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欢腾的查干湖——“鱼把头”张文的一天

2019年02月21日511未知admin

出发

凌晨3 点来钟,张文穿上羊皮袄,戴好狗皮帽子,和20 余名渔工,坐上马爬犁,拉着堆积如山的渔网还有绞盘,如长龙一般,奔向广阔的查干湖。



图丨坐着马爬犁奔向广阔的查干湖。资料图片

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因为松花江和嫩江的交汇,松原成为一个多湖泡之地。“查干湖”不但是这儿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面积达60万亩。

张文的父亲就是渔工,祖祖辈辈生活于此,富饶的查干湖就是他们唯一的生计。查干湖内有鱼类60 多种,以胖头鱼、麻鲢鱼、鳡条鱼、嘎牙子鱼和大白鱼等最为著名。

如今,55岁的张文已经当了 20多年“鱼把头”。“鱼把头”就是冬捕作业的领头人,冰上的“灵魂人物”。在渔工的眼里,“鱼把头”是他们心中公认的“好人”,有“神奇”的本领,能带领他们打到鱼。



图丨“鱼把头”张文。张鑫革摄

识冰

张文咋就知道哪里有鱼?识冰,就是鱼把头的绝活之一。

到达湖面时,夜色依旧浓烈。作为把头,张文要选定捕鱼的地方,指挥渔工凿冰、布网。“冬季,鱼群在冰下喜欢成群地聚集。由于鱼的聚堆往往使水涌动,冰面上的雪便微微起鼓,这种冰面是有鱼群的征兆。”张文说。不但如此,张文还要观察冰的颜色、听冰下的声音,来分辨出鱼群的位置。“得跟着老把头扎扎实实地学。”张文继承了老手艺,同时也与查干湖融为一体,四季的变迁,湖水的境况,他都明察秋毫,“只有如此,才能对湖、对鱼了如指掌”。

镩冰

张文丈量好冰眼距离和位置,渔工们每两个人一组便开始凿冰眼。



图丨丈量好位置凿冰眼。资料图片

渔工怀抱着20 多公斤重的冰镩,镩上白霜凝结将寒光反射到远方。这是渔夫们的“神笔”,用来“镩冰”“炸冰”。渔工们先凿开一个大冰眼,叫“下网眼”,有1.5米宽,然后用镩子钻出近百个直径为40 多厘米的冰眼。



图丨渔民用冰镩打冰眼。资料图片

布网

冬捕时一趟网由96 块网组成,总长度为2000 米。



图丨渔民准备布网。资料图片

渔网由11 米长的穿杆带动,顺入水中,跑水线的渔工将渔网娴熟地由上个冰眼制导到下个冰眼,最终让大网在冰下展开,把一平方公里的水域全都合围起来。

到达出网口,巨大的渔网由空网变成了“ 实”网。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介绍,实,就是“红”,早上,开始起网,俗称“日头冒红网”,意味着丰收。

出网

万尾鲜鱼,热腾腾地在冰湖上起舞,“冰湖腾鱼”早已成为吉林的一大盛景。

出网,要靠马拉绞盘。4 匹健硕的马儿拉着绞盘打转,随着马轮子拉着网上的大绦,网被缓缓地拉出水面。等鱼出完,网和绳上的水把渔工身上淋湿,又冻成冰壳,他们一个个就成了会移动的“冰雕”。



图丨马拉绞盘出网。资料图片

收获

查干湖冬捕曾于2006 年和2008 年分别以单网冰下捕捞10.45 万公斤和16.8 万公斤两创吉尼斯世界纪录。张文说,如今单网捕捞的重量早已超过了这些纪录。



图丨丰收场景。资料图片

醒网

传承至今的查干湖冬捕作业,会尽可能保护鱼群的自然生长环境。而冬捕前的醒网,则如同神圣的仪式。



图丨鱼垛祭网。祝大伟摄

查干湖冬捕,始于辽代,敬畏自然的理念与捕鱼的技艺一同传承至今。冬捕开始前,查干湖的渔工要让沉睡了大半年的网从网库里“醒来”,举行“醒网”仪式,以真诚的心去唤醒亲密伙伴—— 网。小年前,捕鱼活动就结束,“ 人和自然,都要迎接年这个喜庆日子。”张文说。



图丨“醒网”仪式。祝大伟摄

而今,查干湖冬捕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久远的岁月中,这些渔民们保护了自然,又依赖自然得到了生存。人类需要传承的,正是这种文化遗产。”曹保明说。

小贴士·体验冬捕

今年12 月28 日起,松原市举行“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查干湖冬捕已有体验项目,有专业捕鱼教练员教授游客基本技术,让游客参与从下网到出鱼的全过程。

(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N度生活工作室 祝大伟)

责编:宗哲、


深圳人力资源市场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08 04:28:25
  深圳松岗镇红星大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龙岗临时工  邢台县羊范 邢台县南石 邢台县会宁 临城县临城 临城县郝庄 省卫生厅农 任县城管局 任县城管局 衡水市城管 太青高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