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多头举债风险高,个人征信共享难!如何破局?

2019年02月20日379未知admin

  信用消费火爆,在“买买买”的背后,也有不少消费者选择提前消费,甚至在各现金贷平台多头举债。然而,有数据显示,多头借贷用户的信贷逾期风险是普通客户的3-4倍,贷款申请者每多申请一家机构违约的概率就上升20%。

  如何识别和控制这一风险?征信共享是关键。而个人征信信息共享又到底难在哪里?“信联”将起到哪些作用?


  在今年“双11”,京东和阿里巴巴的销售规模再创新高,其中不少来自京东白条和支付宝花呗调高的信用额度。同样,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也在这一狂欢节中大放异彩。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消费者从不同平台的贷款超过了自己的现金流,会否产生风险隐患?特别是在现金贷盛行的当下,一些平台由于多头借贷产生的共债问题,也一再引发社会关注。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解决个人征信共享问题十分必要。

  多头借贷风险难控

  如今,贷款业务已经从传统商业银行蔓延扩展到现金贷平台,购物分期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已不是新鲜事。一般来说,同一借贷人在2家或者以上的金融机构提出借贷需求的行为,被称为“多头借贷”。相关调查发现,小额现金贷人群中,有多头借贷行为的用户占比超过50%。

  多头借贷为何盛行?“近年来,银行、电商、互联网金融公司都推出了个人贷款业务,一方面为了客户流量变现,另一方面出于争夺客户、营销等目的,在授信额度、费率水平等方面,竞相给出优惠条件,特别是在行业起步阶段,平台可能更加看重短期内规模和流量的提升而忽略了风险。”开鑫金服总经理周治翰说。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也指出,现金贷平台因其贷款标的额较小,准入门槛设置较低,想要获得贷款的个人只要信用记录满足要求,就能轻易地取得贷款。

  多头借贷本身没有错,但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杨东表示,一些多头借贷存在信用风险,比如借新还旧,同期大笔多头借贷。一般来说,当借贷人出现了多头借贷情况时,说明该借贷人资金需求出现了较大困难,有理由怀疑其还款能力。同时,还存在“拆东墙补西墙”的可能。

  “还可能导致坏账产生。”杨东表示,贷款平台往往会对借款人的个人信用记录、经济来源以及还款能力审核,在其还款能力范围之内对借款人发放贷款,必要时要求其提供担保。在多头借贷的情形下,贷款人取得超过其现金流、在其还款能力之外的贷款,一旦贷款人无法及时还款,就会有产生坏账的危险。

  盈灿咨询高级研究员张叶霞还指出,“多头借贷容易使得借款人过度消费,导致恶意欠款或者信贷违约,同时还容易产生暴力催收等恶性事件。”

  各为其利“市场失灵”

  为了防范网络借贷风险,四部门曾在2016年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网络借贷金额应当以小额为主。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同一自然人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借款总余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借款总余额不超过人民币500万元。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理想。

  “数据是各家现金贷平台及数据征信公司的核心资源,因此并不会随意共享,所以想要确切地知道投资者的重复借款情况有一定难度。”杨东表示,各现金贷平台对于投资者贷款资格的审核,往往只停留在其个人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等静态信息,却无法获得其在其他平台的贷款情况等动态信息。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对处理个人信息的作用也逐渐显现。一些业内人士也指出,通过大数据可以从技术上有效地解决多头借贷出现的问题。杨东表示,大数据的优势很明显,它具有一个对所有人通用的结构,每个用户这些维度的数据都会被记录在表格中。不过,杨东指出大数据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仅仅是对世界的一个切片。张叶霞也指出,大数据收集到的信息是否完全准确,归根结底还要看数据是否真实。“若借贷方提供的基础数据不真实,或者平台没有严格根据大数据收集的信息对借款方把控,而是依靠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方式开展业务,就没有达到大数据风控的初衷。”

  周治翰表示,目前很多机构和平台所谓的大数据风控,由于数据量不足及模型运算不完善等原因,或许还不能准确判断风险。

  市场化征信路在何方

  在杨东看来,由于网贷信息不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统,现金贷平台之间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多头借贷现象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观。那么,如何解决上述多头借贷以及相关风险问题?

  杨东表示,短期来看,为了控制风险,贷款平台不仅要去查这类客户是否存在多头借贷的过往历史,还要去查这些人曾经借贷时所接触的行业。中长期来看,杨东认为可以监管科技实现现金贷有效治理,对于现金贷的监管也可以借鉴P2P网络借贷的监管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由互联网金融协会牵头的个人征信机构已经进入实质筹备状态。“目前接入信联的互联网企业不仅局限于8家个人征信试点,还有一些其他具有优势的互联网企业。”杨东表示,信联的出现,打开了我国个人征信市场改革的一个口子,也是为个人征信行业的准入设置了一个标杆。

  日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2017年第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协会参与发起设立个人征信机构(简称“信联”)的事项。

  据悉,信联由互金协会与8家个人征信业务机构共同发起成立,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互金协会股权认缴比例为36%。信联将纳入央行征信中心未能覆盖到的个人客户金融信用数据,构建一个国家级的基础数据库,实现行业的信息共享,以有效降低风险成本。

  个人征信牌照“难产”

  信联的筹建正是在个人征信牌照“难产”之际。

  此前,虽然央行已经成立了征信中心,负责金融机构的信贷数据的上传、共享和查询。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对个人征信产生了更多需求。然而,互金机构并不能向征信中心上传和查询数据,这些机构期待能够形成更广泛的个人信用信息的共享机制。

  市场曾寄希望于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的运行。2015 年 ,央行下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同意 8 家社会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然而两年多来,牌照迟迟未发。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局局长万存知今年4 月在个人信息保护与征信管理国际研讨会上表示,综合判断,8 家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的机构目前没有一家合格,在达不到监管标准情况下不能把牌照发出去。

  万存知表示,每一家机构都想追求依托互联网形成自己的业务的闭环,不利于信息共享;8 家机构各自依托某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发起创建,不具有第三方征信独立性,存在比较严重的利益冲突;8 家机构对征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规则了解不够,而且也不太遵守,存在信息误采误用问题等。因此,个人征信牌照迟迟没有落地。

  然而,当前的现金贷乱象使得这一金融基础设施不能继续缺失了。“市场对‘信联’期盼已久。” 挖财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志峰表示,当前,亟需实现个人信用信息的共享,如果把个人征信交给八家独立的机构去做,可能形成标准不统一、个人隐私保护缺失等诸多问题。让这八家机构和互金协会共同来打造一个平台,反而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信息的共享。

  落地面临挑战

  “业内对于信息共享一直在探索,两年前就有机构在尝试。”王志峰认为,当前,随着电商、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消费者的金融和消费信息往线上迁徙可能成为趋势。互联网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围绕个人衣食住行的全新的多维生活场景,衍生出了巨量的金融服务需求。不仅会有小额信贷的需求,更有保险、理财等,面对这一庞大的个人金融服务市场,更好地为其提供服务并进行风险定价也有待金融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信联建设起来后,各类机构,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获得授权后可以查询到‘信联’的个人征信数据,不仅能够解决网贷领域的共债——在多家平台借贷等问题,更有助于防范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风险,降低机构的成本,从而使得借款人的借贷成本也能有所下降。

  更重要的是,王志峰认为,作为一项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信联还将有助于完善我国的信用体系,提升人们的诚信意识,提高社会的信用水平。尤其是当前网贷发展较快,在互联网金融公司借贷的违约成本较低,违约之后,换一家网贷平台又能获得贷款。而在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后,违约信息就将留下不良记录,网络借贷的违约成本就将大幅上升。

  万存知今年4月也表示,独立自然人、独立的企业或者企业集团,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控股公司无法独自办理个人征信机构。但是如果很多有共同意向的机构联合起来并共同申办,这样是可行的。“一个人不能办,很多机构联合起来能办。”

  然而,筹建中的信联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实现真正的数据共享看似并不容易。王志峰表示,一个问题是愿不愿意导入,另一个是能不能导入。信用数据是各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数据的积累耗时较长且投入资金较多,况且参与的多家征信公司的体量和信息数据规模悬殊也较大,如果要让各公司公开数据来实现全面共享,面临较大的难度。此外,从技术角度来说,各家公司的架构不同,海量数据导入后如何连接起来也是一个问题。

  个人隐私保护仍是焦点

  信息实现共享的同时,如何强化个人隐私保护仍然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信联的成立,无疑会弥补传统央行征信的不足,让监管层及相关金融平台能够获取到更多“散落”的征信记录,与此同时,业内也存在一些担忧。91金融董事长许泽玮表示,如果‘信联’成功落地,海量征信数据将被共享,这是好事儿,但也可能存在隐患:部分‘不合格的参与者’乘虚而入,获取用户的隐私信息,数据库里的优质用户很可能存在着被多头放贷的情况,用户被“骚扰”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因此,许泽玮预计,加入信联必然存在一定的门槛,但这门槛又会让数据的普遍搜集变得困难。

  “信联”成立后,个人隐私、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或盗取等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应利用科技和立法两种方式,使用立法完善信息使用边界,使用科技更好利用信用信息,保护信用信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李虹含建议,应建立完善的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注意收集环节中个人信用征信与信息隐私权的平衡。他认为,我国征信立法应明确规定征信机构对信息的安全保障义务,必须建立信息档案管理制度、信息保密制度、信息查询内部分级管理制度和个人信息数据库访问监控制度,并采取充分的技术手段,确保信息安全。同时,在管理环节中应注意个人信用征信与信息隐私权的平衡,在利用环节中,应注意个人信用征信与信息隐私权的平衡,如以及约束使用人的使用行为,同时明确使用人的谨慎转让义务,不允许随意转让特定个人信息,此外,还需要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经济日报 钱箐旎 陈果静)


深圳松岗劳务派遣公司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4 08:53:40
  深圳石岩镇石头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深圳梅沙劳务  衡水市司法 海西州注重 海西州辛国 市工信局举 衡水市园林 海西州采取 海西州州委 我市首家志 果洛州重点 海南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