分社记者 姜峰

  人活着是需要点精神的。青海是艰苦的,这份艰苦也孕育这个西北多民族省份成为了盛产时代精神的富矿,这里有“两弹一星”的奉献精神,有“青藏公路之父”的开拓精神,有尕布龙的赤子精神,有玉树重建的奋斗精神,还有柴达木盆地油田人的坚守精神等等。每种精神有其侧面,每种精神又都是相通的。行走柴达木盆地,行走在青海这个精神高地,人的内心世界是充实的,心理质感是丰厚的。

  ——中国新闻社青海分社记者 孙睿

  从西宁到敦煌,然后翻过当金山,一路向西,我们来到了花土沟,来到了青海石油人一代代坚守的地方。采访时间很短,短得的还没有来得及去一一感受石油工人那无私奉献的精神。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当我站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海油田油砂山上时,才终于理解了青海油田石油工人们口口相传的这首打油诗。在柴达木盆地深处,看到这些一线的石油工人,耳边依然会回想起那些石油工人的老歌,那些歌词还是他们的写照:在荒无人烟的瀚海戈壁滩上,寒风刺骨,他们仍然坚守岗位寻找黑色的“金子”。

  过程是短暂的,回忆是美好的……短短几天时间,在这群可爱的石油人身上,不仅仅是新闻线索,他们的坚守、精神都鼓舞着我,感动着我……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

  ——青海日报记者 洪玉杰

  一路采访,一路思考。青海油田它的意义何在?榜样的力量何在?

  遥望油田,越来越觉得它是一本翻不完的巨著;是一首阅不尽的史诗;是一本历史的年鉴,更是一座柴达木精神铸造的丰碑!

  作为一名一线新闻记者,能够有幸走进坚守一线的油田工人的精神世界,去品味他们平凡而珍贵的经历,去观察记录每个工人最朴实的作风,内心的震撼与感动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

  沟壑纵横的采油工作区,每次采访都是艰苦的旅程,但只要为寻找油田仍在坚守的工人,我们愿意去到更远的地方,见识更亲切的人和事,用自己真诚的心饱蘸笔墨,拨开熙熙攘攘的现实困难,去寻找和记录青海油田每朵“宝石花”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实话,因为他们值得被深深铭记。

  ——经济日报记者 石晶

  一周的“媒体记者油田行”,让我们亲眼见证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柴达木盆地油田里的践行。在寒冷的冬季,每一个石油人犹如一团燃烧的火焰,点燃激情、燃烧青春,默默奉献。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他们一心只想着多找油田、多产油,让我们国家在世界能源领域争得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为战胜复杂的地质条件,勘探事业部里地质工程师们废寝忘食、挑灯夜战,而相距十几里的尕斯油田井塔上星光点点,召唤夜班巡井的工人平安归来。

  一次油田行,一生油田情。采访归来,我们回到了西宁这个繁华的城市,可心却怎么也走不出油田、走不出柴达木盆地,心中无法忘记油井上那些可爱的人、感人的事。

  ——青海广播电视台 拉玛扎西

  历经近十天的采访行程,从繁华都市到大漠戈壁,心里的情绪也随着环境不断起落。当然,一路上也在不停策划如何将“石油人”的形象完美地展现给观众与读者。

  初来茫崖,看到“石油人”的艰辛,我似乎才体会到家是如此的幸福与甜蜜。至此,已经有两个字深深地刻在了我心里——坚守。

  坚守——坚守着没有生机高海拔的大漠戈壁。

  坚守——坚守着一口口红黄相间的石油钻井。

  坚守——坚守着我向祖国献石油的伟大信念。

  虽然只有简单两个字,但是背后所承载的东西太多。我记得与“石油人”聊起家庭和孩子的时候,他们的眼泪打转在眼里,和他们聊起工作的时候,他们高昂的精神斗志写在脸上。家庭与工作之间的选择,他们毅然选择穿起红色工衣,穿梭在石油一线。

  这就是“石油人”。在新时代,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最纯粹的人。

  ——青海新闻网记者 樊永涛

  几代石油人在荒凉中用一生做着一件事——寻找石油。佩服他们的坚守的同时,更折服于他们的坚定。

  在连续9天的密集采访中,我重新定义了“坚守”二字的含义。面对让人生畏的艰苦条件,坚守的石油工人不仅对恶劣环境毫不屈服,并且把荒漠戈壁变成了油气资源的“聚宝盆”。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管是在采访中遇见的70后还是90后,他们给出的回答既朴实又真诚——“既然这是我的工作,不干则已,干了就要干好!”

  作为一名青年记者只有到一线去,和受访者面对面,才能接近新闻事实,讲好最鲜活的故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是要我们俯下身、沉下心,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西海都市报记者 张卫平

  当你或为繁杂的事务所累,或因城市的喧嚣而浮躁之时,媒体记者油田行让我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和这些可爱的石油工人们有了短暂相处。

  采访他们,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是人生在顾盼自雄之时,暮然闯入的精神家园。感受油田生活,感知青海石油人,在这短短几天里,我们似乎从他们身上找到了丢失已久的东西。那是属于油田人的精神高地,简单而朴素,我们只是在此作短暂栖身与回望。而这个高度,或许让我一生都无法企及。

  一个采油工女孩说,我们油田的男人都很“爷们”;我说,你们油田的女人也很“爷们”!

  ——西宁晚报记者 罗芳旭

  榜样的力量是一种先锋的力量,也是一种前进的力量,如同一面旗帜,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又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生命,沁人心脾。

  “榜样的力量·媒体记者油田行”活动,我们进班组、下油田、走荒漠、盘山路……一路上“荒凉、孤寂、枯燥”笼罩在身边,但是通过和石油人采访和体会,渐渐捕捉到了他们身上的“刚毅、坚强、热情、阳光”,苦难的环境没有磨灭他们的激情,工作的困难没有击垮他们的热情。

  一路走来,感动的人,感动的事,都会触动到我们的心田,我想这就是石油人身上具备的情怀吧!还有那世世代代扎根在荒漠,奉献在荒漠,将这种石油精神薪火相传的榜样的力量,为所有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传递正能量、传播好故事,我也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新闻,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在青海大地开花结果,做好一名新闻战士。

  ——青海日报记者 尹耀增

  参观冷湖四号公墓,并为那些牺牲的石油先烈献花,缅怀他们的英雄事迹;听石油工人讲故事,被他们朴实的话语和行为一次又一次打动。几天的采访,让我们接受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高寒缺氧,快走几步都会气喘吁吁的恶劣自然环境里,几代石油人坚守在这里,他们的坚守精神,舍小家为大家、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精神,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在今后的本职工作中,我要以石油人的精神为动力,多下基层,写出更多更好的“带露珠”、“沾泥土”、“冒热气”的好稿子,在学先进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青报新媒记者 张鹏

  广袤的柴达木盆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将热血与青春挥洒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一座座钢铁“巨兽”拔地而起,将“工业的血液”输送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他们就是石油人——他们就是青海柴达木石油人!在鲜艳的党旗下,在海拔3430.09米的狮20井旁,狮子沟采油二班掷地有声的入党誓词,至今在我耳边不断回响。这是一堂与众不同的党课,“坚守”是这堂课的主题,坚守岗位、坚守信念,青海石油人用行动让我看到了坚守的力量。返程的路上我想到,作为一名记者的“坚守”,应该是用脚丈量土地,用笔记录温度,将正能量带给社会。

  ——柴达木日报记者 省天顺

  12月9日,记者一行来到了狮子沟狮20井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生产井,望着坐落在山顶上的这个采油井,不禁感叹青海石油人的不易,他们从井下采出的这些油气凝结了太多的辛劳汗水。当看到红色而高耸的机井旁,鲜红的党旗下,在场穿着一身红工服的党员职工共同重温入党誓词,那一刻的心彻底被燃烧了,思绪久久不得平静。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柴达木石油精神的感召下,今后将更多地深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采写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凝聚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西海都市报记者 邓建青

  11月16日,省委书记王国生来到世界海拔最高的柴达木盆地花土沟狮20井,亲切看望油田一线职工,并在高耸的机井旁,鲜红的党旗下,与干部职工共同重温入党誓词。

  为了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在青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2月4日至12日,“榜样的力量·媒体记者油田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开启,我有幸与省内及中央驻青媒体单位记者一道,前往柴达木油田一线开展采访工作。记者们走一线,入基层,也让我深切感受到,常年奋战在大漠戈壁采油一线的先进典型和基层模范党员们,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奋战高原,无怨无悔,激励着我们所有人励志前行。

  通过此次采访工作,更让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肩上的担子很重。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扎扎实实开展采访工作,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西宁广播电视台记者 李灏

  这次有幸参加了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榜样的力量·媒体记者油田行”采访活动,通过采访,我们重新认识了青海油田这个集体,这次的媒体行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之旅,我在采访中认识了史昆,认识了英雄岭上的英雄班组,他们的父辈、祖辈很多都是老石油人,老石油人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也得到了传承和延续,扎根高原无私奉献,我是祖籍河南的青海人,我应该与他们一样,将祖辈、父辈扎根高原奉献青海的精神继续传递下去。

  ——西宁晚报记者 黎晓刚

  “油田基层党员职工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应省委书记王国生“要大力宣传报道石油工人中的好典型和基层模范党员”的指示要求,我有幸参加这次“榜样的力量·媒体记者油田行”主题采访活动,其间深受不断直抵心灵的震撼,昆仑山下、尕斯湖畔,几代青海石油人奉献青春、抛洒热血的感人事迹完美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和默默坚守。作为此行摄影记者,在用镜头努力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深感也是一次难得的再学习再受教的机会。在随后的报道中,我将继续大力宣传好青海石油人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奉献油田,建功高原的强大动力,为青海作贡献,为国家献石油的感人事迹!

  ——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贾晓云

  初到中石油青海油田位于花土沟的作业区第一感觉就是荒凉,十小时的车程窗外的风景是一成不变的戈壁荒滩,我无法想象石油工人是靠什么坚持在这里,甚至是“献完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找到了答案,他们靠的是理想、是信念、是柴达木精神。采访中他们的这种扎根高原、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深深感动着我们每个人,这种精神是我们此次采访的最大收获,也是我们的今后工作的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肩负新闻使命,多听、多看、多锻炼,牢记***嘱托,砥砺新闻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青海广播电视台 李媛媛

  这次参加“榜样的力量·媒体记者油田行”感受很深。九天的时间里,通过深入一线,了解了石油工人的日常工作、生活。深入他们的家庭、深入他们的内心,看到了一位位坚守在荒凉戈壁的“铁军”战士。他们很多人放弃了优越的环境,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来到海拔3000多米的茫茫戈壁,任凭风吹日晒,风雨交加,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

  作为一名记者,我想回去以后我会把十九大精神以及这种世代传承的“柴达木精神”落实到自己平时的工作当中,多多学习先进典型的光荣事迹。并且用我的笔记录好、宣传好石油人们的精神。

  ——青报新媒 李庆玲

  “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此次媒体油田行活动,在海拔3000多米的柴达木盆地采访,切切实实收获了太多的感动和不舍。谁是最可爱的人?青海石油人就是最可爱的人。

  不讲苦不讲累,在荒芜的戈壁滩上,他们带着最纯粹的目的干着最艰苦的工作,他们的淳朴最打动人。谁是最有信念的人?狮子沟采油二班的38名油田“战士”就是最有信念的人。

  海拔3430.09米,在这口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采油井旁,他们踏着英雄走过的足迹,他们带着家中长辈的期盼,坚守着一份真正的油田情怀。谁是最值得去学习的人?从“油井小白”成长为“油井神医”的史昆就是最值得去学习的人。

  传播有温度的新闻,作为一名记者,我始终坚信只有那些沾染泥土气息的报道才更显芬芳。

  ——西宁广播电视台 苏娟

  采访史昆时,谈起油井、工作室他侃侃而谈,言语中带着自豪和兴奋,而当记者谈起他的父亲时,他一度哽咽;在采油三厂会议室的座谈会上,当记者让他们给大家讲讲自己的故事,他们羞涩了,一再挥手拒绝说他们只会干活儿不会说,他们的质朴让我感动;在登上英雄岭海拔最高的狮20井与英雄班的班员们重温入党誓词,那一瞬间我被震撼了,仿佛自己一下子回到了十年前刚刚入党宣誓时……

  这样的场面太多。我在感动中收获,收获中被英雄班奉献青春,扎根高原的精神,被石油人的柴达木精神和英西精神所鼓舞。我想,这不仅是一次采访,更是对我们的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他们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党的十九大精神,我想用我的笔和声音将他们的故事传播出去,让镜头展现出英雄岭上英雄们的更多风采,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了解他们。他们拥有榜样的力量,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是戈壁滩上最美的身影。

  ——西宁晚报记者 樊娅楠

  “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在采访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几代石油人为采出高产、高质量的石油前赴后继,扎根高原、顽强拼搏,无论是在海拔3430米,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采油井——狮20井,还是在脏活累活最多的井下作业队,都有着他们坚强的背影,挺拔的身躯,他们有的承受着思念亲人的痛苦,有的承受着不该承受的孤单,还有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青海油田涌现出的这些先进人物、先进班组以及他们在艰苦条件下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将激励着我在新闻采访的路上奋力前行,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西海都市报记者 郑思哲

  戈壁,黄沙,这就是青海石油人所面对的环境;高寒,缺氧,这就是青海石油人所承受的气候。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地方,一代代青海石油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坚守着“越是艰苦,越要奉献,越要创造价值”的信条,为青海,为祖国的建设发展默默地奉献着青春,贡献着自己的一切。

  在青海油田博物馆,我们感受历史沧桑;在冷湖四号公墓,我们感受开拓者的坚强;在油砂山,我们寻觅前人足迹;在狮20井,我们见证新时代青海石油人风采……

  不论是史昆20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还是英雄班的38个小伙伴日复一日在世界最高海拔油井的坚守,他们都彰显了青海石油人“越是艰苦,越要奋斗,越要创造价值”的奉献精神。

  ——青海新闻网记者 鲁东

  一次油田行,一生油田情,青海石油人坚守岗位的那份执着、毅力,令我肃然起敬,他们是高原戈壁上最可爱的人,用最纯粹的生活和工作诠释了艰苦奋斗的石油精神。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的恶劣环境下,他们为祖国石油工业做出了特殊贡献。作为一名记者,我们更应该传播并发扬这种朴实的工作精神,向他们学习,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奋斗,认真工作,为新青海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深圳东门劳务公司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08 09:47:31
  深圳招聘外包公司深圳坪山人力资源公司  陕港物流产 我省集中开 我省表彰参 我省各地各 中华人民共 中央文明办 我省201 陕西代表团 在陕全国人 西安口岸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