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天津被指虽是却最“不像”直辖市 生死攸关要转型

2019年02月20日121未知admin

  原标题:天津终于明白了!

  来源:瞭望智库 

  近期,天津“落户狂潮”成为焦点。5月16日,天津推出了低门槛准入“海河英才”新政,迅速吸引了大量人才疯狂涌入天津谋求落户。

  天津当前的发展究竟状况几何,为什么对人才的需求如此迫切?

  人才进入天津后,发展前景怎样?

  天津,究竟是不是一座能够“留住人才”的城市?

  文 | 胡家源 瞭望智库研究员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贵为直辖市却反受其累?

  北京向东100公里,是天津;再向东100公里,就是渤海边。京津两地头尾各有一处接壤,中间夹了一块飞地,属于河北省。

北京、天津、河北与渤海

  面积不大的华北平原上,集中了全国四个直辖市中的两个。

  一边是首都的强势光环,一边是沿海大省的纵深腹地,天津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却可能走向两个极端。往好了说可以享受“近水楼台”的政策照顾和广阔地域的发展空间;往差了说则既遭遇资源虹吸,一山不容二虎,又陷入多头竞争,双拳难敌四手。

  新中国成立之初,天津一度是北方第一大经济都市。

  根据“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各地统计局的数据:

  1952年时,天津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2.8亿元,北京是7.88亿元,天津是北京的1.62倍;但到了2017年,天津仅为北京的66%。

  1957年时,天津的地方财政收入是7.99亿元,北京是6.4亿元,天津是北京的1.25倍;但到了2017年,天津仅为北京的43%。

  这种变迁的个中缘由,既可以归结于北京作为首都所享受的天然政治红利,也夹杂着中国行政区划调整大背景下,与邻近大省微妙关系的掣肘因素。

  最突出的反映,就是天津“直辖市”与“河北省会”身份的反复。

  天津曾一度失去直辖市的头衔。1958年,天津市由中央直辖市改为河北省省辖市,河北省会由保定改为天津。到1967年,天津市又由河北省省辖市仍改为中央直辖市。前后两个决定,相隔整整九年。

  当年将天津市划给河北省的主要理由有三条:

  1。历史上天津就曾经是河北省省会。

  2。许多兄弟省都有大城市作省会,河北省还没有这样的大城市。

  3。省市合并以后,有利于工农结合,城乡互助,消灭三大差别(工农、城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

  那么,为何又在九年之后重新恢复天津的直辖市地位呢?

  这源于当时津冀之间的核心矛盾,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指标与资源分配问题。

  天津的生产总值高于河北省,工业生产总值更是远超过河北省,天津工业对全国工农业有巨大影响,其结果如何呢?天津虽然一度成为河北省的一部分,但在全国经济计划中要做特殊考量,成为“计划单列市”,中央不得不先分配天津市的指标,再分配河北省其他地区。这种复杂而特殊的结构终归难以维持,最终天津又回到直辖市的道路来。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了指标分配问题,河北省的工业产值也早已超越天津市,直辖市的身份对天津市发展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天津失去腹地,划地自封失去活力。

  交通上,天津至河北很多城市的铁路很晚才开通;黄骅、曹妃甸两大港对天津港形成巨大的竞争。

  工业上,唐山、沧州等地的钢铁、石油化工与天津同质竞争。

  经济上,石家庄借助省会地位飞速发展,省会地位带来大量资金、人流。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天津和河北两地之间的经济竞争与重复建设,导致整个京津冀范围内的资源都更加趋向北京。天津更不再是那个与首都北京争雄的“明星”了。

  曾经的北方重镇天津,很受伤。

  2

  天津怎么了?

  天津和首都乃至北方众多城市之间,也曾有过蜜月期,这得益于一盘棋的“环渤海经济圈”规划。上世纪90年代的天津,就曾是整个环渤海经济圈上的明珠。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1978年,改革开放的风气由南至北,推动深圳和上海浦东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种种政策倾斜与发展利好,先后催生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增长极,并拉动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为了平衡南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度,“环渤海经济圈”这一概念也应运而生。

  所谓环渤海经济圈,是指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即三省两市的“3+2”经济区域。

我国的三大经济圈

  这片区域因为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当时被视为中国下一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突破口,甚至肩负起“北方地区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使命。

  天津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地位相当突出。为了更好地发挥天津对环渤海区域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中央批准了第二个国家级新区——滨海新区,并将这块依托天津、背靠“三北”、面向东北亚、沟通东西部的区域定位为“我国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旨在以滨海新区为龙头,推动环渤海区域的经济整合及发展,最终在北方大地上再造一个“浦东奇迹”。

  滨海新区也确实不负众望。

  2000-2016年,天津的GDP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全国,年均增速高达13.63%;即便经受了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天津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韧性依旧不减。

  这个过程中,滨海新区堪称天津经济增长狂潮的“首功之臣”。2000~2015年期间,新区年均经济增速近20%的,领跑天津全市,并在2010年一举超越浦东新区,位居国家级新区经济总量榜首。

  但到了2017年,天津和滨海新区却开始急转直下。

  原来,滨海新区作为天津主要经济增长点,当时为了加快发展,GDP统计时把注册地在这里的公司都计入了GDP总量中,但实际上这些公司很多生产经营都不在天津。统计2017年GDP时,天津按照新的口径将这些数据都挤出去了,于是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速直接缩水了三分之一强。

  随着滨海新区主动挤出占GDP总量约1/3的“水分”,天津全市的经济增速也被大幅度拉低。按可比价计算,2017年天津经济居然仅增长了3.6%,而在2016年这一数字还是9.1%,同比骤降了5.5个百分点,也远低于同期全国6.9%的均值。

  在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2017年,天津的GDP增速竟下滑了近2/3,位列全国倒数第一,就连备受诟病的东北三省经济增速都跑到了天津前面;而纵向比较,也创下天津GDP增速28年新低,仅高于1989年的1.1%。作为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天津这样的经济发展状况无疑让人震惊。

  人们不禁发出感叹:天津到底怎么了?

  3

  “生死攸关”,天津必须转型了

  投资驱动、重工业优先、服务业孱弱,天津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新的浪潮中显得有些“古老”。

  天津,作为一个直辖市,却最“不像”直辖市。

  不妨拿出同为直辖市的北京和上海,以资对比。

  北京依靠首都的优势,早早定位于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外交中心、文化中心、高教科研中心,在发展过程中还成为了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首钢搬迁吹响了北京高能耗、重工业撤离的最后号角,取而代之的是在GDP占比高达80%以上的服务业(2017年),大型央企和金融机构遍地所带来的总部经济效应,支撑了北京抛弃重工业的决心。

首钢搬迁

  上海则在2005年开始谋划转型。作为一个国资和外资双轮驱动的直辖市,2005年上海合同利用外资出人意料地大幅攀升,更引人注目的是,当年现代服务业占引资总额比率首次超过半壁江山。主动转型带来的结果也是可观的,到了2017年,上海服务业占比已经从2005年的51%左右提高到近70%;根植于上海血统里的国际交往意识和契约规则意识,帮助这座城市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

  反观天津,重大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一直是主流,早已形成路径依赖。

  早年间,中央决定建设环渤海经济圈时,天津由于其特殊地位而能持续引入大项目,诸如空客A320总装线、中航直升机总装基地、中船重工造船等。这类项目的特点是投资额大,短期直接拉动GDP增速高,但持续力不强。投资密集的2007年-2011年间,天津投资增速保持在每年2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超过40%,天津GDP也由此收获年均15%的“繁荣”;然而到了2012年-2016年,投资增速从18.5%降至8%,天津GDP也从14%骤降至9%左右。

  重大投资拉动经济的另一面,也折射出天津市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理念更新上的滞后。

  近几年来,天津经济总量中有近一半都是来自工业的贡献,其中重工业的分量不容小觑,除了一些高端装备制造外,其他方面的产业结构和邻近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在新的经济转型形势下,天津的经济数据难免遭受重创——2017年的限产“环保风暴”中,天津很多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业企业直接被关停,直接影响到了天津工业体系的上下游协同运作,全市GDP增长在这年呈现巨大滑坡态势。这一年,天津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了0.5%,大大低于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一直依赖投资的天津,其服务业的孱弱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有观察人士指出,2006年滨海新区就获***批准,成为继上海浦东之后全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获得多项扶持政策,包括设立东疆保税港区、进行金融改革试点等等。然而十多年过去了,除了渤海银行,天津似乎推不出第二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金融机构。从上市公司看,也多集中在工业、能源、交通和房地产等领域,几乎没有金融和服务业企业的影子。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的数据,2017年天津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量仅有194.18亿元,只相当于2016年的三分之一,2015年的七分之一。

  要而言之,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口上,天津经济的增长模式依旧过于粗放,转型已是迫在眉睫。

  无怪乎在2018年1月天津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闭幕时,会议通稿和全会决议都用这样一句话来定位2018年:“对天津来说,是抢抓历史性窗口期,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生死攸关之年。”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天津最需要清楚的是,自身优势究竟在哪里?如何发挥这些优势?

  4

  留住人才是关键

  “一线城市留不住肉体,三四线城市留不住灵魂。”中国大城市的漂一族经常这样感叹。

  那么,如果有一个强二线城市,既能“留住肉体”又可以“释放灵魂”,特别是当它急切地敞开胸怀、试图包揽四方来才的时候,大家有什么理由不去看看呢?

  这就是天津——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北方工业重镇、高考和教育的天堂——在公布人才新政后几乎一夜之间涌入30万人的理由。

  天津这次的人才新政,叫做“海河英才”计划,最大的特点就是落户门槛低,因此引起一场轰动全国的人才涌入狂潮。截至5月21日,通过“海河英才”计划直接落户已达5800余人,领取调档函2.7万多人。

  毋庸讳言,无论是在天津工作的外地人,还是在外地想来天津发展的人,或者是那些“不受欢迎”的所谓三无人员,很多是冲着天津的“高考红利”来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高考制度是“省内竞争”。大学做出招生计划,切块给各省市自治区(省级区域)。一般来说,高考在省级区域内是统一试卷、统一成绩划线、统一录取的。由于考生人数不同、招生人数不同,还由于拥有高等院校数量不同,最终每个省级区域内的竞争激烈程度是不同的。

  天津是直辖市,在高考招生上是一个单独的区域。北京、上海、天津三大传统直辖市,一直是高考的红利区——如果你在这三大城市参加高考,被名校录取的几率大增。

  对于中国的中产阶层来说,还有什么是比孩子的教育更让人焦虑的问题吗?

  在媒体整理的2016年、2017年各省“一本录取率”民间表格里,可以看出天津的“一本录取率”甚至超过了上海,仅次于北京。换句话说:天津是中国高考红利的“亚军”,落户天津将可以给孩子谋到很大的福利。目前北京、上海户口的获得难度非常大,天津户口突然打开了这样大一个缺口,大家当然要抢了。

  这其实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好回避的。但“引入狂潮”不应该是终点。对于天津来说,更关键的是,用教育优势把人才吸引来之后,提高自身修炼留住人才。

  如果一直是重工业立市、低端产业遍布,怎么能留住真正的高层次人才呢?天津的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刻不容缓。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早已给天津指明了方向。2015年3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把天津明确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

  “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天津不能囿于局部利益,必须着眼大格局,秉持大胸怀,融入大战略。2017年,天津市在落实中央对天津的定位时也提出四个专项《实施意见》,包括:

  *着力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十大支柱产业为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提高全社会研发支出占比,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突出天津港在环渤海区域的核心枢纽地位,搞好港口协作,增强服务辐射三北地区功能;

  *加大金融创新发展投入力度,扩大金融总量规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以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为统筹,把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摆在首位,为实现中央对天津城市定位提供原动力。

  如果说前三项,特别是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国际航运核心区——是天津传统固有优势的话,最后一项即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方面,天津其实更是大有可为空间。其原因在于,和上海一样,天津这个城市坐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双自”)的双重身份。

  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改革先行先试的特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让天津的经济版图出现内生性的创新、创业动力,涌现出大量本土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同时发挥教育和研发优势,打通产学研转化的关键环节,结合最新科技趋势营造自主创新、自由创业的氛围。

  5

  “双自联动”与软环境

  从自主创新这条主线看,从1988年我国开始设立高新区以来,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其中从2012年至今的第三阶段,发展重点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主要实践形式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从对外开放这条主线看,建立经济特区之后,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以及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建设国家级新区,形成了由东向西、由沿海向沿江、沿边和内陆地区梯度开放的发展格局。

  以“开放倒逼改革”为本质的自贸试验区和以“改革促进创新”为本质的自创区所产生的协同改革效应,其能量是巨大的。善用“双自”资源的城市里,上海是一个典型。

  “双自联动”的提法最初就来自上海。2015年,上海提出了10项重点创新试点事项,分别涉及了科创所需要的机构、资金、技术、人才四方面创新要素。

  其中包括:

  *探索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开展创新药物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

  *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探索运用电子围网等方式创新保税研发模式,

  *建立张江空运货物服务中心,

  *推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监管模式,

  *探索开展进口高端装备再制造试点,

  *探索境外风险投资基金直接投资境内创新企业,

  *完善研发技术服务的非贸付汇政策,

  *建设面向国际的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

  不难看出,众多创新试点事项,其实都是具体的“软环境”建设。

  自贸试验区政府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成果,在第一时间于创新主体最集聚的自创区得到了推广和试验,同时叠加自创区为提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而形成的增量型政策创新成果,为企业创新发展减了压、松了绑,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就是“双自联动”的精髓所在。

  具体到天津,需要明确“双自联动”的目标和任务。一方面,围绕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国际产业创新与交流、人才与资本自由流动等方面形成全新突破,并争取尽早把天津高新区整体纳入自贸试验区范围;另一方面,建立“双自”联动会商机制,针对“双自”联动存在的问题、难点等进行系统化研究,梳理自贸试验区各项制度创新成果即时在自创区复制推广,结合自创区在政府服务企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创新,打造局部最优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使自创区成为天津市创新发展的引擎。

  教育和科技是未来天津大力发展的潜力股所在,也是实现产学研转化的关键环节,用好这个资源,尤为急迫。

  天津有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国内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也有与教育部共建的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2015年升级为唯一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

  这里还是未来智能行业共同探讨科技发展趋势的地方。2017年6月,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召开,同期举行的还有世界智能科技展、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来自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领军企业的代表及专家学者,共同发布了《世界智能大会天津宣言》,形成3点共识,提出了5点倡议。这次引发国人瞩目的“海河英才”计划,正是在天津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宣布的。

在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开幕式

  曾经在硬环境上略显吃亏的天津,现在正在从软环境迂回,尝试弯道超车,迎头赶上。尽管,很多来天津办事的企业或个人,曾抱怨这里政治生态的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但天津的行政审批事项确确实实是全国最少的。天津有很多安排都相当“宜人”:天津法院是全国法院系统首个推行司法标准化的法院,天津还拥有一个国内绿色建筑密集度最高的区域----中新生态城……

  上世纪七十年代,飞鸽自行车、海鸥手表曾是“天津制造”的骄傲。如今,天河一号、大飞机、大火箭、生物基因和制药等高端制造业,正再次在把天津名片推向全国。全面革新的天津,吸引人们来到这里创业扎根的将不只是教育优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张玉


深圳龙城哪个劳务派遣公司不黑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14 08:02:30
  观澜福民田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平湖人力公司  黔西南州人 兴义机场旅 黔西南州召 全州离退休 黔西南州创 全国政协常 黔西南州开 州委、州政 黔西南州社 省督查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