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塞舌尔华裔顺德寻亲 “祖先,对不起,我来迟了”

2019年02月22日264未知admin


霍三行


  霍三行到祖父母的祠堂前祭拜

大洋网讯 上世纪30年代初,顺德乐从镇马滘村的霍仕荣为躲避战乱,携妻子何七妹登上前往毛里求斯的英国轮船,却阴差阳错地在塞舌尔提前下了船。从此定居下来,再没回过顺德,与家乡的亲人断了联系。

80多年后,霍仕荣的孙子霍三行回到顺德,寻找祖父、祖母的足迹。他想弄明白祖父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希望找到自己的根。

带着“爷爷姓霍、奶奶何七妹,他们都是顺德人”这些寥寥无几的信息,霍三行踏上了寻根之旅。在同学李如胜的帮助下,三天内他们遍访了顺德何姓、霍姓的村庄,霍三行找到了家乡,他在祠堂前祭拜:“祖先、爷爷奶奶,对不起,我迟到了,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

“非常高兴。”9月4日,霍三行放松了下来,经过三天紧张的寻找,他确定了爷爷、奶奶当初生活的地方。他说,寻根之旅是他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

为避战乱远走塞舌尔

上世纪30年代初,爷爷霍仕荣的一个朋友去了毛里求斯,回顺德后告诉霍仕荣,毛里求斯很安全,没有战争,而且有饭吃。这位朋友推荐霍仕荣去毛里求斯。

1930年左右,霍仕荣带着妻子何七妹登上了前往香港的火车,然后从香港坐船到孟买。因为孟买前往毛里求斯的船一个月才有一趟,其中经停塞舌尔,霍仕荣不得不在印度短暂停留。

上船后,霍仕荣以为塞舌尔就是毛里求斯,便在塞舌尔下了船。等到霍仕荣发现问题时为时已晚,他身上的钱也几乎花光了,夫妻二人无力承担继续前往毛里求斯的路费,只能在塞舌尔待着。

“(爷爷是)命运安排的一个典型例子。”霍三行说。

塞舌尔是坐落在印度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陆地面积不过450多平方公里。来到这个岛国时,霍仕荣和何七妹只剩下几件衣服,因为语言不通,霍仕荣开始只能做一些小买卖。他向当地农民买来烟草,做成卷烟在马路边售卖;有时他还会贩卖一些蔬菜。由于霍仕荣不会塞舌尔语,在登记时把名字登记错了,霍仕荣就此丢失了身份,成了当地人口中“卖烟草的人”。

妻子何七妹则做一些点心出售。霍三行长大后才得知,当时奶奶每天做点心要忙到凌晨3点,第二天一大早就出门叫卖。

后来,近况略有改观,夫妻二人租了一个小店铺做生意,不久后还买下了这个店铺。这样,他们一家才在塞舌尔安顿了下来。

1936年,霍仕荣的长子霍永昌出生,霍永昌正是霍三行的父亲,何七妹一共生了14个孩子,但有两个没有活下来。

由于条件贫苦,霍永昌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在家帮工,所幸他的弟弟、妹妹们上了学,其中一位弟弟还成为了外科医生。

在霍三行小时候,霍永昌常常叮嘱霍三行好好学习。霍三行则立志完成父亲未竟的心愿:“我来替你学习,帮你实现你没有实现的梦想。”

多年以后,霍三行完成了父亲的梦想,他拿到了博士学位,还是兄妹中唯一一个会说中文的孩子。

父亲艰苦创业

霍三行回忆,霍永昌当时在塞舌尔立足历经了艰苦的创业。霍永昌刚刚结婚时,没有房产也没有土地。霍三行是在父亲的小商店中长大的,他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在店里帮忙,父亲在卖东西时教他最简单的算术。商店里卖烟草,10g、50g不等;店里还卖米、盐、糖等,但妈妈基本不让他吃糖,他记得,第一次吃奶酪已是8岁左右。奶酪摆放在货柜上层卖,霍三行站在下面帮忙,一不小心奶酪掉下来砸在霍三行头上,痛得他号啕大哭,妈妈这才打开奶酪给他吃,“小小的一罐,我们7个兄弟姐妹分着吃。”

霍三行的母亲有一半是法国人血统、另一半是客家人血统,他幼时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只有周末家中才会有肉吃,这些肉食都是自家养的,鸡、牛、羊他们都养过。在塞舌尔这个岛国,最平民的休闲活动就是钓鱼,很多时候霍三行和小狗一起玩耍,电子产品离他很遥远,直到他十六七岁才第一次看到电视。

从小就想回到中国看看

6岁的霍三行就想,长大后一定要去中国,看看祖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是我来中国的一大动机。”塞舌尔曾是英国殖民地,去英国或澳大利亚留学是塞舌尔学生当时普遍的选择。霍三行高中毕业后原本有机会去英国留学,但他却毅然选择来中国。

当时他也从塞舌尔教育部了解到,中国政府第一次给了塞舌尔公费留学的名额,他非常开心。参加留学考试时,霍三行名列全国第一,面试时,塞舌尔面试官问他,为什么想去中国,他回答道:“我是中国人的后代,我想知道祖先从哪里来,我也很想到中国去学习。”

当时,中国政府提供学费、住宿费等,每个月还有120元的生活费补贴,而塞舌尔政府则每个月提供100美元的生活补助。这在当时是很高的生活标准。

1984年,19岁的霍三行高中毕业,拿到了中国政府给塞舌尔学生的唯一一个公费留学名额,来到中国。

初到中国爱上国学

霍三行中国之行的第一站是北京语言学院(现在的北京语言大学)。在这里,他开始为期一年的语言学习。此前,霍三行的中文基础为零。他用学习数学公式的方法很快掌握了中文的语法规律,但最让他头痛的却是汉字书写,汉语的发音同样让他叫苦不已。

霍三行说,当时他练习发音练到肌肉酸痛。1985年,霍三行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学专业学习。霍三行的同学李如胜形容他是“语言天才”,学习中文一年时间,就和以中文为母语的同学一起上课。他的语言天赋让同学吃惊,掌握了英语、法语、汉语、日语、塞舌尔语等多种语言,甚至还会说一些粤语。

虽离开中国多年,如今,他依然说着流利的中文,记者几乎听不出他的中文发音与中国人有何不同。

霍三行说,他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人彬彬有礼,这与他长辈的言传身教分不开。在校期间,霍三行常常和李如胜讨论孔孟之道,甚至争论不休,谁也无法说服谁,但彼此却互相欣赏,因为对方的睿智与别样的思维都让自己脑洞大开,也由此结下了深厚的情感。

如今,霍三行在日本的爱知大学当教授。当年他从人大毕业后,先回到塞舌尔外交部工作了四年,又被派驻香港工作,但他依然热爱学术,之后负笈日本,在名古屋大学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

老同学助力来寻亲

前段时间,霍三行给身在广州的老同学李如胜打电话,告诉他计划9月2日到广州。李如胜知道寻亲一直是霍三行的心愿。

但直到两人相见,李如胜这才得知,霍三行只知道“爷爷姓霍、奶奶何七妹,他们都是顺德人”,李如胜一听就“懵圈”了。但为了实现老同学的夙愿,李如胜用上了做项目的思维,在几个群里群发消息,寻找多方帮助。

李如胜开着车带着霍三行,将顺德何姓的村落一个个地走访。如果何七妹活到现在,已是105岁的高龄,在走访中,霍三行最初询问的人都不知道他奶奶的信息,心中难免失落。

就在此时,霍三行从三桂村获得了一本记录何姓村落的书籍。依靠书籍,他们最后将目标锁定在马滘村、理教村、良教村和良教沙。于是他们马不停蹄地开始寻访。在马滘村,霍三行找到曾在离塞舌尔不远的留尼旺岛生活过的霍富荣,从他口中得知了一个重要信息:附近的腾冲村有一位老人刘开曾在塞舌尔生活过。

而后,他们又得知在腾冲村的另一位老人刘德成也是从塞舌尔回来的,目前还拿着塞舌尔的年金在顺德养老。

终于找到爷爷奶奶生活的村落

霍三行一行人立马赶往与刘德成老人见面。二人一见面,刘德成就认出了霍三行,原来他们曾在塞舌尔见过,刘德成也认识霍三行的奶奶何七妹和何七妹的弟弟何十。霍三行这才知道奶奶是良教村人,霍三行不由地喜出望外。几番探寻,他们初步确认何七妹正是良教村一家何姓人的女儿。

与此同时,远在塞舌尔的姐姐传来了爷爷墓碑照片,上面清晰地写着“顺德县马滘乡”(即现在的马滘村),爷爷的出生地也确认了。在马滘村,霍三行找到了霍仕荣同辈老人霍仕流的后人。根据当地的取名风俗,霍仕流的儿子霍绍桐表示,他的爷爷当年娶过3房老婆,父亲霍仕流是三奶奶生的。另外,良教村与马滘村相隔不过一两公里,符合当时农村就近娶亲的风俗。就此,霍三行心中大石落下,他已经能基本确认爷爷奶奶的出生地。但寻访爷爷、奶奶出生、居住过的老屋却仍然无果。

临行前,霍三行前往爷爷、奶奶的祠堂祭拜,他感慨万千,在祠堂前,他心中默念道:“祖先,我回来迟了,但我的心没有改变,爷爷、奶奶对不起我迟到了。”霍三行非常高兴找到了自己的根。

要确认霍仁荣的家族关系,还需要族谱提供的确切记录,霍三行了解到香港的霍式宗亲联谊会或许有这样的族谱,他将继续寻找。而对于目前取得的进展,他已心满意足。

(有关顺德霍氏族谱、何氏族谱及祠堂信息,能提供相关帮助者,烦请联系李如胜13903059003)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李华

责任编辑:马骁潇


深圳沙河劳务外包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08 08:43:17
  布吉镇夏早禾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实习生托管  江都:多措 宝应:县职 通告 粽香飘进敬 高邮:部署 宝应:调整 2011年 宝应:双管 邗江全面部 宝应: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