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竞与合东莞如何与广深唱好融城记?

2019年02月22日77未知admin

    在“十三五”交通规划中,东莞提出,将强化深莞惠、穗莞1小时交通圈,同时加强东莞与深圳、广州机场快速客运交通联系。图为莞惠城轨。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中国散裂中子源首个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项目的BNCT样机。

    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华为终端从深圳迁往东莞的消息,多年来被持续讨论;中集等深圳成长起来的明星企业,也在东莞设立车辆制造基地、创新产业园等项目……近年来东莞迎来不少深圳龙头型企业,将分量不轻的环节落子东莞,也让东莞如何借力广深在大湾区发展的话题,被外界聚焦。

    根据《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环深创新资源融合发展带”和“临港现代产业创新带”,分别对接深圳和广州,形成南连深圳大沙河创新区、光明新区、南山区,北接广州科学城的“创新走廊”。在新的格局下,东莞将打通对接广深资源的“任督二脉”。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东莞未来将在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全方面融入广深,一个新的融城时代已经开启。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朱晋 陈启亮

    完善路网交通互联互通带动融城节奏

    根据东莞的“十三五”规划,东莞要打造以高科技与时尚产品为主导的珠江口东岸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规划强调,东莞主动承接深圳、广州产业辐射、调整优化先进制造业布局,以松山湖(生态园)为龙头,带动周边镇街,加快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等智能装备制造及生物医药、云计算、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建设环松山湖地区智能制造和先进制造集聚区。

    “东莞的第一轮经济飞跃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靠港资做起来,第二轮靠九十年代的台资,第三轮靠新千年前后深圳转移一些三来一补、OEM产业,这第四轮一样要靠深圳带动,但不是过去的低端产业溢出,而是中高端产业布局,甚至部分国际性龙头在这里设立制造业中心、研发中心。”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表示,深圳已成长为国际化的创新城市,代表着亚太地区的创新势力,是许多产业的供应链总部,只有深圳足够强大和成熟,辐射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带动东莞。

    “深圳和东莞的融合,必定会倒逼配套服务的发展,否则就留不住人。”林江介绍,莞深的市场融合积极性很高,但配套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实现交通、服务一体化。从目前来看,穗莞深城际轨道年内实现全线开通运营。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内畅外联、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畅通人流、物流,提升城市品质。在铁路和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方面,将推动赣深客专东莞段动工建设,推进莞惠城际、穗莞深城际、佛莞城际工程建设,其中穗莞深城际轨道年内要实现全线开通运营;加快市内地铁2号线三期、1号线等建设,地铁1号线要年内实现首批车站进场施工。

    “东莞在区域内位置独特,沟通四方,与广深佛惠等地都可以开展广泛合作。”华南城市研究院院长胡刚表示,过去东莞发展紧盯深圳,今后水乡片等地也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利用自身生态优势,吸引广州地区的产业、人流汇聚。东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位置,联通广深惠,区位条件优越,未来可以在更高层次谋划定位,将自身打造成湾区枢纽城市,促进与区域内城市的紧密合作。

    东莞去广州只需15分钟,佛莞城际轨道开通获益最大的莫过于东莞水乡片区。2014年,东莞发布《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提出将覆盖中堂镇、望牛墩镇、麻涌镇等十镇一港、总面积510平方公里的水乡片区,打造成国家水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的特色区域、珠江口东岸产业优先发展先导区、穗莞战略合作重要平台。

    作为水乡的核心区域,轨道交通时代的到来也提升了中堂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借力于轨道交通的发展,中堂提出拟将穗莞深轻轨中堂站周边约19.6平方公里土地,打造为“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新城。中堂还提出发展商贸物流,努力将优势条件转化为发展机遇,主动参与融入对接广州。

    参与湾区建设 吸引高端创新资源集聚

    8月中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深圳东阳光集团在东莞市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内,举行了硼中子俘获治疗(简称BNCT)项目合作签约协议。依托散裂中子源这一国家大科学装置提供的中子流,该项目有望在未来5年内开启全国治疗肿瘤疾病的新时代。

    东莞市长梁维东表示,该项目的签约标志着散裂中子源在莞产业转化迈出了第一步,也说明东莞在生物技术研发等重点领域迈上了新台阶,具备了国内外先进水平。作为广深科技走廊中部城市,如何利用好广深两座超级城市突出的科技、金融、人才等资源,是东莞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课题。

    “梧桐木引来金凤凰”。一段时间以来,围绕着散裂中子源,一大批国内外顶尖的科创资源和项目开始向东莞集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基础物理等多领域有望获得突破,成为引领东莞创新发展中的新动能,同时也改写着未来东莞参与大湾区竞争与合作的新高度。

    近日,投资约100亿元、占地650亩的天安数码城“国际创新生态城”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黄江,该项目分多期开发,未来主要吸收深圳、广州的产业外溢,计划引进2800至3000家ABIE产业及新兴企业,聚集5万名产业人才。预计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00亿至110亿元,未来还将助力更多的国际优质创新资源向此处集聚。

    这成为广深科技走廊合作互通的一个新缩影。天安数码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可称,落户的原因主要是这里位于穗莞深创新走廊中轴上,制造业基础好,实体经济蓬勃发展,在承接深圳高端产业具有明显优势。

    过去,“深圳研发+东莞制造”的高效协作模式,已催生出了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一大批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城市合作的典型案例。随着合作层次不断提升,深圳创新资源向东莞溢出,东莞已经开始突破单纯的制造工厂的角色,向产业链上游迈进,直接吸引着创新资源和人才向这里聚集。

    地处临深片区的凤岗,由于地利上紧挨深圳,其在“十三五”规划提出,利用环深优势,积极做好城市对接。“如何利用东莞东南组团和深圳产业辐射带动,促进重大项目落地、促进产业集聚,这是未来推动凤岗镇跨越发展需要把握的重要环节。”凤岗镇委书记朱国和说。在凤岗正在着手推进的8个东莞市重大项目中,就有天安数码城、华润万家总部基地、深证通、金银珠宝4个项目来自深圳产业外溢。在承接深圳产业外溢上,凤岗镇真正做到了利用环深优势,发展地缘经济。

    而另一边,穗莞两地对接发展的潜力也已经开始释放。不久前,连接麻涌镇与广州的水乡大道延长线工程启动建设,让这里的居民倍感振奋。该镇负责人表示,麻涌房价比广州低,环境也不断优化,一旦打通水乡大道延长线这一瓶颈,麻涌对广州人才和项目的吸引力将大幅增加。

    看齐广深城市品质 以生态美打造城市品牌

    今年3月,东莞召开全市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实施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以城市品质的大提升推动东莞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事实上,东莞已经意识到与广深的差距不仅是表面的GDP,更是内在的城市品质、发展水平。

    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表示,在产业和城市品质上,广州、深圳的水平理应是东莞的水平,广深的城市品质理应是东莞的追求。要把握好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主动与广深等城市接轨,强化“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意识,向广深的城市品质看齐,不应为追求速度而降低自我要求,牺牲城市规划建设的标准和品质。要主动对接珠三角全域规划,加快融入深莞惠都市圈一体化步伐,深化穗莞战略合作,共同构建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众所周知,东莞特殊的发展模式,形成了特殊的城市格局,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分散发展带来的弊端,包括城市集聚能力不强,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城市建设同质现象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要精准发力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工作,既要解决好具体的规划建设管理问题,又要解决好认识、方向等宏观层面的问题,努力开创东莞城市发展新局面。

    目前,东莞处于转型升级新阶段,需要面向更广阔的市场、利用更广泛的资源、探索更多元的路径。积极推进深莞合作,承接来自深圳的产业资本创新性扩散。主动吸引深圳产业及资本(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转移、扩散,把生活氛围做好,使周边镇街成为深圳资本扩散首选地。而水乡片区近年来在环境、生态上的打造,也让其跻身对接广州的桥头堡,未来合作空间十分广阔。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近年来,东莞加快推进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目前经济根底稳固,正是更加自信主动的参与周边产业合作的大好时机。从产业基础看,东莞有着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完善产业链;从城市基础看,东莞通过“腾笼换鸟”、三旧改造等,城市对产业的空间容纳力进一步提升;而从生活配套看,东莞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城市环境进一步提升,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生态宜居城市。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致力于营商环境打造的东莞增创“制度红利”,形成了有利产业发展与资源集聚的城市“软环境”,为融入对接广深做好了准备,其在参与粤港澳湾区中的作为也更值得期待。

    ■对话

    华南城市研究院院长胡刚:

    东莞要成为大湾区的“枢纽”

    南方日报:广州与深圳两座世界级城市,对东莞是拉动还挤压?

    胡刚:东莞位于广深之间,看起来一些资源确实会被广深分流、吸引,但如果不依托广深,发展的动力又不会这么强劲。这几座城市之间不能简单归结为拉动或者挤压,而是产业本身有一种互动关系。

    现在企业的组织方式都比较灵活,总部、研发、生产、物流都可以分散在不同的城市,企业按照土地价格、市场、人才等多方面综合再进行布局。比如华为,研发机构在深圳,生产制造到东莞,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因为东莞目前的优势是产业基础好,土地成本低。如果想要世界500强企业或者高校都把总部放在东莞,这也比较困难。

    所以东莞着眼于制造业的思路是正确的,佛山现在就提出要做先进制造业的“一线城市”,明确要把制造业做强做大。发展制造业并不意味着就比广深地区的金融业、高端服务业、科技产业等低一个档次,高端制造业同样需要创新,制造业城市可以和广深之间形成分工,没有制造业的配合,大湾区建设的基础也不够牢固,东莞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南方日报:在大湾区建设中,东莞扮演怎样的角色?

    胡刚:在整个大湾区和广深创新走廊里面,东莞不要仅仅着眼于承接深圳,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谋划,努力使自己成为大湾区的“枢纽”。过去一般认为东莞更靠近深圳,其实与广州增城等地也仅相隔一条东江,与南沙等地相隔狮子洋。现代城市往往跨江区域会发展比较好,像广州珠江两岸几乎都是最繁华的地段,而狮子洋西岸地区的广州有大学城、亚运城等,东岸东莞有水乡、虎门。这条江比珠江更宽,两岸未来交通一旦打通,发展潜力巨大。同样,东莞和惠州、佛山的互联互通也大有文章可做。

    在整个大湾区和广深创新走廊里面,东莞不要仅仅着眼于承接深圳,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谋划,努力使自己成为大湾区的“枢纽”。这个“枢纽”的概念与广州打造的“枢纽型城市”不同。广州打造国际航空航运枢纽、深圳打造科技创新枢纽,我认为未来东莞可以依托区位与产业基础,成为现代电子信息产业枢纽,汇集区域内资源,着眼于高端制造。找准优势、精准定位,参与大湾区的合作与竞争。

    南方日报:东莞怎样吸引高端创新资源集聚?

    胡刚:现在创新企业和人才更喜欢到深圳、广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广深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比东莞更加完善;但是东莞与广深相比,又具有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

    因此,想要吸引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总的来说就是向着“生态、宜居”的方向努力。一方面要着力提升自己的城市化水平,改进公共服务和公共配套设施,把地铁、医院、学校等都建好;另一方面则要保护好自己的生态环境。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较低的房价,这是东莞很大的优势,千万不能轻易丢掉。

    松山湖就是比较好的案例,早期把环境整治好,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逐渐开始发挥出来,吸引越来越多资源。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华为等企业也不会愿意搬过来。要吸引广深地区甚至国家的创新项目,必须要有这样的承载区域。未来应该认真总结松山湖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评论

    “产城人”融合

    实现高端创新资源集聚

    近日,省委书记胡春华赴东莞市调研科技创新工作,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营造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的良好环境,推动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取得实效。

    处于广深之间的区域位置,对东莞来说是拉动还是挤压?世界上很少有哪个城市是位于两个世界级城市之间,东莞应该如何扮演这一中间角色?按照市长梁维东之前的说法,一是互联互通,也就是路通财通。二是要资源共享,比如用好散裂中子源等。三是坚定“国际先进制造业之都,宜居生态之城”,去参与大湾区的整体竞争。

    结合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背景,东莞正在与广、深两地积极从产业、交通、文化等方面全面对接,与广深共唱“融城计”的积极作为。尤其在加快新旧动力转换的当下,东莞要推动科技与产业更紧密结合,亟须打造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生活生态环境,改革人才引进方式和管理机制,以人才引人才、以团队引团队,形成创新人才集聚效应。与此同时,东莞也要紧盯产业发展亟须的核心技术、核心装备、关键零部件加强技术攻关,以新技术催生新企业、新产业、新业态,形成更多先进生产力。

    林毅夫在《繁荣的求索》中提到,经济发展是一个持续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过程,这取决于国家如何利用和整合他们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本和基础设施。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走向全球供应链高端环节。而广深作为周边近邻,无疑是东莞借力的最好助手。从目前来看,六大片区的分类让东莞将在未来实现统筹发展。东莞要紧紧围绕创新推进园区统筹组团发展和滨海湾新区规划建设,做强片区功能,统筹推进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为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奠定坚实基础。

    总体而言,未来东莞的发展是“产城人”融合的过程,随着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的实施,东莞将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全国最适宜创新创业的城市之一,也将吸引更多高端产业、优质人才融入东莞,携手广深开创粤港澳大湾区新时代。

责任编辑:桂强


深圳公明劳务外包公司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2 15:40:24
  坪山镇沙博村同富裕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深圳劳务输出  上海八成以 海曙区强化 慈溪市积极 鄞州区15 鄞州区着力 江北区积极 山西严进宽 无锡:毕业 镇海区公务 北仑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