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近10年每天近百村庄消亡 那些留住乡愁的传统村落

2019年02月22日547未知admin


随着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城镇转移,一些曾经热闹的村落人去楼空,甚至名存实亡。有报道披露,最近10年来,我国每天有近百个村庄消亡。荒芜和废弃的院落,从一个侧面反映、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传统村落留住了乡愁

城里买了房子 沙漠老屋成羊圈

内蒙古腾格里沙漠四道河。当地牧民对腾格里沙漠万分敬畏,又十分依恋。从古至今,蒙古族牧民在茫茫沙漠和沙漠绿洲之间来往迁徙。深入到腾格里腹地之后,充分体会到了腾格里沙漠也是许多鸟类和走兽的栖息地,人类和万物共同在这里进行着生命的繁衍。

50岁的乌日乐,已经在阿拉善左旗买了房子,但他还有400多只羊,便把羊群放在老家,他一个月要来回好几趟。乌日乐说,他们村子的范围很广,大家居住的分散,但基本都在城里买了房,有些人索性不再养牛羊了,直接在城里生活了。


当年时尚的窑洞 如今仅剩老者空守

神木市贺家川镇后杨家沟村,76岁的杨师傅端着一个小盆,正在院子里喂鸡。

“去年老伴过世了,现在就剩我一个了。”杨师傅告诉记者,他有4个孩子,两男两女,如今两个生活在榆林市,两个生活在神木市,一年回来两三回。

在黄土高原腹地,杨师傅家这一排5孔窑洞的院落收拾得干净整洁,是上世纪80年代典型而又气派的院落,当时院子里人丁兴旺时六七口人,热闹充满了生气,现在只剩杨师傅和十来只鸡为伴。

记者看到西面第二孔窑洞的门上还挂着“计划生育新家庭”的牌子,杨师傅说:“当时是给小儿子颁发的,小儿子生了两个女孩,是双女户。”推开这孔窑洞,记者看到屋子里堆满了农具等杂物,炕上摆放着玉米、谷子等,看得出来窑洞已经很久无人住了。


簸箕掌从闻名的“贫困村”变“十大最美乡村”

簸箕掌村,位于西安市蓝田县县城8公里的西北部岭区,三面环沟,背靠大山,形似一只倒扣的簸箕,因而得名,300多户村民分散在15个自然村里,曾是全县重点贫困村之一。

从2014年开始,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簸箕掌村依托丰厚的人文、生态资源,将300多户村民集中搬迁安置,并开发水域、山岭打造温泉、滑翔场等旅游产业,在刚刚评出的2017年度“陕西省十大最美乡村”活动中,簸箕掌村名列其中。

废弃的院落变身旅游景点焕发生机

2016年年底,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以下简称7部门)下发了《关于公布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将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西胡林村等1598个村落列入传统村落名录。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在不破坏传统村落原生态的前提下,利用资源进行适度开发,让传统村落重现生机,取得“双赢”?这其实是一门学问,既有资金的支持,也有观念的重塑。

比如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充分挖掘农耕民俗文化,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村落资源,打造了著名的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再比如河南省三门峡陕州区天井窑院,俗称地坑院,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现在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的地坑院。目前这些院子正在被开发成旅游地,供人们参观,让传统村落成为“活着”的历史。


传统村落成为“留住乡愁”的物质载体和文化符号

“离家距离有多远,乡愁就有多深。”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让人们的乡愁情结越发浓烈。村落的价值首先是生态价值,包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自然生态和“记得住乡愁”的文化生态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城镇化道路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传统建筑、村落格局以及非物质文化相对完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价值的村落。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传统村落作为主要的承载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景观文化,凝聚了当地人长期生产生活的智慧,被誉为“民间艺术瑰宝”。徽派建筑、关中四合院、地坑窑、窑洞等都是别具特色的艺术建筑。而那些不具备物质载体和文化符号的村落,也就理所当然成为时代进步淘汰的主体。

需要清醒的是,传统村落被列入名录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要在保护上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多一些务实之举,积极探索传统村落深层的文化价值,这样才能留住文化之根,也才能真正使传统村落成为“留住乡愁”的物质载体和文化符号。华商记者 陈团结 文/图



深圳桂园劳务外包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08 10:56:21
  深圳沙井新桥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深圳公明临时工  城乡居保缴 汇聚三宁展 麻烦留给自 中国博士后 下半年安全 省人才服务 省委组织部 我市全民阅 城区城乡居 省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