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开放合作共赢 做大做强出版业

2019年02月22日84未知admin

  上海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加快传统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步伐,全面提升出版、印刷、发行行业整体水平,着力构建与中国近现代出版发祥地和传统出版重镇地位相适应的新格局。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接受解放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开放、合作、共赢是上海出版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今天的上海出版,既要保持和强化学术专业出版的领先优势,也要正视自身存在的缺陷和短板,做大做强出版产业,提升上海出版的实力和影响力。

  出版新格局“新”在何处

  记者: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发祥地,也是传统出版重镇。上海出版业如今的发展态势如何?

  徐炯:上海出版有辉煌的历史,这是如今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上海拥有38家出版社,数量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里最多,因而专业门类齐全,不少是全国知名品牌,在细分领域占据前沿位置。

  但这些年,全国各地出版发展很快,如果说当年的出版版图上,上海是一座高峰,那么今天就是群峰环伺,我们面对的竞争十分激烈。

  具体地说,上海出版目前在与全国同行比较之下的发展态势,大致有三个方面:首先,上海出版图书的质量水平较高,但产业规模不再占优,影响发展后劲;其二,图书结构方面,在专业和学术出版领域优势明显,但大众出版的竞争力已经不强,教育出版则规模较小,后两者的现状决定了产业的体量和实力;其三,在新兴出版领域,包括数字图书出版以及版权开发、与图书出版相关的文创产品开发等,发展步伐都不快。

  记者:构建出版产业新格局,“新”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否呼应了上海出版目前存在的短板?

  徐炯:上海去年出版业的营收,图书出版56亿元,发行160亿元,出版物印刷107亿元。可见产业规模不大,作为核心的图书出版,规模不在全国第一阵营,与上海的历史地位不相称,与发展定位更不相称。构建出版产业新格局,就是要做大做强出版产业,提升上海出版的实力和影响力。

  构建新格局,必须补短板。一要振兴纸质图书出版,二要推动数字出版迎头赶上,三要做大版权开发应用,拓展出版产业的外延,构建“大出版产业”。

  “新”是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齐头并进、融合发展。“纸电同步”,纸书和各类数字产品要同步规划、同步开发、同步出版,一种内容、多种形态。“新”是图书结构趋向平衡,在保持专业学术出版优势的同时,补上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的短板。“新”也包括发行网络的更新,如今实体图书的网络发行已占很大比重,数字图书更要网络发行,而上海目前并不拥有大的、好的平台,但技术总在更新切换,社群化的分众平台营销正在兴起,我们要在细分市场领域的网络发行上寻找突破机会。

  记者:《意见》提出,要“支持品牌民营出版机构落户,鼓励民营出版机构与上海国有出版单位深度合作”,令人耳目一新。

  徐炯:建立新格局,必须引进新力量。目前上海活跃着很多民营工作室,利用上海资源策划制作图书,但多与全国各地出版社合作出版。面向大众市场的畅销书,版权竞争近年来日趋激烈,民营机构借助融资和营销优势,往往别具优势。民营机构看重出版品牌,因此与上海有合作基础,而这种合作恰恰能够帮助上海出版业丰富品类,特别是补强大众出版的薄弱环节。

  出版数字化和融合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驱动的。新技术催生了多种新的出版产品形态,比如眼下正流行的有声书、听书平台。因此新力量,不仅是做传统出版的民营机构,还有更大量的各类创新创业企业。

  搭好“合作共赢”平台

  记者: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需要破除哪些障碍,突破哪些瓶颈?

  徐炯:合作双方不仅要向着一个目标,更要使上一样的劲头,这才能真正走到一起、走得顺利走得远。《意见》强调要深化改革,激发国有出版单位的内生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因为这正是关键所在。

  从政府部门来说,搭好平台、促成合作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如今国有出版单位和民营机构之间缺乏充分有效的信息沟通,更何况今后要促成的合作,很大一部分民营机构将来自“圈子”以外。传统出版似乎很看重行家里手,但在新兴领域,不论数字出版还是版权开发,很多成功产品恰恰来自“外行”的创意和创新。为“外行”进入出版产业引路,很可能为整个产业打开不一样的天地。

  记者:我们注意到,《意见》中提及了一些新的出版产业园区规划,它们将在未来的出版产业新格局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徐炯:我们支持本市各区和各类市场主体创办与出版相关的创新创业园区,对符合认定标准者给予同等政策扶持和其他各种支持。通过园区搭建平台,构筑起上下游产业链,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创新创业企业集聚,促成聚变效应,打造具有成长潜能的文化出版产业生态圈。

  既然是创新,园区就未必是传统形态的,总之要打开思路,敞开大门,欢迎新生力量走进“大出版产业”,合作共赢。

  记者:“给予同等政策扶持”让我们倍感熟悉,在实体书店走入低谷的前些年,上海率先出台扶持实体书店政策。在实体书店回暖爬出低谷,重新成为城市人文空间重要部分的过程中,“对所有主体一视同仁”被视作一种“上海经验”。

  徐炯:近年来实体书店在上海的回暖离不开三种力量的协同。政府扶持对稳定企业经营有实际作用,对提升行业信心有激励作用,更重要的还在于市场力量的推动和行业自身活力的激发。

  在这个过程中,“开放”是我们的重要经验,无论国有和民营、本地和外地,在上海开书店,只要符合要求、通过评审,都能获得资助。因为“开放”,吸引了全国各地几乎所有品牌书店都在上海落地,而且西西弗、言几又等短短几年里都已经开出数家书店。下一步促进上海出版产业加快发展,“开放”同样是必须的。

  让实体书店越“活”越好

  记者:未来上海实体书店在布局、结构、业态方面还有哪些优化空间?如何让实体书店越“活”越好?

  徐炯:我们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支持实体书店发展。至于书店开在哪里、什么类型、定位如何,首先要尊重市场的规律、尊重企业的选择,同时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比如上海实体书店的业态应当更丰富,地域布局应当更均衡,但在企业尝试新业态、踏足新地域之初,可能会遇到困难,政府就应当及时“扶一把”。

  根据每年的市场情况,实体书店扶持重点会相应有所调整。接下来一段时间,高校书店是我们扶持的重点。大学校园本该是书店的沃土,然而以往“活”得挺好的高校书店为何萎缩,乃至成了今天需要去填补的空白?是不是与大学生既是价格敏感人群,也是熟练掌握新技术的“网生代”有关?这就先要吃透市场。补空白、开书店不难,难的是如何持续经营。只有搞清楚市场状况,政府才能用力精准,开出的书店才不至于变成一时看上去很美的“盆景”。

  记者:印刷在出版产业中产值相对最高,绿色印刷、按需印刷等革新传统印刷乃至出版整体“弊端”的新技术、新模式将有哪些新发展?

  徐炯:在市政府精心指导、市教委积极支持下,绿色印刷已经在上海中小学教科书印制中实现全覆盖,而且形成了全过程的严格、完善监管,未来将进一步向少儿图书推广。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支持按需印刷生产线规模化、市场化运作,推动制定图书按需印刷标准,率先实现图书按需印刷版次等政策突破。按需出版背后,实质上也有着出版融合发展的课题,出版社要将按需印刷作为一种新的图书形态纳入整体规划,要与普通图书同步解决版权授权,还要与按需印刷企业有效合作。


沙河临时工派遣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08 08:02:47
  深圳华富怎么招装卸搬运临时工深圳日结临时工招聘  静安区采用 南汇工业园 铁路上海站 国六条细则 全球400 卢湾区施行 ***:扎 受伤中华鲟 《出租汽车 上海自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