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七十米高沧海退出万顷桑田

2019年02月21日30未知admin


航拍莲花山,绝壁孤峰令人赞叹。

采石留下的凿痕,每一处都高18厘米。

狮子石有狮子洋26米高时留下的蚀痕蚀洞,远处的海洋当年曾淹没此石。

为了清楚讲解岩层断代,刘教授开始画图表。

近处细看,洼槽处上下岩层有明显不同。

探秘广州脊 视频第九辑 莲花山上寻遗迹

  探秘广州脊

  莲花山

  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小分队来到莲花山。莲花山位于广州市番禺区东部狮子河畔,它犹如停泊在珠江口的一艘巨船,山上的明代莲花塔则似一根桅杆。登塔远眺东南,万顷田畴铺砌;西俯砺江,三角洲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300多年前,番禺籍诗人屈大均赞莲花山为“牂牁大洋之捍门,南越封疆之华表”。而在地质学家眼中,莲花山魅力独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既有人工与天工相融的丹霞地貌,也有两千多年前西汉王室古采石场遗迹,更有数万年间古海浪冲刷而成的古海蚀崖地貌,还有中生代与新生代地层划时代地层界限线剖面。

  “一座莲花山能集纳4种地质遗迹极其难得!”地质学教授刘金山说,莲花山上四种地质遗迹共生并演绎出形态美、韵律美、和谐美以及由此揭示出的科学美而统一于一山,这让莲花山与众不同。

  万亿年前,珠江河口三角洲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变迁?海陆进退、古海岸线摆动、盆地中心迁移,这些都可以从莲花山岩石中找到答案。读懂莲花山地质遗迹,也就解开了这片河洲的成长秘密。

  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

  摄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郑洪达、黄宏斌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晓云

  地质遗迹

  1

  海蚀崖

  狮子洋曾经海拔71米

  媒体小分队在地质学家刘金山教授的带领下来到莲花山,此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找狮子洋四次海退的痕迹,这些痕迹记录着古海岸线的摆动轨迹。“很久以前,海平面有四次下降,这四次海退都在莲花山留下了痕迹。”刘金山说,第一级海退痕迹高12米,位于山脚;第二级为狮子石,高26米;第三级为飞鹰岩,高52米;第四级为位于观音像东侧下部的古海遗岸,高71米。这些丹壁绝岩间形成的波浪刻痕、凹槽、冲沟、海蚀洞,诉说着古海岸曾经在这里停留过相当一段时间。

  其中,狮子岩是极为典型而稀有的古海蚀蘑菇地貌。狮子石位于观音岩左前方,坐西望东,高逾3丈,形状酷似一头威武的狮子。“你们看,这些都是波浪状和掏蚀作用形成的漩涡洞穴,还有水平带状蚀痕切割岩层层理,都说明是古海岸受海浪冲刷、侵蚀形成,而非岩层差异风化所致。”刘金山说。

  狮子洋或得名于狮子石

  “原来狮子岩就是海边一块礁石,千万年海浪海风的拍打、侵蚀才让它变成今天的形状,随着海岸线后退,如今它高高站立在莲花山上。”站在狮子石处远眺,沧海桑田,曾经的海岸线退到几百米之外。

  刘金山告诉记者,莲花山在之前名为石狮山,清末到民国后期才改称为莲花山。狮子洋与狮石山也都是因为这块狮子石而得名。“可以说,狮子石是莲花山最有名气的一块石头了。”

  记者一行还披荆斩棘地找到了树丛深处的71米高的海蚀痕迹。

  说起古海蚀地貌,在广州南部浮莲岗、北部海珠区赤岗、七星岗、长洲岛平冈圩、增城新塘天后宫等地也有发现过。刘金山说,这些古海蚀地貌一律存在于同一地层的不同水平面上,结构构造上的相似表明它们是由同一作用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其他区域的古海蚀崖海拔均为15~20米之间,只有莲花山这里海拔高20~60米,最高达71米。”刘金山教授说,这些都说明莲花山古海蚀崖更为久远。

  2

  采石场

  南越王朝时期的“皇家”采石场

  走入莲花山,就被眼前一群群孤峰丹壁所吸引。这些并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人工形成。

  这里就是莲花山古采石场。古采石场从山南的莲花岩起,偏东至莲花山渔港基地,折而向北延伸,长约3000米,开采面积约500亩。如此浩大工程,究竟是谁所为?刘金山最初来莲花山开展地质遗迹调查时也很惊叹。他发现这里开采工作面非常平直、工整、细致,凿路有章,或“人”字形凿痕,或单斜叠瓦式凿痕,两种纹路虽然有别,但宽度一律为18厘米,“这说明采石作业不仅有工艺技术规范,还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采石多而不乱。”

  刘金山表示,经过对广州市古代建筑用石普查,发现广州南越国宫和象岗山南越文王墓之大部分用石与莲花山岩石有相似性,经过岩石样本矿物学鉴定,发现这三处样品的矿物成分、形态和种类,甚至微量元素含量都是惊人的一致。刘金山说,这就有力证明南越国宫殿和南越文王陵墓石料来自莲花山,也说明莲花山早在2231年前就作为王宫采石场了。

  追问莲花山古采石场的秘密,不止刘金山一人。早在1983年,社科院副院长夏鼐到莲花山考察,认为此石场开采不迟于宋初(公元960年);1989年,中科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对西汉南越王墓700多块石头的来源和产地进行了研究,查明古墓用石的岩石特点与莲花山相同的占有70%。据此认为,古石场最早的开采年代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20多年。

  莲花山采石历史终点又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尚无明确答案。番禺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卢本珊撰文称,宋、明之间,莲花山有大量采石工,聚居于“石墟”,即今石楼镇田步头一带。莲花山北部的狮山之脊为宋、明时期的主采石区。宋代,广州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都市经济繁荣,红色砂岩的需求量更大。莲花山东临珠江口,水运石料到广州十分方便。广州越华路发现的宋代城基遗址最底层的红砂岩石料规格也与莲花山开采的相似,有的城砖侧印有“番禺县”三字。

  清同治《番禺县志》载:“明万历七年(1579)因陈言达私采石料,由邑侯沈思孝封禁”。有学者指出,这是第一次见诸史料的“封禁”。但后来屡禁屡开。清乾隆二十九年(17***)“邑进士凌鱼等联呈督抚藩司,勒碑封禁”。

  对于莲花山采石工艺,卢本珊高度评价,“宋明时期,莲花山采石已采用露天开采法与房柱采矿法联合开拓,代表了我国当时先进的采矿技术。”如今,八仙岩、观音岩、浴仙池等地仍见矿房,矿房间还留有规则矿柱。这与肇庆宋代采端砚石,“中空如一间屋,每丈许留石柱拄之”所描述的房柱法相同。

  3

  丹霞貌

  人工无意夺天工

  天然的丹霞地貌与人工丹霞地貌集聚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自然人文风景,这是莲花山又一大地质遗迹。刘金山说,莲花山东壁的石壁就是红砂岩形成的,在阳光照耀下很绚丽,采石场遗留下的采石痕迹,如绝壁、孤峰等等,形成了人工丹霞地貌。莲花山也因采石后留下来的石头似莲花状而得名。

  满山红色砂岩从何而来?刘金山说,珠江三角洲盆地形成并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砂、砾、泥质夹腐殖层及蚝壳层。莲花山也是在这个时候由块断升降运动形成的低山台地,主要为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

  4

  断“代”线

  新生代中生代分界岩层

  刘金山带着记者沿着莲花山外围寻找良久,终于在东北面石壁上找到了那条他认为具有重大意义的分界线——跨越新生代和中生代的岩层分界线。这片山壁,上层代表新生代古近纪,下层代表中生代白垩纪:以大型恐龙为主的爬行动物到此灭绝,更为高级的哺乳动物从此产生并爆发性大发展。

  记者站在山脚水渠边沿上,听刘金山讲这条界线的故事。“眼前的这条洼槽纵向有900米长,宽不足10米。下部地层由于单层薄且夹泥质页岩而抗风化能力弱,因此在地貌上形成了凹槽一线,直通南北,一直延伸到莲花山尽头。”刘金山说,这一地质界线非一般地层岩石界线,而是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古近纪的大界线,具有跨时代意义。

  刘金山说,界线以下为以爬行(卵生)为主的生命演化阶段,界线以上为古哺乳(胎生)为主的动物演化阶段。“我们在下地层中虽然没有发现恐龙化石,但是发现了大量介形虫、轮藻,在上地层中则发现了鱼化石及被子植物化石和哺乳动物碎片化石。”

  这条界线记录了莲花山沉积环境曾发生过巨变。刘金山说,界线以下地层是河口湾三角洲沉积环境,界线以上地层为盆地边缘山麓相古泥石流环境,这种结构构造证明是大量碎屑物以极快速度堆积形成的。

  “过去,地质学家来考察,有人从上面往下看,认为莲花山属于新生代古近纪,有人从山脚走过,则认为莲花山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刘金山笑着说,他们都没有看到莲花山的全貌,实际上它是跨时“代”的山。


责任编辑:张义凌


深圳光明劳务派遣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08 09:11:31
  横岗镇排榜工业劳务派遣公司沙井临时工派遣  电气集团全 水产集团投 上港集团2 上海迎来2 市民防办召 市民防办召 市民防办切 上海市水上 市城管执法 青浦监狱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