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红色,蕉城一抹亮丽的色彩

2019年02月20日64未知admin

  近年来,宁德蕉城区着力保护红色资源,丰富红色载体,通过文艺创作、纪念活动、红色旅游等多种形式,创新传播载体,擦亮红色品牌,让红色文化生生不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保护红色资源

  走进宁德蕉城区霍童镇桃花溪村,只见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建筑,从村头延伸到村尾,村道整洁,绿树掩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以前,村里只有一条山路通到外头,要去城区,得起个大早。现在,九贝红色旅游公路通车了,去趟城区,只要四五十分钟车程。更让人欣喜的是,这里红色旅游点多,红色旅游迎来了春天。”53岁的村民陈华霖看中家乡商机,2015年回乡办起民宿,准备大干一把。如今,他在村里成立桃花溪苏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引种桃花和黄栀子各200多亩。

  这条投入2亿多元的九贝红色公路,把蕉城区九都、霍童、虎贝三个乡镇连接起来,沿途还贯穿闽东独立师九壮士跳崖牺牲地(百丈岩)、闽东独立师后方医院(虎贝天峰院)等多处红色旅游景点。

  近年来,蕉城努力挖掘红色文化价值,推进红色文化保护、开发和利用,现有可利用和保护价值的革命遗存69个,32个革命旧址遗址得到较好保护开发,统一挂牌管理,红色基因得以延续,引来八方游客。

  “今后,我们村还要按区里的红色旅游规划方案,继续修缮战壕、练兵场、新建步道等,依托山林里原有的瀑布、龙潭等自然资源,拟打造一条约8公里的环形红色旅游圈。”桃花溪村主任陈瑞飞说。

  蕉城有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蕉城将进一步整合和修复铁牛栏闽东游击队成立旧址、华严寺闽东独立师成立旧址、霍童暴动旧址等革命旧址,同时把三都澳军港风情旅游基地等红色文化项目提上日程。

  丰富红色载体

  11月28日,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展陈馆在蕉城桃花溪村开馆。这个被授予“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称号的展陈馆,占地面积690平方米,现场展陈实物60件、图片265张。

  当日,叶飞女儿叶葳葳等老一辈革命家后代和闽东红军独立师、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后代,再次来到桃花溪村,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

  此前,由闽东红军独立师发展壮大起来的部队——陆军第83集团军某合成旅多次派员到桃花溪等地开展寻根之旅。

  “杨根思连”是陆军83集团军某合成旅3连的荣誉称号,在杨根思连展馆里记载着:“1933年,闽东工农红军第三游击支队成立。那一年,霍童暴动一声***响,播下工农割据的火种,闽东工农红军星火渐燎原。”

  这些年,桃花溪村筹资500多万元,建成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展陈馆和红色旅游接待中心,也修缮了叶飞等革命前辈的旧居,引导村民建起农家乐和民宿。

  同时,蕉城还组织全区各单位开展“重走红军路”“红色记忆”等教育活动,邀请叶飞女儿叶小楠、叶葳葳带领新四军老六团将领后代开展“寻根之旅”活动、红色优秀电影展播活动等。

  “追寻烈士的光辉足迹,探求宝贵的精神财富,汲取不绝的力量源泉,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年暑假,来自清华大学等多个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参观闽东独立师展陈馆后感慨地说。

  激发文化活力

  在蕉城前林路上,坐落着一座大宅。现在,这座大宅已辟为蔡威事迹展陈馆。它曾是我军技术侦探工作开创者和卓越领导者蔡威的祖居。在展陈馆内,记者见到镇馆之宝,一把剑柄上写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利剑。一旁,一台老旧的电台发报机模型,则是蔡威建立赫赫战功的“武器”。

  日前,由蕉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郑承东根据《蔡威传》改编撰写的九集纪录片《谍者蔡威》脚本广为传播。而据此缩编成的十集蔡威小故事,由10名小主播来讲述蔡威故事,以录制短视频方式推送,引发好评。

  小主播陈奕诺的家长李巧燕说,这种讲读红色文化故事的模式,既传播了蕉城红色文化,也让孩子更深入了解蔡威精神,让他们从小树立奉献精神,意义深远。

  “过去看看景点、听听讲解的单一模式,影响有限,现在借助互联网平台,无疑给红色教育插上创新和创意的翅膀。”蕉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柳岳说。

  为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蕉城组织编写地方红色教材,培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不断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载体,吸引青少年群体参与。

  眼下,蕉城正在打造蔡威“新五个一”精品文化工程,即打造一块金字招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出版一本传记书籍——《寻剑——无名英雄蔡威传奇》;配合省直相关部门拍摄一部影视作品——《蔡威》(暂定名);修缮提升一座纪念展陈馆——蔡威事迹展陈馆;建设一座主题公园——蔡威文化主题公园。

  如今,蔡威事迹展陈馆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三部技侦光荣传统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自2008年开馆以来,已接待各行各业的游客30多万人次。

  “红色文化是宝贵财富,但要经过我们的努力,用符合现代人观看需求的方式进行二次加工和表现,才能把其中的精神力量充分展现出来,鼓舞人心。”有关文史专家受访时表示。(本报记者 李向娟 东南网记者 陈翊群 通讯员 颜凑)


深圳龙城临时工劳务市场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14 10:35:24
  桂园分拣员包装工深圳华强北劳务  宽城全面开 兴隆检察院 承德县自主 围场对巡游 三河市多点 香河县认真 专业领航前 文安县左各 幸福大路再 市政府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