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物专家解读石涛观音像石刻碑 除夕有感而作 未发现纸本原作

2019年02月23日369未知admin


    石涛叠石作品片石山房




    石涛是“清初四僧”之一,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对后来的“扬州画派”影响深远。石涛擅长画山水,很少有人物题材,2010年,在高旻寺内发现了一块石涛荷衣观音像石刻碑,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文物专家经过深入研究,对石涛荷衣观音像原画的创作时间、创作背景逐一考证。昨天,邗江文管办公布了该石刻碑最新研究成果,原画是丙寅年除夕有感而作,在石涛去世33年后依据原画镌刻而成,目前未发现该画纸质母本,跋文中的“一法不立,一法不舍”是石涛书画理论的初步总结。

    石碑现供奉高旻寺内

    依据石涛荷衣观音像镌刻

    石涛荷衣观音像石刻碑,原存于扬州霍桥镇五里茶庵,“文革”时被村民藏匿于田塘。上世纪90年代末,霍桥镇村民种田取土时,意外将其挖出。出于对观音的敬畏之情,当地村民将此石碑奉为至宝,争相供奉,一时间香火缭绕。当时,经过邗江县人民政府协调,荷衣观音像石碑作为文物由邗江文管办收藏,该石碑现供奉于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之一的扬州高旻寺内。

    邗江文管办主任朱育林介绍,石涛荷衣观音像石刻碑,材质为青石,高154厘米,宽86厘米,厚16厘米。碑身主体阴刻一体态丰腴、面容端庄慈祥的观音菩萨像,画中的观音头覆荷叶,手持净瓶,下面为荷叶座。此外,石碑右上部题有:“一法不立,一法不舍,赵州石桥渡驴渡马,良哉!观世音又凭么去也?这一转语,合是净瓶,道得良久,云:噫哑噫哑。丙寅除夕夜清湘济再题。”落款处,还刻有“臣僧原济”、“苦瓜和尚”两方篆文印章,石碑左下方刻有“乾隆六年南吕月與志堂敬镌”字样。

    根据专家鉴定,石碑上的荷衣观音像是以画家石涛的荷衣观音像为母本镌刻而成。根据石碑左下方“乾隆六年南吕月與志堂敬镌”字样,朱育林推断,此石碑的镌刻完成时间应为乾隆六年(1741年),“南吕月”是农历八月的别称,石碑刻成的时间是为1741年8月(乾隆六年八月),此时距离石涛去世已有33年。

    原画作于丙寅年除夕

    年后将北上京师有感而作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在已知的石涛字画中,并未发现石涛荷衣观音像石刻碑的纸质母本流传至当世,这块石刻碑也成为研究石涛荷衣观音像的唯一资料。

    邗江区文体新局文物科科长李智告诉记者,常见的观音造型多以“端坐莲花台,手执莲花”的模样示人,但这幅石碑中的观音并未端坐在莲花台上,而是头戴荷叶,身着荷叶衣,端坐于一片硕大的荷叶上,反映了石涛在绘画创作上不因循守旧,出奇制胜的创新精神,对研究石涛的画风留下宝贵资料。

    荷衣观音像画创作于何时?根据碑文中的“丙寅除夕夜清湘济再题”,李智推测,荷衣观音像原画完成时间为丙寅年,而石涛生于1***2年,卒1708年前后,在其生卒年月之间,只有1686年符合丙寅年的条件。再翻阅万年历可知,“丙寅年除夕夜”,是丙寅年农历腊月二十九日夜(这一年腊月没有三十日),也就是说,石涛是在公历1687年2月11日夜创作的这幅画作。

    康熙十九年(1680年夏),石涛应南京勤上人之邀抵居南京,住长干寺一枝阁。1684年康熙南巡驻跸南京,石涛奉旨画“江南之胜”,画作得到宣州司马郑瑚山的赏识。次年,康熙帝南巡驻跸南京,并巡幸长干寺,石涛与寺中僧众一起接驾,康熙皇帝看过他的画,还知道他是旅安和尚的门人,石涛受宠若惊。在满清皇室贵族博尔都的劝说下,石涛也“有意北上京师”,谋求发展。丙寅年除夕夜,石涛独守在南京长干寺一枝阁,身在佛门,却心向尘世,憧憬着即将到来的新年,还有新年过后就将北上京师,突然灵感袭来,感怀万千,这幅作品即是他的感悟之作。

    题跋有何说法?

    石涛书画理论的初步总结

    碑文题跋中写道:“一法不立,一法不舍,赵州石桥渡驴渡马,良哉!观世音又凭么去也?这一转语合是净瓶,道得良久,云:噫哑噫哑。”这些字,传递了什么历史信息呢?

    李智研究发现,明末清初,随着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画坛日渐呈现出一派阴柔、萎靡的风气,居画坛正统的“四王”,倡导以古人为师,造成当时的画家大多竞相仿古、摹古,绘画作品缺乏创造力和生命力。石涛明确反对这种毫无创新的“师古人”的做法,他在这幅荷衣观音图中首次提出了“一法不立,一法不舍”的观点,是说要在临摹、学习古人之笔墨法的同时,探索、领会古人美学思想、创作心境,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取舍”,从而实现突破古法古迹,逐步“立”自己的笔墨新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照搬古人之笔墨法。这是石涛对自己画论的初步总结,这一论断的提出是他几十年来不断学习和实践的结晶。

    1692年2月,石涛作《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跋中再次写到“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这句话正是对五年前“一法不立,一法不舍。”书画理论的完善和补充。同年,石涛在京师为伯昌作画,题画诗跋中写道:“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之人不能出一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也。冤哉!”

    李智称,碑文中的“赵州石桥渡驴渡马”是一个典故。相传,河北观音院有一座非常有名的赵州石桥,有位和尚想去拜访观音寺的禅师,顺便瞧瞧这座有名的石桥,但却没看到石桥,就问禅师:“我听这里有座赵州石桥,但我却只看到一座独木桥而已,石桥在哪里呢?”禅师回答:“渡驴渡马,渡一切迷惘的人生。”这个典故里,观音寺的禅师告诉和尚,有形的桥只能渡驴渡马,而佛祖是无形的桥,正在渡一切迷惘的众生。也许石涛对这个典故有顿悟,于是将所悟写了下来。

    当年居住在大东门外

    片石山房为石涛叠石孤本

    “石涛的理论和实践,给画坛吹来一股新风。他开辟的画坛先风,对‘扬州八怪’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在清朝300年中,‘扬州画派’独领风骚,到了清末,影响更是遍及全国。”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称,根据相关记载,石涛当年在扬州住在大东门外,名“大涤草堂”,现已无踪迹可寻。在大涤草堂,石涛曾收下比他小47岁、后来“扬州八怪”著名画家之一的高翔。石涛将绘画方面的创新理论与心得传授给他,并深深影响了其他八怪成员。所有的八怪成员都临摹过石涛的作品,在艺术创新发展方面,他们与石涛一脉相承,同时在情感方面心灵相通。石涛还画过多幅扬州题材的山水作品。晚年的石涛自己在平山堂一带选好墓址。1707年,石涛在扬州逝世,葬于蜀冈南麓。史料记载,高翔“每岁寒食,必祭其墓”。

    此外,何园里片石山房的假山石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和尚之手,也是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专家认为,片石山房叠山之妙,在于独峰耸翠,秀映清池,当得起“奇峭”二字。

    通讯员 邗文物 记者 陶敏 文/图

    石涛荷衣观音像石刻拓片


深圳福保人力中介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13 14:10:01
  观兰(澜)镇新田新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南园临时工劳务市场  山海关区生 山海关区房 满城县设置 涞水县20 河间市危险 涞源县天网 山海关区司 河间市安全 肥乡县政府 大名县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