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中纪委为何相中安徽歙县“张一帖”16字家训

2019年02月19日378未知admin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今年2月,安徽歙县定潭村“张一帖”这16字家风家训,被中纪委拍成传统家规专题视频,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的歙县,一时间又成了新网红。

一个小小的定潭村,为何被中纪委一眼相中?

大江东工作室的东哥听闻,肃然起敬:这几百年前的古家风,今天被郑重发扬蹈厉,深意何在?


歙县定潭村,“张一帖”祖居地

传承15代的“张一帖”,声誉背后是徽州醇厚古家风

东哥细细重温这段视频,“安徽歙县,古称新安,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一开篇,歙县厚重的文化内涵扑面而来。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中,新安医学是其中一朵奇葩,而定潭“张一帖”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世医家族之一。

“张一帖”创始人张守仁(1550—1598年),歙县定潭人,他勤于实践,历经30余年研制出粉状药剂“末药”,对劳累伤寒有特效,一帖药就药到病除,“张一帖”声誉不胫而走,周边逐渐形成“赶定潭”的说法。病人甚至半夜提着灯笼,打着火把到定潭去看“张一帖”。

“张一帖”世代相承,至今已到15代,历时460余年。仍留在定潭村的十五代传人李梃已在老家坚守37年。年纪大的老人和家庭困难的病人求医,他仍不收诊费,继续践行张氏的家规家训。

他这样解释他的坚守:“张一帖”品牌在家乡不能丢,先祖家风家训和父母嘱托不能丢,行医之道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更需有普济天下的胸襟。


“张一帖”十四代传人、国医大师李济仁家庭全家福

“‘张一帖’医德医风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入到我的骨子里面去了。”视频中,十五代传人、安徽省芜湖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李艳如是说。

看到这里,为什么中纪委选中歙县“张一帖”?相信大家和东哥一样,了然于心。“‘张一帖’一脉相传的,除了医学世家精湛的医术,更主要的是一颗医者仁心,而这颗仁心来自代代相守的家规家训。”歙县纪委书记蒋晓放给出答案。

除了“张一帖”,东哥发现,黄山歙县胡氏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宣城绩溪章氏的“崇文重教、礼义相传”、桐城六尺巷张氏的“礼让为先、廉俭传家”、池州东至周氏的“忠厚慈善、惠泽桑梓”……这些安徽好家风的故事,也被中纪委一一重点推荐。

当全村长幼穿戴礼服重温家训,好家风要从娃娃抓起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个人修养的土壤,更是社会风气的底色。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子弟。

在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的文堂村,每到重要节庆,族长都带领家族子弟共同诵读家训:“父母生来有此身,一身吃尽二亲亲”“贵贱尊卑自有论,明明令典恪当遵”“有好子孙方是福,无多田地不为贫……”虽然孩子们念的时候不明就里,有的字都识不得,但摇头晃脑学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家风家教的一种延续。

当按照古时仪式,全村长幼共聚永锡堂,穿戴礼服,讲古辞、诵家风,重温祖训:尊敬长上、孝顺父母、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村民心中都升腾着一种神圣的血脉传承之感。在文堂村族长陈普滋看来,这既是警示人、约束人的规矩标尺,也是激励人、教育人的乡约家法,他告诉东哥:“家风家训从娃娃抓起、从老人做起,对于下一代是教育,对于我们老一辈是责任。”

作为选派驻村干部,文堂村第一书记周莉将村里近年来的变化跟东哥娓娓道来,“评低保、拆违建、搞卫生……村里工作更被大家理解了,不仅没吵过架、红过脸,有的还主动让利于邻里。谁家有困难、谁家办婚丧,也都主动搭手帮一把。纷争少了,和睦多了。”


枞阳左氏宗祠  汪瑞华 摄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家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铜陵市枞阳县,沿袭家风的左氏家族也被传为佳话。

木匠出生的左秋生,6岁丧父,21岁失母,侍奉没有血缘关系的继父继母如亲生父母一般,十多年如一日,以执着和善良,构建起三代同堂的“最美家庭”。

继父继母年纪越来越大,一直在外谋生的左秋生,特地建了一座三层小楼,并返乡二次创业,为的就是留在家里照顾二老,一家人团圆和睦,其乐融融。

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就这样浸润于每个安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六尺巷”遗响犹存,好家风蔚然成风,促进党风政风

在安徽,深入挖掘家规家训,传承好家风,促党风带民风,已蔚然成风。

东哥细细搜罗一番:宣城从各名家世族传承的家风家训中,精选了9条,建成“宣城家风家训展示一条街”;黄山启动古徽州知名典籍《茗洲吴氏家典》、棠樾村“孝悌仁心”、三阳村“善道睦邻”等整理工作,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教化功能;安庆新创复排以《大清名相》为代表的诸多黄梅戏,让大家在黄梅乡音里受到熏陶……


桐城六尺巷

近日,东哥专程到桐城六尺巷转了一圈。六尺巷故事也被中纪委推荐,名声大噪。当地人对此体会尤深。

“桐城文化精髓就是‘君子文化’,既有‘六尺巷’呈现出来的包容和礼让,士族文化中的崇文重读、重义轻利,也有百年名校桐城中学校训‘勉成国器’的内涵。”桐城市市长陆应平说,目前桐城着力修复六尺巷,挖掘桐城文化,目的就是发扬家风家训的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赋予古家风深刻的时代意义,并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

2015年开始,桐城市法院创设“听、辨、劝、借、让、和”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将“六尺巷”的包容、礼让融合在执法办案中,开辟了一条化解矛盾纠纷的新路。

桐城市法院副院长陈浩解释,“简单说,就是通过倾听双方陈述,明辨是非、进行劝导,借古喻今、借力调解,强者先让、互谅互让,解决争议、握手言和。”

在桐城,还有一个发生在“六尺巷”的“温情罚单”也被传为美谈。

去年,常年旅居外地的汪先生回到老家桐城六尺巷参观,私家车被贴了一张罚单,内容不是扣分和罚款,而是一行温馨提示:“前面有停车场,下次注意。”落款是“桐城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

汪先生感慨:“家乡执法部门作风转变了,传承了六尺巷文化精髓,不是一罚了之,人性化执法让我们在外的桐城人倍感亲切,值得点赞。”

近期,在宣城旌德县版书镇,“党员家庭”挂牌亮户活动红红火火,党员身份“亮出来”、党员家庭“动起来”、党员管理“活起来”。版书镇对有1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家庭,在门口醒目位置悬挂统一制作的“共产党员家庭户”门牌,公示该户党员的姓名、所属支部、联系方式等内容,亮明党员及党员家庭身份。

目前,版书镇已有400余户党员家庭亮明身份,将党员个人行为与家庭成员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人带一户、户户争优先的氛围。

“党风、政风,皆源于家风。”蒋晓放说,不论普通百姓,还是党员干部,立身都从家庭教育开始,好家风泽及后人,坏家风则误人误己。

“家风是传统文化精髓,要作为一种重要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发掘其文化内涵,发挥其教化功能。”宣城市政府研究室主任郑圣辉相信,只有传承好家风,文化之基方能打得更坚实,中华文化才能绽放更加自信的花朵。(图片除署名外,均出自中纪委网站)(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张磊 汪瑞华)

责编:胡晓、

责任编辑:马骁潇


深圳光明劳务派遣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2 17:42:36
  深圳松岗江边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南头临时工劳务市场  上海铁路增 市长与国际 140万归 专家认为: 残疾军人换 向三大顽症 城市交通网 上海绿化管 科教兴市― 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