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陕北童谣黄土高原的『诗经』

2019年02月20日68未知admin

《颠倒歌》透出延安人幽默性格
   “阳阳阳阳晒我来,我给你担水饮马来。马儿饮得饱饱的,你把我晒得好好的。”
   说起这首陕北童谣《晒太阳》,今年37岁身为中学老师的张秀峰总能想起小时候,“那时候,农村小孩穿着不好,恓惶得很,特别是到了农历八、九月天,穿棉袄棉裤尚早,而单衣显然不能御寒,于是,便三五成群地坐在向阳的地方,舒展着身子,晒着太阳,同时声嘶力竭地唱着这首儿歌:《晒太阳》。”
  陕北传统儿歌带有极大的随意性
   说起陕北童谣,张秀峰非常有感触,“小时候陕北传统的儿歌带有一种极大的随意性,贴近生活贴近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现在的儿歌最大的特点是过于成人化,训诫的意味太过浓重。”就像陕北童谣《捞捞饭》,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捞捞饭》
   捞捞饭,打豆腐。
   锅头坐个光脑你二舅舅。
   那来蓝,没吃的,
   吃甚呀?炒屁吃。
   锅干蓝,屁焦蓝,
   熏得你二舅舅大跑蓝。
   张秀峰介绍:“这是陕北饥馑年无口粮的一种真实写照:至亲上门,无法款待的一种尴尬自嘲式的诉说,使人在笑过之后油然而生一种辛酸。”他表示:不可否认,陕北传统儿歌里有部分糟粕,比如宣扬迷信、宣传封建思想等等,但大多数还是很不错的,比如宣扬尊老爱幼、宣扬与人为善等等正能量的东西,我们应当将这些儿歌进行整理发掘,进行二次加工,选一些有陕北特点的儿歌在学校推广、传唱,这样既弘扬了陕北文化,同时也与学校提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一举两得。
  希望相关部门整理好童谣、民歌
   张秀峰是安塞人,他说,小时候,在他的家乡还流传着一种特别的儿歌:《颠倒歌》,这种类似于打油诗的儿歌在表达上运用“故错”,就是在特殊的情况下,特定情境中出于特殊的表达需要,故意违反“把话说对”这一言语交际常规,而把话说错的手法,幽默谐噱,颇具童趣。这也表现在陕北人性格中的幽默一面。
   《颠倒歌》
   虎画儿,画虎儿。
   犍牛(公牛)下了个牲牛儿。
   吃猫奶,跟狗走,半夜看见人咬狗,
   拿起狗,打石头。
   打得石头大张口,反转回来咬了手。
   颠倒话儿话颠倒,老鼠叼个大狸猫。
   蝎子踢死老儿马,口袋驮个叫驴跑。
   杀了个骆驼剥了个牛,挖得二斤猪香油,
   吃滚水,喝油糕,
   张三吃了李四饱,撑得王五满庄跑。
   “我们小时候,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都会教孩子们唱一些传统童谣,现在的孩子们几乎没有这样的经历了。随时老一辈人的逐渐离去,会唱传统童谣、民歌的人也已经是凤毛麟角,如果再不整理搜集,这些人一旦去世,将是陕北文化的一大损失,童谣、民歌传承势必会出现断层。”张秀峰告诉华商报记者,只要周末或假期有空,他都会尽可能多地往农村跑,想办法搜集那些已经渐渐湮没于尘土之下的美妙的歌声。他更希望相关部门能系统地进行整理,并进行教学传承下去。 华商报记者 杨海
  榆林童谣多与『吃』有关
   “娃娃勤,爱死人,娃娃懒,狼叼得去没人管……”
   “小时偷针针,大了抽筋筋。”
   “我骑骡子你压马,一骑骑到外婆家,外爷外婆不在家,妗子把我招待家……”
   几首童谣,是否又勾起你儿时的记忆。这些耳熟能详、生动鲜活的陕北童谣,在一代又代人的心里扎了根,终生难忘。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陕北童谣已经渐渐远离人们的视听。小时候唱过的那些童谣,你还记得几首?
  讲述:榆林作家解读陕北童谣特色
   “山上下来个谁?下来个刘大锤,刘大锤吃烟来,怕你家屁咋咋狗咬哩叻,用棍棍打么,棍棍挑烂皮袄叻,烂皮袄穿上,怕虱虱咬叻,让你家婆姨寻么,婆姨倒尿唻被狼吃了,你去撵哩,撵了七架圪垯八座山,撵的一只耳朵朵,做了一锅锅,吃了一肚肚,拉了一裤裤,河里下咯洗裤裤,蝌蚪蛤蟆咬了腿肚肚。”
   “哪里有母亲和奶奶,哪里就会有童谣。其中这一支,我至今记忆犹新。”榆林作家任静,对自己家乡清涧一带的童谣有着独特的情怀。
   3月25日,任静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说,每当想念母亲的时候,她在心里便一遍遍回味着儿时曾在母亲怀抱里聆听过的那些歌谣。《刘大锤》这首童谣,其背景反映了陕北地区物质极度匮乏,凶残野兽出没的场景。相信很多人读到这里一定会忍俊不禁地笑了,但一定会同时品味出隐含在笑料背后诸般苦涩的滋味。
   在任静看来,在陕北乡间,这样的童谣实在太多了。那些童谣是盛开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一朵璀璨绚丽的花朵,是这片黄天厚土上传唱颇广又韵味悠长的诗经,是最早的说唱形式RAP。
   任静认为,包括清涧童谣在内的陕北童谣,概括起来有四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童谣的内容有好多是说的人物故事,也有不少童谣涉及虫子、鸟儿等动物。
   第二个特点,与“吃”有关,小孩子往往比较贪吃,尤其在物质匮乏的童年时代。聪明的母亲或者奶奶就在童谣中加入了一些能够调动小孩子胃口的内容,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所以许多童谣中都有讲到好吃的东西,或者是和吃食有关的故事。
   第三个特点,就是被赋予了不同的教育意义。这取决于教孩子唱童谣的母亲或者长辈精神境界的相同,童谣的教育意义也就各不相同。比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奶奶,奶奶去赶集,叽里咕噜滚下来。”这首童谣在陕北地区甚至全国可以说家喻户晓,给孩子的既有警告,也有惩戒。
   第四个特点就是运用说唱形式,展现说唱人的智慧、乐观性格以及内心细腻丰盛的情感。而来自于民间的童谣,同时也透露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比如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为一点琐事纷争的场景。
   任静表示,如今在陕北的乡间已经很难听到童谣了,新一代的母亲们根本不会唱,或者说也不屑于为孩子们吟唱这样“土里土气”的歌谣。这不得不说是莫大的遗憾。
  传承:
  知名音乐人计划出版《陕北童谣》专辑
   虽然陕北童谣已经被人们遗忘,可是很多人仍然不遗余力地努力着,希冀留住这份宝贵的艺术财富。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谚传承人王六,在其编著的《找回祖先的声音·陕北民歌3000首》的专著里,详细收录了67首陕北童谣,并对其中的方言做了详细备注。
   而长期致力于陕北民歌研究的音乐人薛九英,最近准备为王六搜集整理的67首童谣进行编曲、配乐,然后出版《陕北童谣》专辑。
   “童谣,是当地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集体智慧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带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薛九英说,关于童谣,很多人可能仅存有若隐若现的斑驳的记忆,他制作专辑的目的就是希望把这份记忆找回来,口口相传,守望祖先的声音。 华商报记者 贺静静
   碗里留着饭粒儿,长大找个疤女婿/疤婆姨(绥德流传)
   麻炸糕,灶火里烧,人来了不敢刨,人走了烧焦了。(清涧流传)
   雁雁雁,摆溜溜,红袄袄绿裤裤,小米捞饭勾肉肉,我一碗他一碗,剩下你娃没碗碗,拿起个碗碗没瓜瓜,拿起个勺勺没把把。(清涧流传)
   亲不过的姑舅,香不过的猪肉,姑舅来了,猪肉藏了,姑舅走了,猪肉臭了。(延安流传)
   帽子歪着戴,娶得媳妇坏;穿衣不扣扣,娶得媳妇丑、鞋子趿着穿,娶得媳妇贪。(子洲流传)
    

 


深圳临时工人才市场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1 13:21:09
  观兰(澜)镇锦鲤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平湖临时工派遣公司  长安区刘文 区民政局举 马王街办开 我市开展利 张家口市开 峰峰:架起 抚宁区召开 区农业系统 鹿泉区首创 子午街道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