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上海2030规划: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80%

2019年02月19日426未知admin

  原标题:健康上海2030规划: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80%

  “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即将公布。上海中华艺术宫,市民在广场上打太极拳。  杨一 澎湃新闻资料

  到2020年形成15分钟体育生活圈,到203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80%……

  9月27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副市长翁铁慧介绍了新出台的《“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相关情况。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邬惊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郑树忠,市体育局党委副书记李崟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10月25日,***、***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健康领域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为未来十多年全国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上海于去年8月启动“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规划纲要已于日前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即将于近期公布。

  “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由序言、总体战略、战略举措、保障和支撑措施等四方面内容构成。其中,在总体战略部分,明确了规划纲要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体现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在战略举措部分,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五个方面,明确了规划纲要实施的主要举措。在保障和支撑措施部分,从深化改革、人才队伍、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法治建设、组织实施等六个方面,明确了规划纲要实施的支撑保障。

  在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最突出的是理念的转变:围绕“健康”主题,更加重视“全面”,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关注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更加重视“参与”,从“治病”转向“防病”,鼓励市民共建共享;更加重视“公平”,关注全人群、全周期健康,提升服务质量与保障水平。基于这样的考虑,规划纲要突出了以下要点:

  一是突出健康融入万策,把人民健康放到优先发展位置。规划纲要在健康上海建设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市公共政策充分体现健康理念,健康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建立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以市民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到2030年,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实现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总体战略目标要求,规划纲要对标全球城市,从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和保障、健康环境、健康产业等五方面,提出了23项建设指标。其中,主要健康指标“人均预期寿命”要保持发达国家水平。(2015年,上海“人均预期寿命”为82.75岁。日本、瑞典分别为83.7、83.4岁,排名当年世界第一、第二;2016年,上海“人均预期寿命”为83.18岁,日本为84岁。)同时,还特别增加了“健康预期寿命”(到2020年≥70岁;到2030年≥72岁)、“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到2020年,≥30%;到2030年≥40%)等市民关注、体现健康水准的10个指标。

  为保证目标实现,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康上海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健康上海建设的全局性工作,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将规划纲要的各项任务,在市级层面作了分解,把责任落实到各个相关部门。同时,建立和完善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机制,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估机制。

  二是提出营造健康文化,倡导市民共建共享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健康因素中,生活和行为方式占比60%。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必须把普及健康生活作为建设健康上海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举措。规划纲要从加强健康教育、塑造健康行为、建设健康文化、提高身体素质等四方面,大力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归纳起来有“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优化健康教育策略,提高市民健康素养。坚持需求导向和品牌导向,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注重健康素养从小抓起,把学校健康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到2030年,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参加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人数达到120万。二是注重潜移默化和共治,塑造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健康文化建设,发挥政府在健康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市民对个人健康的责任,鼓励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健康促进工作,引导群众形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三是注重体育生活化,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结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进一步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不断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充分利用沿江、公园、林带、绿地、屋顶等空间,与教育、卫生、文化等功能设施相融合,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市民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自行车健身绿道等场地设施,形成15分钟体育生活圈。到2020年,建成区级体育中心23个,新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50个、市民多功能运动场150个、市民足球场100个、市民健身步道300公里。到2030年,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城乡居民体质达标率达96.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6%(评价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不低于30分钟、要达到中等运动强度)等目标。

  三是转变健康服务策略,实现全人群、全周期健康管理。按照“治未病、补短板”的要求,积极转变健康服务策略,优化健康服务。重点是“七个突出”:一是突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加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健康服务,努力实现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等指标保持发达国家水平,健康预期寿命超过72岁、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不低于40%等目标。二是突出慢性病防控。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根据本市居民疾病负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战略,到2030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三是突出建立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形成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让家庭医生切实成为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的守门人。四是突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顺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是突出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探索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医疗保障机制,建立与筹资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保待遇调整机制,丰富和拓展保障内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到2030年,要将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控制在20%。六是突出中医药传承创新。弘扬海派中医药,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七是突出健康产业发展。支持推动现代医疗健康服务业向市场化、高端化、国际化、集聚化发展,加强医疗与养老、旅游、互联网、体育和食品的融合创新,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和健身休闲运动等产业发展。

  四是强化健康科技创新,突出创新对健康的支撑引领作用。完善医学科技创新制度,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医学科研机构、生物医药企业联合开展医学科技创新。整合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在重点领域率先建设医学协同创新集群。

  此次纲要明确提出,要把三级甲等医院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危重疑难病症诊疗中心和本市医疗技术创新、临床医学人才规范化培养的主要基地,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医疗中心。为落实规划纲要要求,下一步,将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高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建设与水平。今年1月,《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目前规划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近期即将发布。将通过实施“腾飞计划”、建设“五新”转化平台、推动重大疾病多中心临床研究、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家级医学人才等举措,不断提高本市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目标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定位相符合的临床重点专科学科群,争创2家以上国家医学中心、10家以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5个以上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不断巩固上海临床专科能力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其中,实施“腾飞计划”,主要是遴选管理水平高、基础设施好、服务能力强、医疗技术先进的医院为骨干单位,构建本市临床重点专科“振龙头、强主体、展两翼”的发展格局:一是以国内优势专科为“龙头”,将普外科、神经科、泌尿外科、骨科、内分泌科等学科,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先专科,代表国内专科发展的最高水平,重大疾病诊疗水平和以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以国内特色专科为“主体”, 巩固心脏病科、妇产科、眼科、肿瘤科、胸外科、呼吸内科等学科在国内专科发展的一流领先水平,掌握核心和关键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创新能力和学科发展在国内起到骨干作用、在国际同行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三是以重点亚专科和新兴、交叉专科为“两翼”,“一翼”以“专业品牌特色鲜明、技术精湛、适宜临床推广应用”的亚专科为主体,推进脊柱外科、手外科、出生缺陷、器官移植、心肌梗死、女性肿瘤等亚专科建设;“一翼”以“医理、医工”等新兴、交叉专科为主体,重点支持微创手术、临床药学、组织工程、生物医用材料等打破学科限制和管理壁垒,促进医学临床资源的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

  五是强调建设健康环境,集中治理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也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针对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一是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推进健康城区和村镇建设,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人居环境干净整洁、适宜居民生活的美丽家园。二是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滚动实施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评估制度,到2030年,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80%,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95%,受污染地块及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三是构建安全的食品药品环境,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全程追溯系统,实现智慧监管。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确保市民用药安全。四是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促进道路交通安全,预防和减少伤害,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最大程度减少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五是防控重大传染病。优化传染病和相关因素监测体系,建成菌毒种保藏中心、公共卫生生物样品库、感染性动物实验室基地、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重大公共卫生设施,切实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责任编辑:马骁潇


深圳龙城人力资源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2 17:23:07
  深圳公明镇西田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盐田临时工派遣公司  我市召开市 隆化志愿者 双滦区为残 承德市爱心 承德市20 承德供电公 承德市路政 围场推动生 公益大联盟 承德市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