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4年半修缮 徐家汇天主教堂12月16日对市民开放
今年是上海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周年。近日,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徐家汇天主教堂耗时四年半时间修缮竣工,将于12月16日重新开堂,并向市民开放,无需预约。记者12月12日提前进入建筑内部打探,了解其修缮背后的故事。
从滴水兽感知精美雕工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一座仿法国中世纪哥特式教堂,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据原构国际设计顾问公司设计总监魏玮介绍,徐家汇天主教堂由英国著名建筑师道达尔设计,法国上海建筑公司建造。由于历史原因,曾遭受严重破坏,尖顶被拆毁,整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被砸碎,原唱经楼上一台世界著名的管风琴被破坏。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该教堂曾进行过两次修缮。此次修缮从2013年开始,原构国际设计顾问公司对教堂的修缮方案按照历史记载和历时照片,在充分考证的前提下恢复历史原貌。
在修缮中,屋面全部恢复为石板瓦,对滴水兽也做了安全处理。这些形状独特的滴水兽历经百年风雨,遭到不同程度的风化破损,已经失去了原先的排水功能。此次在修缮中考虑过多种方案,最终采取了原样保留的方式,并做了新的排水设计。如今,从屋檐上流下的水不再从兽口中流出,而是通过下面的排水口,但人们仍能从这些滴水兽中感受到当年的精美雕工和岁月痕迹。
花最大功夫恢复彩色玻璃窗
走进徐家汇天主教堂,最引人注目的是彩绘玻璃和玫瑰花窗。会堂山墙与南北两翼墙上有圆形玫瑰花窗。山墙主窗为辐射式玫瑰花窗,中花四叶,周围12朵五叶玫瑰花。南北翼耳堂侧墙上为轮式玫瑰窗,中花八叶。
窗户上镶嵌彩色铅玻璃,光影美轮美奂。这些玻璃图画题材以宗教故事为主,也夹杂少量现实生活题材,每扇玻璃都有不同的故事。此次修缮工程中最大的功夫就是恢复了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值得一提的是,修缮玻璃并不是通过进口,而是由上海制作的。修缮小组在制作过程中考察了国内和国外的大量案例,发现直接在白玻璃上绘制会缺乏立体感,于是在修缮中选择了不同的玻璃,再请画师在玻璃上作画。经过600多度高温烧制,这些玻璃在阳光下呈现出绸缎般的色彩,立体感非常强。教堂中的各种花纹、形状、线条等都在玻璃窗的图案中有所体现,使它们和整栋建筑融为一体。由于窗框是木质结构,经过百年风雨发生变形,每一个窗框的实际尺寸都有差距,所以每一扇玻璃都是量身定做的,在安装过程中也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如果观众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体现在细节上的匠心。
教堂内部能够容纳3000人,座椅可以容纳1000余人。地板上的花砖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此次在修缮中保留,并且恢复室内方砖地坪。教堂里还有***根石柱,支撑起下宽上窄的整个内部空间,此次在修缮中也保护了石柱原来的面貌。
建筑的沧桑能感染人
昨日,由上海市文物局主办、原构国际设计顾问公司与徐家汇天主教堂共同承办的“城市更新·历史建筑保护论坛”在徐家汇天主教堂举行。上百位市民通过微信预约参与,跟随修缮人员参观教堂,和论坛专家积极讨论、交流。
市房管局城市更新处调研员曾浙一曾参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修缮,如今再走入这里感慨万千,“趁着这些老专家还在,我们要把这些修复技艺整理下来,把保护工作延续下去。”
不少专家认为,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走在全国前列。“有关历史保护建筑的案例很多,一种是比较完整的,只要把它修好,能让大家参观就可以了。第二种类似于工业遗产建筑,原来建筑结构比较单一,更多是注重如何在当下使用,开发出新的功能形态。徐家汇天主教堂则是第三种,既要保留文物原汁原味的材质,又要考虑今天的使用功能,这对保护修缮设计施工提出很高的要求,需要充分考虑好每一个细节。”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卓刚峰说。让历史建筑可以活在当下,这些年来,上海这样的建筑保护作品越来越多,也为公众提供了可以触摸、了解历史的文化空间。
回忆整个修缮工程,魏玮用“非常坎坷”来形容。他认为,在修缮中必须要注重历史文物脉络保护,对整个建筑做最小的干预,以留存最完整的信息。“走进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沧桑,这种感觉是任何新建筑无法带来的,它能感染到我们每个人。”
深圳福田劳务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