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蓬蒿剧场的61封持股邀请书

2019年02月19日576未知admin

  无论是成立管理房产的合伙企业还是设立基金会,蓬蒿剧场始终在为募集资金而努力着。11月22日,蓬蒿剧场发出了第61封持股邀请书,累计募集资金额度也超过200万元,相较因保留演出场地而花费4000万元买下房产所产生的资金缺口只是九牛一毛。作为北京第一家民营小剧场,蓬蒿剧场运营九年持续亏损,未来的路要怎样走下去仍是待解难题。

  3个月募集200万元

  从8月18日发布第一封蓬蒿持股邀请书至今,3个月的时间里蓬蒿剧场创始人王翔共发出了61封这样的股权书,募集到资金200万元,然而这与蓬蒿剧场所需要的3000万元资金缺口相比,仍显得太过微不足道。

  坐落在东城区东棉花胡同一座民间四合院里的蓬蒿剧场,是国内第一家民营小剧场。2016年,蓬蒿剧场租用的场地租约到期,房主因为正当的商业需要将出售房产,为了保住演出场地,王翔决定买下售价4000万元的房产,他用全部资产和所经营的三个牙科诊所做抵押,首付1000万元完成过户,但剩下的3000万元却让蓬蒿剧场背负上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我借款200万元作为发起资金,成立了‘北京·蓬蒿公益基金会’,本意是让基金会能逐步乃至全部持有蓬蒿房产,但宣传了一年募集到的款项还不足10万元。”王翔表示,无偿向基金会捐赠收效甚微,但是持股获利的方式也许能有更好的效果,所有参与蓬蒿持股计划的持股人,每年可按入股时人民银行基准存款利率获取利息,一定的约定时期后,可以自由退伙,由蓬蒿公益基金会或我本人承接股权,“企业的入股数额以100万元起,个人则以几万元的数额间接入股,目前,蓬蒿剧场已经有了一位认缴100万元上的直接持股人,但个人的力量终究渺小,我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够替代个人进驻持股,不为更高的商业利润,而是为了尽社会责任做社会影响力投资”。

  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小剧场演出场次共6888场,占演出总场次的28.2%,成为第二大类活跃演出场馆。而大中型场馆虽然演出场次占比只有25.7%,却实现了7.59亿元票房收入,占2016年总票房的44.3%。在演出行业人士杜晓宇看来,虽然小剧场在人才储备、产业模式探索等方面对文化市场有着积极贡献,但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京城小剧场的生存依然举步维艰。

  运营九年亏损超千万

  作为比上海、广东等演出资源更为丰富的城市,北京的小剧场一直是演出市场中难以忽视的一道风景,然而在光鲜的背后,小剧场却不得不面临着商业与艺术的博弈,蓬蒿剧场也不例外。

  从2008年开业至今,蓬蒿剧场虽然独立出品了100余部剧目,演出了500余部戏,每年的演出场次在400场左右,九年共演出3600余场,然而这样高频次的演出并未给蓬蒿剧场带来可观的收益。由于不走商业路线,蓬蒿剧场80%的剧目不需要交付场租,或采用场制合一形式,由剧场投资、出品;或采取剧组制作、剧场监制,然后将票房五五分账,可以说,每年30万-50万元的票房是蓬蒿剧场惟一的收入。但是剧场租用的四合院每年的房租便需要93万元,再加上人力、水电等日常开支,蓬蒿剧场已然是入不敷出。

  事实上,蓬蒿剧场每存在一天,大概要亏3000元,九年下来亏损超过1000万元。但蓬蒿剧场的支出并不止于此,已连续举办八年的“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同样要耗费巨大的财力。

  据悉,从2010年开启的“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前五届都有东城区政府的支持,随着规模与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戏剧节的资金支持却断了,每届400多万元的成本只能靠王翔一人承担,今年第八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虽然有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注入资金,仍亏损了200多万元。

  “戏剧节绝对是一个城市、国家艺术水平的集中体现。”王翔表示,仅以第八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为例,110多部戏的数量并非国内其他戏剧节可以比拟,而日本舞踏大师大野庆人的经典作品《花与鸟》、法国著名导演帕斯卡尔今年推出的《爱的开端》,以及法国默剧大师菲利普·比佐的新作《最后的船》等,都体现出了戏剧节的水准,国内剧目部分仅“文学剧场单元”就有60多部戏,为大量青年戏剧艺术家提供创作展示机会,“亏本已是常态,但是‘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必须办下去”。

  4000万元房款只是起点

  “蓬蒿剧场所面临的难题不止资金。”杜晓宇指出,蓬蒿剧场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公益性剧场,但在这样的剧场背后站立的,或者是大企业,或者是有较好财力的基金会,对于普通的个人来说,运营一个完全不走商业路线的剧场实在有太多困难,可以看出,王翔不愿意让蓬蒿剧场的发展受到商业束缚,但是蓬蒿剧场不应排斥与商业合作,这也是在保留艺术底线时对运营模式的一种优化,“蓬蒿剧场应该长久留存的,不仅是物理空间,还应该是一种可复制的运营模式,否则当蓬蒿剧场失去了王翔,又该何去何从”。

  曾经颇有名气的木马剧场就是一个范例。对演出剧目有鲜明艺术追求的木马剧场,既见证了现象级话剧《驴得水》的诞生,也上演过获得东京戏剧节大奖的《地道战2.0》,一年的演出量占北京小剧场话剧演出的1/10。尽管木马剧场的运营者唐虓辉不断拓宽剧场的营收渠道,但是沉重的资金压力还是压垮了这匹“木马”,2014年,木马剧场黯然离京,转战杭州。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蓬蒿剧场来说,现阶段最大的困难是4000万元的购房资金,但这就像是一个重生的过程,成功填补资金缺口只是一个新的起点,蓬蒿剧场要思考的,应该是在当前的演出市场环境下,如何让纯粹的艺术更好地传播。

  “美国仅纽约就有近千个小剧场,绝大部分都不赚钱,日本、欧洲也是如此,这些小剧场之所以还存在,不仅是因为有社会慈善组织、基金会的支撑,更重要的是,小剧场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与命脉,可以由小及大影响到国家的文化、经济。”王翔表示,蓬蒿剧场并不是盈利的工具,但是希望通过蓬蒿剧场,让更多的社会企业重视艺术的发展,愿意为支持艺术而有所投入,这个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却必须坚持且坚定。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王嘉敏/文 贾丛丛/漫画


人事代理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09 21:46:05
  坑梓镇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深圳小时工  申城中医服 申通快递、 上海市居住 2007年 市消防安全 市国税局、 上海河网水 上海企业向 市领导出席 杨浦孵化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