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惠州乡村变了!

2019年02月19日190未知admin


    进入深秋时节,岭南的晨曦也走起了“慢动作”,阳光出现的时间开始慢半拍。

    为了不吵醒熟睡的家人,曾燕锋和邱国红轻轻地关上了房门,从惠州市区东平的家里出发,一同赶赴30多公里外的惠阳工作。

    经由金山大道转入惠南大道到达永湖路段时,两口子会不时地向车窗外张望,因为这里曾是他们分道而行的交叉点:2014年10月,两人都被选派至惠阳的经济薄弱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脱产任职一年。他们也是当时338名“第一书记”中唯一的一对“夫妻档”。

    如今,虽然都已回到各自原单位工作,曾燕锋和邱国红仍不忘各自奋战过的地方。眼见天气转凉,一连多日,两人趁着离上班时间尚早,带着周末提前购置好的床单被褥,走访了一圈原驻村时帮扶的五保户。

    之所以这么做,用两口子的话来说,是因为“虽然人不在村里了,心里一直都惦记着……”

    从2014年9月开始,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惠州市选派千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截至目前已选派3批,实现全市1262个村(社区)的全覆盖。

    在基层抓党建、促脱贫,“第一书记”对于众多惠州的年轻干部们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满腔热血改变着惠州乡村的面貌。

    驻村首件事▶▶用心沉下去,把心连起来

    对于很多“第一书记”来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上班,第一次来到基层农村工作,而且还是经济薄弱村,怎么融入村里是摆在这些年轻人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虽然工作时间很长了,可当时毫无基层工作经验,想着就算跟着村干部学,恐怕1年的任期里也难为村民做出什么实事。”回想起刚驻村时的顾虑,邱国红坦言,如何用心沉下去是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

    庆幸的是,同为“第一书记”的丈夫曾燕锋却是有着多年经验的“老师傅”。为了更好融入村里,她当即提议每天下了班都要在家里召开一个特别的“驻村交流会”。

    于是,除了每天驻村时所用的工作记事本,曾燕锋和邱国红的家里还多了一本“学习交流记事本”,里面记录着各自驻村工作中所碰到的难题,以及两口子经过讨论得出的解决办法。

    争取帮扶金解决村道待拓问题、设立普法宣传课堂为村民提升法制意识、引进农业合作社解决村民农产品销路难题……

    一道道难题的解决,直接改变了惠阳区三和街道莲塘面村和良井镇楼角村的面貌,受益的不仅是当地的村民,曾燕锋和邱国红也养成了一个特殊的工作习惯:每天回到家的“第一要务”,就是交流工作心得,把心更好地沉到工作中。

    “只要真心下沉,没有虚情假意,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我们当亲人。”2015年,同在惠阳驻村的陶力文,到永湖镇乌坭埔村担任“第一书记”没多久,就给村里办了一件实事——取直村道减少交通事故发生,而他也将成功的经验归结为“用心”。

    陶力文到任的第一件事,便是天天走家串户、听取村民心声,结合村民的反馈,他把目光锁定在了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弯曲”村道上。“当时听村民说,这条村道的交通事故较多,现场仔细一看才发现,村道的弯道很多,两旁的树枝和杂草丛生,村里要拓宽村道,先得清障再取直道路。”陶力文认为。

    可难题是,村道属于乌坭埔村,但要扩建弯道路段和砍掉树木,就涉及邻村吊沥村。为此他开始了“跨村”走访,与当地村民协商,最终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将弯道路段取直。

    之后,村民有什么问题,陶力文都帮忙解决。修葺村里的老井头、疏浚水渠、维护机耕路、挖宽蓄水沥……一年里,一件件实事的落地,让陶力文和村民的心连了起来。

    啃下“硬骨头”▶▶因地制宜,扶贫攻坚有新思路

    经济落后、底子薄,这是大多数“第一书记”所驻村庄亟待改变的状况。

    绕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走了约两公里,就来到了惠东县多祝镇联新村后的山坡,放眼望去,3000多片蓝色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漫山而栖,这个光伏发电基地占地17亩,是惠州最大光伏扶贫项目,年收益可过百万元。

    太阳能光伏电板下面,还种着红薯苗、豆角等作物,长势喜人。

    “这个项目今年6月底正式投产,村里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可以增收近4000元。”作为项目的“引入人”,正在惠东县多祝镇联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张金华,对啃下一块块“硬骨头”促使项目顺利落地的过程感触颇深。

    要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就必须因地制宜想法子、找项目。

    在张金华看来,找到好项目不难,难的是如何得到村民的接受、认可,以及如何让项目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落地。

    在项目还未立项前,张金华便每天利用工作之余测算联新村当地的累计日照小时,拿到可靠的可行数据后,自己做成“收益表”走家串户告知村民。

    由于按国家政策,光伏发电并网电价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下调,在张金华的计划表里,这个项目必须在今年6月30日之前投产。

    取得村民支持后,项目便快速启动,只是项目一开始进展缓慢,张金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今年4月起,张金华一直待在村里,每天组织施工单位和村委会开碰头会,期间没有回过一趟家。

    正是这份执着,项目从动工到竣工发电并网,仅用时两个多月。而按照张金华的目标,有了太阳能电板遮阳挡雨,再开展养鸡、养鸭等“光养结合”的养殖业,到今年年底,联新村78户290人的贫困户要全部实现脱贫。

    走上因地制宜脱贫路的,还有从“靠天吃饭”变“借鸡生蛋”的博罗县泰美镇岭子头村的村民们。

    由于地处偏僻,岭子头村是纯粹的农业村,村民平常种的是水稻、花生等传统农作物,少有经济作物,且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村集体收入一年只有7000多元。

    没有区位优势,没有特色产业,这样的村该怎么发展?刚一驻村,这就成了岭子头村“第一书记”周明的难解之题。

    “当时不少村民反映,村子偏远,怎么发展没想法,就想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周明说,通过走访发现,村里土地资源丰富、可种植面积大,引进经济作物、发展观光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村民“靠天吃饭”的老观念。

    走访、谈心、展示规划建设构想,周明的脚步踏遍了岭子头村的每一户,为了有效整合村里的土地资源,周明想出了通过土地置换的方法来解决。“村民可以到农场、菜场帮忙,除了有租金拿,还有工资收入。”

    如今,村里引进了经济种植项目,种下了300多亩甜竹笋,正在打造观光休闲农业裸心湾项目,并将100亩土地整体租出去做菜场。

    “第一书记”来了后,村里收入提高了,村民们还找到了变通的脱贫致富路。

    团队有力量:▶▶“第一书记”加强了基层党组织

    过去五年,惠州坚持从严管党治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其中,全面落实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探索开展“党员责任岗”活动,推动第一书记村(社区)全覆盖,使得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在扎根基层、服务民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之时,惠州的“第一书记”们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村党组织的建设。

    2014年9月,首批从博罗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的100名干部经培训后,以村“第一书记”的身份正式驻村,与别的地方颇为不同的是,博罗的“第一书记”们是以团队的形式共同解决难题。

    由于每个村子都会遇到不同问题,在某个村子遇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第一书记”团队就会下村调研并举行座谈会,根据不同问题,集中“问诊”,群策群力,开出不同“处方”。

    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驻村“第一书记”改变了村干部的思维。

    之前,博罗县罗阳镇梅花村个别村干部工作不够主动。时任梅花村“第一书记”的李冰桃说,面对难题,她请来了“第一书记”团队,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与村干部座谈,引导村干部有大局意识,要比村民看得更高更长远些。

    慢慢地,村干部的思维逐渐转变了,觉得要村民配合村委会工作,得先从村干部自己做起。

    2014年,时任博罗县司法局副主任科员的陈湘被选派来到博罗县观背村担任“第一书记”,刚来时,他将着力点放在了党组织建设上。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陈湘与村干部交朋友、谈想法,党员干部很快被他的热情所感染——“外派干部这么积极建设观背,我们作为土生土长的观背人、作为党员干部,有什么理由偷懒?”

    在陈湘带领下,观背村党支部开始活跃起来,干部主动沉下心联系村民,带动全村改造,还吸引了一批文化团队驻村,把观背村一步步改造为了惠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竹篱柴门、青瓦白墙,一座座精致的农家小院散落村中,一幅幅彩色壁画点染村道,多个文化团体进驻,乡下老屋成了“文化部落”……

    这是眼下观背村的迷人景象,从中国梦到中华传统故事,400多幅画卷在村道墙上缓缓展开,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米。

    观背村的蝶变,也成了惠州市大抓基层管理、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道缩影。

    南方日报记者 张昕

    ■记者手记

    温暖乡野

    一股向上的年轻力量

    在农村,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支书。

    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到农村的基层历练,很多“第一书记”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收获很大,以前他们常年坐办公室,比较少机会直接了解农村实情。

    如今,这些年轻干部挂任“第一书记”,完全脱产住到村里去,每天与村干部一起工作,与村民打交道,不仅“身”要驻下去,“心”更要驻下去。

    从众多“第一书记”身上,我们看到这些年轻干部给基层和新农村建设带去的强劲活力和向上力量。实践也证明,选派优秀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实现了资源下沉、工作下沉、干部下沉,真正把工作做到了基层群众的心坎里,成为抓基层、惠群众、促和谐、育干部的有效之举。

    来自惠州市委组织部的统计,从2014年开始截至目前,惠州“第一书记”到村收集到意见建议14500余条,健全完善规章制度1260多项,为各村办好事实事2500多件,得到了村干部和村民的一致认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今年,惠州又有1000名左右的干部进驻全市各村当“第一书记”,这一举措得到全市上下有志青年的积极响应。我们也更加期待,“第一书记”在驻村任期内给村里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村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莲花临时工劳务市场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2 18:50:24
  深圳福保招聘中介华强北劳务外包  攀枝花保障 眉山市东坡 内江法治人 自贡市三个 广元朝天区 乐山沐川: 攀枝花医保 凉山州西昌 资阳市强化 雅安石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