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联盟》:挣扎在正剧与戏说之间
这一次扮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吴秀波可以说是把他的荧屏智慧发挥到极致了
《军师联盟》中司马懿有一句名言:人这一辈子,不光活个生死,总得活个对错。 对,总得活个对错
新文化周刊A06版~A07版
封面文章》牛角
一
网络小说里,有个著名的流派叫做“穿越流”,这个我们都不陌生。穿越流还能细分成两种,“生穿”和“魂穿”。“生穿”是整个人都穿越到古代去了,比如古天乐的《寻秦记》和刘诗诗的《步步惊心》。“魂穿”呢,就是身体没过去,灵魂穿越过去了,然后附在一个古人的身体里,有点鬼上身的意思。专业术语管这叫“夺舍”。
这种桥段呢,又往往在历史小说里发挥的最好。你想想,让一个现代人的灵魂穿越到古代人身上,然后一步步改写历史,走向巅峰,多爽啊。抛开意淫的部分不谈,这种小说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让读者换个视角看历史,在新的视角里,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变成了坏人,传统意义上的反派变成了正派。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以下简称军师联盟),就带给人这种颠覆性的快乐。当然,这部剧没玩得像网络小说那样轻佻,里面没有什么穿越,也没改变历史走向,基本上还有历史正剧的格调。只不过为了让故事更好看,编导调整了时间线,让这位早生几年,那位晚死几年,让历史人物们在最好的时候相遇,相爱相杀。再就是,在《三国志》或是《三国演义》里略去的部分,被电视剧给大胆地想象和充分地发挥了。用导演的话说,这叫做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当然了,对《三国演义》原教旨主义者来说,这是大大的冒犯。
我自然不是《三国演义》的原教旨主义者,说实话我连小说和电视剧都没看完过,所以我对这部剧的改编容忍度很高。曹操早就应该摘掉枭雄的帽子了,那个年代,谁不是枭雄?我们更应该把曹操看做是一个浪漫的革命家。还有司马懿,一个忍辱负重的战略大师,凭借着惊人的身体素质熬死了几乎所有的对手。是不是特别像日本的德川家康?你看看人家日本文艺工作者炮制出德川家康多少故事?我们这么浪费是犯罪啊。
演员吴秀波掘到了这桶金,看《南方周末》介绍,2013年,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快拍完了,吴秀波问导演张永新:“你了解司马懿吗?”张永新的第一反应是:“你是说那个‘鹰视狼顾’的司马懿?”这部戏曾经想叫《千年一眼》,不知为什么,我脑子里想起了《求佛》的旋律。
二
这部戏的前半部分,最大的惊喜不是司马懿,也不是曹操,而是那个恃才傲物,跟曹操耍小聪明误了性命的杨修。这个惊喜有点大,大到了当年看徐克的《东方不败》那种程度,一个在原著小说里着墨不多的小角色,被编导重新包装一番,变成了闪闪发光的大咖。杨修,就是军师联盟里的东方不败。
放大杨修,顺便也回答了一个问题,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因为曹操嫉贤妒能?你信吗?一个胸襟大到连关羽都放了的人,一个连鹰视狼顾的司马懿都忍住没杀的人,会杀小聪明的杨修?军师联盟里给出了更立得住的原因,杨修站错队了。曹操晚年,曹丕和曹植上演了一出双龙夺嫡的宫廷戏,司马懿挺曹丕,杨修挺曹植,而曹操则像养蛊一样袖手旁观。用曹操的话说,在这个大争之世,一将功成万骨枯,孤王的儿子也得争。而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是中国古代文学里一座孤绝的高峰,但天下他得靠杨修和丁仪们为他争。
不过到了曹操把曹丕定为储君之后,他就要为曹丕未来接管政权扫清道路了,杨修自然是最大的障碍之一。不过看的时候也纳闷,怎么不连丁仪兄弟一并杀了?还要曹丕再费一遍事。后来看了书评人张明扬的一篇文章《大人物杨修之死》,解惑了。
在曹操看来,丁仪不过是小角色,好处理,而杨修则不同。杨修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站着两个庞然大物,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汝南袁氏就不用说了,曹操的死敌袁绍和袁术的家族,而杨修正是袁术的亲外甥。至于弘农杨氏,更是乖乖不得了,这是一个贯穿了中国千年历史的古老世家,从汉初一直延续到宋代。
在张明扬老师的另一篇文章《一个华丽家族的魔幻千年》里,介绍了弘农杨氏的历史。弘农杨氏起家并不太光彩,公元前202年,项羽自刎于乌江边。自杀现场正好被五个基层军官赶上了,他们把霸王的遗体献给了刘邦,献遗体有功的人里有一个叫做杨喜,他也因为这份功劳而被封了侯爵,这是弘农杨氏家族的发迹之处。
小人物杨喜被记在了《史记》里,这可能是因为杨喜的曾孙子杨敞是司马迁的女婿,当然这位女婿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做到了丞相的位子。这之后,杨家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可以说名人辈出。比如说从杨敞的玄孙杨震开始,杨震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以及曾孙杨彪,做到了“四世三公”。这个含金量,可比李寻欢家的“父子三探花”高多了。而杨彪,正是杨修的父亲。
杨家这样的庞然大物,自然不会因为杨修站错队而衰落,甚至曹操杀了杨修之后,还要去和杨彪解释一番,生怕寒了豪门的心。而杨家在曹家失去的,统统在司马家找了回来。晋武帝司马炎的两任皇后,都来自弘农杨氏,其中一位还生了那个“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不过和后来杨家出的两位相比,上述这些就都是小咖了。大咖么,一位是隋文帝杨坚,一位是杨贵妃玉环。杨坚是自称是杨震之后,很大的可能是在往脸上贴金,而杨玉环的出身则更为靠谱。到了北宋,还有杨姓一家自称源自弘农杨氏,百姓们亲切地称他们为“杨家将”。
了解了杨修可怕的背景,我们也就知道了曹操非杀杨修不可的原因。杨修的背后,有两股政治势力,一股是他的舅舅袁术,袁家和曹家那可是死敌。另一股就是他的本家弘农杨氏,作为伴随汉朝一路发达的古老家族,杨氏始终是汉室正统的捍卫者。电视剧一开始,汉献帝和一班大臣发动“衣带诏”欲致曹操于死地,领头的就有杨修的父亲杨彪。曹魏想要代汉,就必须搬掉这块绊脚石,而杨修正是这个势力的领军人物,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杨修都非死不可。杨修临死前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他自己觉得早就该死了。
三
胡乱打个比方,曹操就像是清末的革命党,杨修则是保皇党,双方水火不容。那司马懿呢?他是袁世凯。据说袁世凯也有鹰视狼顾之相。电视剧一开场,有两段台词,特别精彩地描述了这种势不两立。一段台词是曹操向大臣们阐述他的求贤令,打算不拘一格降人才:“什么是德呀?临阵能致胜,不使将士枉死是德;治国能安民,不使百姓受冻馁之苦是德;至于那些坐而论道大言欺人,只会摆架子装清高,无实惠于家国百姓的伪君子?朝廷,没有那么多俸禄养着闲人。我要的,就是能治国用兵,平定乱世的有用之才。”
这段话尽管是虚构的,但曹操的理念却是真实的,通过唯才是举的方式,推翻汉朝400年来唯德是举的举孝廉选拔制度。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这一制度已经僵化到了荒诞的地步,甚至孕育了像是郭巨这样的表演艺术家。而且这一制度已经完全被弘农杨氏或汝南袁氏这样的地方大族所把持,他们一代代向朝廷输出人才,最终把察举制度紧紧攥在手里,变成铁板一块。曹操要想与之抗衡,就得突破选才制度,让平民翻身,让士族崛起。这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曹操也因此屡遭刺杀。
汉代的举孝廉引发的第二个结果就是形成了造星机制。学者押沙龙介绍说:在汉朝,别人夸你“德行高妙”、“学通行修”,你就能直接当官。大家都夸奖的人,就成了大名士,然后这些大名士夸奖你,你也能跟着成为小名士。而名声本身又是做官的渠道。这样就形成一条牢不可破的利益链。豪族和名士互相依存,就让统治者感到担忧了。
军师联盟一开场,就介绍了许都的一个风雅活动“月旦评”,评什么?评名士。第一集里的月旦评,主持人兼导师就是大才子杨修,得他几句美言,声望值就蹭蹭往上涨。而在剧中,司马懿和杨修有过一场交锋,表面上是文章之争,其实是理念之争,大家感受一下。
司马:在下司马懿,并不想和杨公子争执……我弟弟读的书并没有读错。
杨:那我且问你,究竟是读了何等奇书,才断定司马迁和郑玄错了?
司马:在下才疏学浅,司马迁和郑玄都是圣贤,但难道这圣贤就不会犯错吗?咸有一德文章是说,天道无常,为君者应当经常修德,以保住君位,若停止修德,就会失去君位,这正是孔子春秋之微言大义,也正是其编纂尚书之主旨,这是其一。
杨:符合春秋大义并非就是《尚书》原作,趋炎附会也并非治学之法。司马公子,你光求学识之心固然不错,但治学乃是厚积薄发之事,纵然你不能博闻强记,有所开创,也莫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司马:多谢杨公子教导,在下以为,当此乱世,文章书简已遗失大半,我辈治学,就是要从残章断简中重塑文明,上合圣贤之精神,下利国民之策略,绝不是断章摘句,相互争斗,这篇文章,上可规劝君王,下可教导庶民,就应当流传于后世,研究注疏,怎么能说是做无用之功呢?学识对错不仅仅在乎于文字,更关乎于态度。
在这段对话中,司马懿表达了不拘泥于圣贤的态度,而之后的剧情中,他也成为了推翻僵化选拔制度的先锋,剧集花费了大量笔墨,描述他推行九品官人法的毅力和决心。或者也可以说,他成为了曹操思想的继承人。当然,历史上的司马懿更像袁世凯,借着革命起家,然后复辟了。
四
对杨修的放大以及这种制度理念之争,让这部电视剧拥有了历史正剧的格局,和外面那些穿越、戏说的妖艳货划清了界限。这样写还有个好处,就是能够给曹操和司马懿的主角身份提供支撑。我们一般人看戏,都愿意把自己代入其中,想象着自己就是主人公。而司马懿和曹操,那可是著名的白脸资深奸臣,不好代入啊。所以编导们通过这种理念之争来扭转他们的形象。
在军师联盟里,曹操、司马懿不再是谋朝篡位的大奸臣,而是推动历史车轮的改革家。他们一方面要革除掉已经成为豪族资源垄断工具的旧体制,一方面还要结束这疮痍满目的乱世。为了达成这个理想,这二位简直可以说是坚忍一心、前赴后继了。牺牲了家庭、累坏了身体,还不得不为了崇高的理想让手上沾满敌人的鲜血。这样一看,我们观众代入起来是不是就心安理得了很多呢?
但也必须承认,编导给司马懿洗得有点儿太白了。不仅让司马懿在政治上是个伟人,还要让他在道德上是个完人。剧集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司马懿、张春华和柏灵筠的三角恋,全力打造司马懿绝世好男人的形象,讴歌他和张春华情比金坚的婚姻。这就太过了,曾国藩也做不到啊。
加了这么多感情戏,也可能和电视剧出自女编剧之手有关。而且我们能够在刘涛扮演的张春华身上,看到明显的女权主义色彩,这当然没什么不好,但就是和那个年代格格不入。另外,这样描写除了继续巩固司马懿最佳男主角的形象之外,我想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女性观众。如果剧中人一张嘴就是各种大道理,而且台词佶屈聱牙,那真就把观众吓跑了。但这么搞就让这部剧的风格有点分裂,张春华简直成了舆论分水岭,这一点,弹幕反映得很清楚,一部分观众看到刘涛出来就喊“春华哥威武”,而另一部分观众则表示看见刘涛就快进。
尤其对于那些三国原教旨主义者们来说,本来乱改时间线就让人吐槽,再加进来狗血三角恋,他们基本就崩溃了。而这些偶像剧的内容,也让军师联盟无法和《大明1566》或《走向共和》比肩。
五
能够理解这样的妥协,电视剧毕竟是艺术和商业共同生下的孩子,拥有双方的基因,而且在这样一个争夺注意力的年代,商业的基因反而更加强大。因为每一集价格是固定的,为了卖更多的钱,自然把剧集抻得越长越好;而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偶像、武侠和爱情自然也必不可少。只不过当我们见识了那样的杨修和那样的曹操之后,突然画风变成了宫斗剧,实在是让人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啊。于和伟扮演的曹操倒下之后,不少网友在弹幕里表示要弃剧,这让人想起去年的《少帅》,李雪健扮演的张作霖一死,很多人就弃剧了。虎头蛇尾,白瞎了。好在这部剧还有下半部,人们都在等卧龙诸葛亮登场,和冢虎司马懿来一场宿命的对决。
艺术作品在商业逻辑下妥协,这被看做是职业操作,然而这却让人更加向往那个业余的年代。也许于和伟的曹操可以和鲍国安相提并论,但如今的军师联盟却无法成为当年的《三国演义》,就连这奇怪的名字,都暗示着某种商业开发的考量。这时候再回味一下《千年一眼》那个名字,虽然有些肉麻,但却透着创作者的初心———对“建安风骨”的无限神往。
导演贾樟柯说过,如果妥协意味着职业,那他宁可做一个业余但自由的导演:“艺术家们一味地迎合,使自己丧失了尊严。再也没有人谈论‘艺术的现状和我们的对策’,艺术受到了艺术家的调侃,许多人似乎找到了出路--那就是与艺术迅速划清界限。他们将创作变成了操作,在躲避实用主义者挤兑的同时,使艺术成为了一种实用。将一切都纳入职业规范,甚至不惜压抑激情与力量,艺术中剩下的除了机巧还有什么?”
编辑:王逸人 美编: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