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海珠湿地:万亩果园的华丽转身

2019年02月18日510未知admin

    2日,世界湿地日中国主会场宣传活动在海珠湿地公园举行。图为小朋友利用木头、树枝等在园内搭建“生态塔”。南方日报记者 符超军 摄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海珠湿地”)作为2018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会场,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海珠湿地由广州万亩果园转变而来,如今,其生态环境逐渐恢复,野生动物纷纷回归。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唤回了客走他乡的果农们回到果林重建家乡青山绿水,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来到湿地体验独特自然风采。

    近年来,国家对湿地的保护政策陆续出台,海珠湿地保护有了政策保障。广州2017年颁布《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成为全国湿地保护的先行者,使海珠湿地获得了永久性保护。

    传承岭南农业精神

    47岁的仑头村人黎智祥在外务工二十余年,几年前回到家乡做起了打理果树的活计。不过这一次,他做农活不为“生意”——2014年至今,黎智祥和村民们在海珠湿地内,致力于恢复当地生态环境,在闹市中重现一片山清水秀的岭南水乡。

    海珠湿地的前身是广州的万亩果园,黎智祥的祖辈世代在此种果树为生。这里也曾是名副其实的广州“南肺”,数万亩果林为广州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

    上世纪末起,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万亩果园总体面积逐步缩小。农地被改造成小工厂,大排档,周围环境逐步恶化。空气污染、水污染严重,果树也遭受荼毒,再难创造良好经济效益,不少村民选择外出务工。

    2012年,海珠湿地正式开园,万亩果园迎来华丽转身。看到世代经营的果林不是建高楼大厦,而是被保护起来,2014年黎智祥选择回到家乡,在海珠湿地做起了生态恢复工作。

    河水不臭了,家乡变美了,村民看在眼里,更多人也受到感召,选择以实际行动还原家乡面貌。2016年,曾在小洲村第一个做大排档生意的村民简俭雄,选择主动配合,将自己的大排档和烧烤档悉数拆除。

    万亩果园恢复了往日景象,村民对家乡的认同程度更高了。对于龙潭村村民何礼谦来说,逛海珠湿地是他接待回乡探亲的海外侨胞们的必要“节目”。据海珠湿地负责人介绍,在修复湿地的规划过程中,就决定要保留传统的岭南水乡格局,传承岭南农业文化。

    打造市民新生活空间

    五年来,海珠湿地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成为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乐园。海珠湿地规划的主要设计者之一、重庆大学袁兴中教授介绍,为逐步恢复当地生态环境,打造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海珠湿地在尊重原有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将湿地规划为水网交织、果树繁盛的果林湿地体系。

    恢复过程中,海珠湿地最大化地利用传统地理结构,开挖河道,疏通沟渠,砍伐果农过度栽种的部分果树,以让整个生态系统恢复最佳状态。同时,为保证游客获得良好体验,又在果林中巧妙设置了桥梁栈道。

    在精心的保护下,海珠湿地向自然显示出了满满的“诚意”,不少动物回到了这片故土。近年来,海珠湿地成了广州市民亲近自然的好去处:曾经要驱车远赴郊外的踏青活动,如今在家门口便可实现;在海珠湖晨跑,也成了不少附近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会员中有80%是中小学教师的民间公益组织,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致力于帮助市民了解自然,提升市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该协会会长吴碧云认为,海珠湿地不仅为广州市民增添了一个生活空间,还是广州市民学习生态保护意识的一本教科书,让更多人加入到热爱自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队伍中。

    立法保护让湿地永久存续

    近年来,海珠湿地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动植物种类稳步上升。据统计,2011年海珠湿地只有40余种鸟类,2017年已升至167种;鱼类共46种,较2015年增长12种。

    2017年11月30日,广州出台《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成为湿地保护的先行者。根据这份规定,广州将对海珠湿地实施永久性的保护。

    作为一座在市中心的湿地,海珠湿地好比一颗跳动的绿色“心脏”,为城市的发展不断输血提供动力。袁兴中认为,在未来,受益于国家和地方层面上的立法保护,海珠湿地势必将为广州发展提供长久稳定的助力。

    南方日报记者 泠汐

    策划统筹 宋季华


深圳比较好的劳务中介公司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12 10:09:39
  布吉镇坂雪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深圳龙岗区劳务公司  市政管办( 秦皇岛开发 邢国辉出席 曲阳县政协 邢台市审计 保定市第十 县政协七届 质量兴市工 净村行动让 邢台市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