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茫茫荒原见证绿水青山之变

2019年02月24日411未知admin

  央视网消息:******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一片由三代务林人历经55年打造出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为美丽中国梦写下了生动注释。这个叫塞罕坝的地方,不仅造就了中国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无前例的绿色奇迹,也亲眼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变,为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国,提供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范例。下面来看系列报道《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第一集——《茫茫荒原见证绿水青山之变》。


  俯瞰地球,在东经117º北纬42°附近,一弯深深的绿色,就像展开翅膀的雄鹰,扼守在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这弯深绿,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


  有人惊叹它的美。

  有人惊叹它的大。

  更有人惊叹它并非天然的造化。

  有看得见的风景,还有算得出的生态效益。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防风固沙,每年还可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

  北京环境交易所,来自塞罕坝林场的18.3万吨林业碳汇已经上市,正在等待买家。这意味着,这片森林仅仅靠着“呼吸”就能挣钱。


  这是300年前画师笔下的塞罕坝,草木丰美、猎鹿成群。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在此设立“木兰围场”,相当于最初的“自然保护区”。但随着清王朝的衰败,1863年,同治帝下诏对塞罕坝开围放垦。此后百年,历经战乱、山火和掠夺性采伐,到上世纪60年代,塞罕坝流沙遍地,草木稀疏。靠山吃山,塞罕坝的山就这样被吃没了,而距此180公里的北京,感受到的是,几乎年年遭遇沙尘。


  为了遏止沙漠逼近北京、涵养京津地区水源,同时也为满足发展对木材的需求,1962年,当时的国家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立大型机械林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塞罕坝诞生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但随着小树苗逐渐长大,问题出现了。

  树能不能砍?在经济效益面前,塞罕坝人选择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那就是树要砍,但要砍得科学,用他们专业术语说,就是“抚育间伐”。

  当年,塞罕坝开始了第一次大范围间伐,一共涉及9000多亩落叶松。留下的长得更壮,砍下来的变成了真金白银,一直在默默栽树的塞罕坝人,第一次尝到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实惠。

  有更多的钱能办更多的事。但很快,林场意识到了可能的危险。

  事实证明,塞罕坝人越节制,大自然的回馈就越慷慨。建场55年,塞罕坝资源总价值达到202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高度的。******生态文明重要思想,让林场人有了更深刻的觉醒。他们意识到,大森林虽然造起来了,营收也进入了良性循环,但人工林树种单一、没有形成生态链的先天不足,让它随时处于危险之中。在塞罕坝森防总站档案室里,记者看到了林场历史上发生过的6次大虫灾的纪录。每次灾情,单靠人防已无法控制,只能调动飞机喷洒药物,好处是,虫灾得到控制,坏处是,林子里其它动植物遭殃了。


  一边是***要求“生态兴、文明兴”的历史使命,一边是绿色发展之路上遇到了新课题,塞罕坝人有了更高的目标,那就是修复生态。

  十八大以来,塞罕坝人先后启动了攻坚造林、人工林天然化改良和天然林近自然化改培三大工程,他们试图让人工森林更加接近天然。

  ******的生态文明构想,正在塞罕坝变成现实。这是记者在塞罕坝拍摄到的画面,狍子、马鹿,松鼠并不少见,当地生物多样性调查显示,塞罕坝现在有昆虫1000多种,植物700多种,动物256种,鸟类192种。

  这里是塞罕坝林场的亮兵台,传说当年康熙皇帝平叛凯旋后在此阅兵,如今“点将声声随云去 林海滔滔百万兵”。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在塞罕坝,每一棵树的年轮里都记载着生态文明的进程。


深圳松岗人力资源公司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13 17:27:33
  龙岗区龙东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深圳沙河人力资源  荥阳市开始 新密市春季 登封市举办 登封市人社 新密市:春 中牟县召开 管城区人社 新郑市人社 中原区完成 新密市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