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消费者更放心 经营户更省心

2019年02月19日400未知admin

    第三方检测机构人员正在对贝类水产品进行笔录和采样。

    市场检测室正在对水产品进行检验。


    每天凌晨三四点,位于南海盐步的环球水产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环球市场”)开始热闹起来。由统一供应商采购回来的贝类产品经打包处理后,将销往南海区内的酒楼食肆、农贸市场以及终端消费者。

    环球市场成立于1996年,目前拥有约300个水产摊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珠三角地区规模较大的淡水鱼批发市场。在南海,贝类水产品经营户大部分从环球市场进货。该市场的贝类水产品质量状况影响着全区下游市场的贝类水产品质量。

    “针对行业共性问题,监管和服务并重,我们既强化监管,又开展服务指导。”南海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南海区食药监局”)农产品监管科副科长林志彬介绍,南海区食药监局以环球市场为试点,创新“联盟采购”模式,对贝类水产品进行集中采购、集中抽检,一改以往摊档经营者各自采购难以监管的局面,让消费者吃上了更放心的贝类水产品。

    统一货源

    产品抽检合格率明显提升

    每天凌晨1点,产自雷州、电白、茂名等地的贝类产品从广州水产批发市场出发,由环球市场的唯一供货商进行配送,静待摊位“主人”收取。

    这是环球市场统一采购贝类产品带来的变化。今年8月15日起,环球市场的商户们以组建联盟的形式“抱团”进行贝类水产品的集中采购。商户向统一的供货商上报所需的贝类品种和数量后,由供货商进行统一配送,并由市场开办方及南海区食药监局聘请的广东省绿色产品认证检测中心相关人员进行统一抽检。

    作为南海区贝类产品的主要集散地,环球市场中仅沙甲、花甲和白贝三个品种,每天售出的量就超过2吨。沙甲、白贝和花甲等贝类被捕捞后,需要打包成袋长途运输到批发市场。由于运输时间较长和天气炎热等原因,影响贝类产品鲜活程度,进而可能存在质量安全风险。

    针对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在南海区食药监局的指导下,环球市场开办方主动策划倡导场内贝类经营户“抱团”发展,形成采购联盟。目前,该市场约40档贝类经营户中,超九成自愿试行这一创新做法,形成采购联盟。

    摊位经营者们组建采购联盟统一供货商,建立起相对稳定可靠的供货渠道。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溯源管理问题,有助于相关职能部门对产品质量追踪溯源。

    推行新模式以来,环球市场水产品抽检合格率明显提升。数据显示,市场水产品合格率已稳定在90%以上。9月9日至10月10日,市场开办方抽检合格率达90.61%。9月11日至10月10日,广东省绿色产品认证检测中心进行的抽检样品合格率为92.22%,与市场开办方自检数据大体接近。

    集中采购

    为商户节约大量经营成本

    刘宏达家里已在环球市场工作了21年,他深刻体会到集中采购带来的巨大变化。“加入采购联盟后,我们不用每天凌晨三四点前往广州水产批发市场进行采购。每天凌晨1点左右,供货商把市场经营者所采购的贝类水产品送到摊位,减少了市场经营者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刘宏达说。

    产品检测成本主要由市场开办方承担。市场开办方除进一步做好产地证明、购货凭证、合格证明等文件的索取外,还大力强化对进场水产品的抽检力度。针对白贝、花甲、沙甲等风险较高品种实行“统一检测、合格进场”。这一做法实现了批发市场源头的进场把关。

    “水产品检测费用和时间成本相对较高,市场每年投入超100万元在检测的人员和设备耗材方面。”环球水产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龙学平说,加入采购联盟的经营者可获得免费抽检。

    “抱团”发展还使得市场经营者面对供货商议价权得到提升。此前,由于市场内一些贝类经营户的规模不大,每日进货量少。当他们按照相关要求,向上游供货商索要法律法规要求的相关进货票据、检测报告等资料时,一些供货商嫌麻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经营户的正常经营。

    经营者结成采购联盟后,采购量大幅攀升,在选择供货商时掌握了主动权。这使得上游供应商在保证水产品供货质量、提供相关票证资料等方面更加配合经营者。与此同时,上游供货商为了能够长期与采购联盟合作,也会加大对水产品质量的保障力度,下游促动上游机制逐渐形成。

    经验推广

    将在区内批发市场分别开展

    采购联盟的形成,是在越来越严的食品安全监管形势下,行业人员迫切的自身需求。“以前不清楚货物的来源,售卖产品时会担心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刘宏达说。

    此前市场经营者在其他城市采购贝类水产品,如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经营者难以进行有效追责,这为经营者带来了较大的法律风险。

    “施行2个月以来,不少市场经营者感到除了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外,心理压力也减轻了。”林志彬说,以前商户自己采购的贝类质量参差不齐,出现质量问题罚款力度较重。采购联盟形成后,市场开办方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产地证明、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的索取,并在快检合格后开具相关合格证明给商户,商户基于已履行进货查验、索票索证义务而可以免责。

    龙学平介绍,采购联盟的统一供货商由市场开办方推荐,再经市场经营者集体开会选举,并非强制规定。“一开始部分经营者担心供货商提供的产品合格率是否达标,也有人担心价格是否偏高。”龙学平说,随着新模式的稳步推行,由一开始的只有约六成市场经营者接受,到目前接受率已超九成。

    在环球市场试行采购联盟模式的经验基础上,未来,南海区食药监局将根据南海区内批发市场不同的经营侧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

    为打造食品安全领域的“南海品牌”,南海早前已开展了大量探索。目前,南海已进行食品集中加工、肉品统一配送、烧腊熟食溯源、“三检联动”检测体系建设、食品小摊贩规范治理等系列创新探索。“我们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同时,还将加大对守法经营者的帮扶和服务,凝聚各方力量打造食品安全领域的南海品牌。”林志彬说。

    ■延伸

    食药监局创新食品溯源系统与集中管理模式

    构建南海食品安全生态圈

    在全省首创食品小作坊集中管理模式,创新建立熟食全环节追溯系统、“三检联动”检测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全流程……近年来,南海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南海区食药监局”)通过加强源头管控、创新监管方式等,在食品安全领域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为打造食品安全的“南海品牌”不遗余力。

    全省首创食品小作坊集中管理模式

    为了解决烧腊、卤水制品等具有广东特色传统食品的生产监管问题,促进行业良性发展,早在2014年,南海区就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食品小作坊集中管理,150家食品小作坊进驻分布在狮山、西樵、大沥和里水的5个食品集中加工中心,实现了小作坊的集中管理和“阳光化”生产。

    在加工中心内,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打造“阳光车间”,实现24小时监管,有效解决了凌晨零时至5时集中加工烧腊的长期性监管问题。以西樵食品集中加工中心为例,这里共设置了250多个摄像头,实时监控从原材料进货到产品加工出场的过程。与此同时,加工中心配有食品检验室,配备高效液相色谱仪等精密仪器,检验员可在实验室内对食品进行检测。

    加工中心还建立起食品集中加工中心小作坊产品溯源系统。加工中心产品的出场信息全部录入系统,产品种类、数量、流向一一记录在案,并配有二维码销售票据,在市场销售时公示,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增强了市民购买意愿。

    2014年8月,南海区熟食市场准入制度正式实施。烧腊等熟食要有集中加工中心销售票据或生产许可获证企业销售票据等来源证明才能上市销售,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市场上熟食质量不可控、来源不清、监管困难的问题。

    南海区食品小作坊集中管理模式不仅取得一定的成效,还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据了解,其管理经验已被上级的相关管理办法所借鉴。

    创新建立熟食全环节追溯系统

    在狮山小塘协丰市场,市民在5个使用智能电子秤的熟食档购物时,称重过后电子秤即会打印一张带二维码的小票,通过扫码即可追溯熟食的来源。这是南海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今年推行的熟食市场准入溯源系统。

    2017年,南海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熟食零售环节交易时间集中、交易量小但交易频率高的特点,对熟食市场准入溯源系统再升级,推出熟食零售追溯子系统。依托具备无线远程数据传输和票据打印功能的电子秤,该系统克服了原熟食批发溯源系统操作复杂、操作时间长等问题,适用于零售市场熟食销售摊位。

    熟食市场准入溯源系统由熟食批发溯源子系统及熟食零售溯源子系统两部分构成。该系统与加工中心小作坊产品溯源系统共同构成“南海区熟食溯源系统”(以下简称“溯源系统”),实现南海区熟食“生产—批发—零售”的全环节追溯。

    通过大数据分析调取可用信息,南海区食药监局以及各镇街分局对南海区熟食溯源系统进行在线监控,系统同时具有统计分析及预警等功能。通过数据对比,异常数据及所属企业信息会通过系统后台向监管人员发出警示,提示监管人员跟进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熟食产品安全的监管效率。

    打造“三检联动”检测体系

    为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南海区着力打造食品第三方机构“监督性抽检”、流动检测车“快检”、农贸市场自检的“三检联动”检测体系。

    南海区在7个镇街配备了9台检测车,全区141家农贸市场建成检测室,年自检数量超过10万批次,156家农贸市场建成LED公示屏,向消费者实时公布检测结果。

    市场自检是监督生产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卡。检测室将对农产品质量是否安全进行检验,如不合格立即清退、销毁。

    第三方检测机构对食品监督抽检后出具检测报告,南海区食药监局会对报告进行跟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对部分可疑产品实施临时封存的同时,还会通过对检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发现风险产品及重点违禁药物。

    检测车是快筛快检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对市场自检质量的一种监督手段,最快可在30分钟内出检测结果。检测车辆上配置的检测仪器可以开展蔬菜的农药残留、肉类的水分、水产品的甲醛等项目的快检工作。

    除了对农产品进行抽检外,检测车还为市民提供免费的检测服务,并通过电话或短信向市民反馈检测结果。同时,它们还发挥着宣传食品安全平台的作用,车上的LED流动播放屏是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的“好帮手”。

    2016年,南海区食药监局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列为全国8个县级农产品抽检联系点。

    ■关注

    南海高压打击

    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从2016年起,南海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南海区食药监局”)每年7月都开展针对水产品的专项抽检行动。“除非发生明显的腐败变质,食用农产品质量问题单凭肉眼观察较难发现,主要的判断手段就是抽检。”南海区食药监局农产品监管科副科长林志彬介绍。

    今年,南海区在区镇两级共投入1400多万元开展食品抽检工作。对于抽检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水产品销售行为均进行依法立案,并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查处。

    与此同时,南海区食药监局充分运用食品安全行刑衔接机制,协助公安机关在案件查办过程中对有关责任人采取行政拘留处罚。强有力的打击力度形成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打击的高压态势,对食品从业人员起到了警示作用。

    “如果仅仅是处罚,对于改善食品安全环境的作用并不大。还需要食药监部门通过发挥引导作用,让市场开办方和经营户自觉履行主体责任。”林志彬说。

    为督促市场开办方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和入场经营者履行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南海区食药监局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2016年5月,南海区食药监局召开南海区水产品监管工作会议暨业务培训班,组织460人参加,包括全区农贸市场开办者、市场内水产品经营者和部分餐饮企业负责人。

    去年以来,南海区食药监局在全区7个镇街连续召开了11场食用农产品从业人员集中培训,参与培训人数达3300人。南海区食药监局还在中南、环球、桂江三大批发市场召开水产品专场,通过系列活动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升从业人员的守法经营意识。

    除了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读外,南海区食药监局在培训活动中还邀请公安干警介绍相关案例,对经营户进行警示教育。

    借助“南海食安”公众号和官网等渠道,南海区食药监局还会根据检测情况向消费者发布提示信息。在消费提示中,南海区食药监局会公布关注度较高的水产品等食品的检测结果。对于存在较高风险的品种,南海区食药监局将提醒消费者注意通过正规合法渠道购买。

    黄逸豪 李欣 龚晶 张勇

责任编辑:张玉


深圳南湾临时工外包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2 12:59:01
  深圳海山人力中介公司深圳东晓劳务派遣服务  《上海市住 现代商业和 让硬件好起 聚焦上海之 上海外服牵 上海万名自 申城超市消 湿地凸显生 上海100 未来几日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