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英雄不问出处 变废为宝的他靠“废品”名扬国际

2019年02月24日22未知admin


李景湖和自己的装置艺术品。


李景湖作品“白云”。

大洋网讯 生活在东莞长安镇锦夏社区的城中村中,他看上去和前来租房的外来务工者没有什么差异。没有大胡子小辫子,搞艺术的他不是人们印象中的艺术家的形象。他自称是一个农民,经常在个人简介中说自己是少有的农村户口并生活在非一线城市的艺术家。但英雄不问出处,他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蜚声国内外的艺术展览。

李景湖,大量使用废旧的制造业生产资料进行艺术创作,用简单、真实和直接的视角,向世界阐述了东莞的工业城市文化。

对艺术念念不忘

连日的高温夹杂大雨,让一向喜欢到工业区转悠寻找创作灵感的李景湖宅在了自己的工作室进行作品构思。说是工作室,其实就是两间从朋友那借来的废弃厂房,没有装修,连空调都是时好时坏。李景湖待了一小会儿就满头大汗,不过对待创作他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他正在为9月底的巴西双年展做最后的准备。作为巴西双年展主策展人指定的中国艺术家,李景湖感觉使命光荣,同样也压力山大。

法国巴黎艺术展、德国法兰克福艺术展、韩国光州双年展……到国外参加艺术展,和国际知名的艺术评论家谈笑风生已成为了这几年李景湖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当年站在中学讲台上的李景湖没有想象过的事情。

李景湖是土生土长的东莞长安镇人,从小就喜欢画画,对艺术特别感兴趣。1996年,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李景湖到深圳的一所中学做美术老师。李景湖觉得当老师会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供他来做艺术创作。然而,在讲台上站了六年之后,李景湖发现始终无法找到自由创作的空间。2002年,李景湖辞掉工作,回到了故乡长安镇锦夏村。

“我天天什么都不做,就是琢磨着要搞点什么作品。”对艺术念念不忘的李景湖在回到长安后没有了起早贪黑固定工作的约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能够自由地行走。这时,他从小长大的农村早变样了,没有了田园、没有了池塘、到处都是工厂流水线,到处都是外来的打工族,长安已从一个农业城镇变成了工业城镇。感慨沧海桑田变化之余,李景湖非常兴奋,他觉得家乡的这种巨大改变恰好能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素材,“将个人情感和社会变迁结合起来,用艺术来考察、记录脚下这片热土的发展变化。”李景湖迅速找到了自己艺术创作的切入点。

变废为宝现实中有浪漫

李景湖觉得,不同于绘画的单一感,装置艺术可以用所有能用的物件来立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工业区内的生产生活资料尤其是废旧的生产资料成了他主要的创作用具。

李景湖隔三岔五就跑到废品收购站去淘宝,把别人丢弃的废品变成艺术品。在他的工作室内,一堆远远看上去像青铜器的艺术作品“现代考古”就是李景湖从一个玩具厂聚集的工业区的废品收购站捡来的。原本用来生产玩具的模具,被抛弃后风吹日晒,锈迹斑斑,不仔细看就像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每个模具都是一个卡通形象。李景湖将他们组合在一起便成了一件有考古意义的艺术品,“我们要用考古的心态来看待东莞这三十年的变化,否则这堆废铜经过循环后又变成了铜,从历史长河中消逝了。”

巴西双年展李景湖会携带一个“白云”的作品,作品形式是用工厂废弃的灯管组成一片片外沿不规则的日光灯排阵,高低错落从展览厅顶部吊下,形成如同一朵飘荡在室内的“白云”。李景湖说他的创作灵感来源是小时候村庄远处所见的白云,现在已被密密麻麻的工厂生产线上的日光灯代替,表达的是祖辈在田间白云下辛勤劳动的人们,现在成为了工人,同样在“白云”下辛勤劳动。许多国际艺术评论家看了“白云”后对李景湖的作品产生了兴趣,国际艺术评论界认为李景湖的作品极具浪漫现实主义色彩,提供了对中国工厂认知的新视角。

曾穷到没钱给女儿看病

李景湖刚刚上小学的小儿子经常对外人讲自己的爸爸是艺术家,但当被反问到艺术家是干什么的时候,他就会哑口无言。李景湖从没有仔细给孩子讲过自己创作的作品,他有时候感觉很愧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李景湖在艺术的世界里自由创作,获取精神层面的满足,但在物质层面,李景湖却经常捉襟见肘。

离长安镇中心不远的锦夏村每天熙熙攘攘,各种口音交织,是不折不扣的城中村,租住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锦夏村是李景湖的故乡,从深圳回来之后,他就将家里的老宅进行了翻修,盖成了那种可以对外出租的六层居民房。天天想着艺术创作的李景湖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出租房屋、充当收租公是他养家糊口的唯一手段。

“我最开始觉得艺术可以养活自己,用两三年时间就可以让市场认可我。”李景湖一直认为艺术是可以用来吃饭的,但现实却狠狠地抽了他一个嘴巴。直到2012年,李景湖在业界依旧默默无闻,大量的艺术作品无法变现,他对艺术的坚持在家人和朋友眼里变成了固执,甚至有人认为他傻了。更不幸的是,这一年村子周围有企业大量减员,李景湖房子的租客变少,收入腰斩,李景湖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最穷时,女儿发烧了,我口袋里居然没有一块钱,靠我爸的接济才给女儿打了针。”回忆起之前的艰辛岁月连李景湖自己都觉得好笑。最困难时,李景湖曾求助于自己的小学同学,到锦夏社区的劳动服务站做了两年的社区调解员,一个月可以拿2500块钱的工资。那样一份处理邻里间鸡毛蒜皮事情的工作并不是李景湖所喜欢的,但为了生存,他还是硬着头皮做了下来。

“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李景湖在劳动服务站工作期间仍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一直鼓励自己不要放弃,终究等来了收获的季节。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李景湖的作品陆续得到国内外艺术市场的认可,作品开始有机会到一些国际顶级艺术殿堂进行展览,被拍卖和收藏,并被媒体冠以“东莞本土唯一当代艺术家”称号。

有机会靠艺术养活自己后,李景湖辞掉了社区调解员的工作,开始进行真正的自由创作。

希望为东莞留下一些精神方面的东西

李景湖不仅仅对自己的老屋有一种情怀,对东莞也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在业界小有名气后,曾有不少朋友邀请李景湖到北京发展。去北京,他可以有漂亮的工作室,有更好的艺术资源。在北京,优秀的艺术作品被收购的机会远远大于处在艺术边缘的东莞。面对巨大的诱惑,李景湖动摇过一阵子后,还是坚定地留在了东莞。“我的根在东莞。”李景湖觉得离开了东莞,他的艺术创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东莞是一个特殊的城市,但东莞的这种特殊性正在慢慢消失。”李景湖觉得,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的全球性制造业城市,东莞近乎浓缩了中国近三四十年的发展史,是研究工业发展的重要样本。然而,随着制造业的转移和转型,东莞劳动密集型城市的特殊性会越来越淡,东莞会逐渐变成和中国大多数城市一样。因此,作为待在东莞的艺术家,李景湖觉得他需要抓紧时间来记录,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东莞的城市工业文明。

在李景湖的眼中,东莞大量的工厂所延伸出来的生产和生活才是东莞真正的文化基因,也是东莞独有的文化。曾被外界调侃为文化沙漠的东莞,要想在文化艺术领域形成气候,真正受到尊重,就应该多进行一些与本地文化基因相符的艺术创作,多围绕着制造业做文章。

从去年开始,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李景湖也遇到了瓶颈。他认为,要想更好地展示东莞的城市工业文明,仅靠他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借助更多的社会资源才能完成更好的艺术作品。今年年初,在朋友的资金支持下,李景湖利用自己在圈内的人脉资源,发起了一个“艺术家东莞逗留计划”。“艺术家东莞逗留计划”分为北方艺术家东莞“过冬计划”、香港东莞籍艺术家“回巢计划”、国外艺术家东莞逗留“跨国计划”。李景湖希望更多的国内外艺术家能够来东莞进行艺术创作。

“我希望为后代留下一些精神方面的东西,不希望后人说起东莞这段时期的历史,就只有工厂和酒店,希望还有艺术。”

广报全媒体记者 葛宇飞


沙井临时工派遣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13 23:55:11
  西乡航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黄贝临时工派遣  郑州市城乡 郑州市人社 2017年 走进企业贴 郑州市劳动 2017年 郑州市20 郑州市社会 市社保局圆 职称处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