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和父母间的那道“沟”,怎么跨?

2019年02月18日337未知admin


与父母相处,沟通最重要。图为和谐的祖孙三代在沙面游玩。广报记者莫伟浓摄(资料图片)

小编碎碎念

大洋网讯 在日常与父母的沟通相处中,我们总会感觉到似乎有一道无形的“沟”横在两代人之间。从求学到就业,从婚恋到育儿,子女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随着他们逐渐老去,步履不再坚定有力,头发出现丝丝花白,面对选择似乎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果敢,转而会向孩子们求助……

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双方难免会起争执,该如何化解双方的矛盾?面对父母老去、家庭的责任主体逐渐发生变化,年轻人该如何适应?且听编辑部的四位小编说说他们的“与父母相处之道”。

80后

学会和父母沟通

才是属于自己的“成人礼”

记得自己读高三的时候,即将面临人生第一大考,学校为了鼓舞士气,曾声势浩大地为我们举行过一场“成人礼”,偌大的操场上齐刷刷地站了几百个人,每个人都精神抖擞,大声念出事先写好的誓言。仪式感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存在,那一刻我和身边所有的人一起步入成年,尽管从生理年龄来讲,我其实还未满18岁。

不过,当时的我可能没想到,真正属于我的那场成人礼,要到工作以后才会出现。读大学前我和父母的日常对话基本离不开饮食和成绩,大学四年,尽管我读的学校与家之间只有十几公里的距离,但我甚少回家,与父母的沟通也相应减少。直到工作以后,才又恢复到和父母朝夕相处的状态。

在我看来,工作意味着开始在社会立足,也代表着经济逐渐独立,但我没有意识到的是,父母对我的认知还停留在高中阶段。母亲提出帮我管理财务,父亲则对我的交友模式表示不满,久而久之,大学四年住宿舍习惯自由的我感到压力山大。最终,我告诉父母我想在外面租房子自己住。这样的要求对我父母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母亲当即否定,认为一个女孩子,家又在广州,在外租房既浪费钱又不安全,父亲显然也对我独自生活的能力存疑,双方一度陷入僵局。也是在那时,我才发现,大学四年的宿舍生活或许促进了我的独立人格觉醒,但父母对我的印象依然停留在高中时代,会觉得除了学习我无法独立解决任何问题。更多时候,父母成长与心态转变并不会与孩子同步。想到这一点后,我决定要好好和父母沟通。

我家和工作单位的距离不远不近,父母也常常担心我深夜下班的安全问题,于是我以此作为突破口,尝试以在单位附近租房住的理由进行谈判,如此一来,既能节省通勤时间,也能让父母不再提心吊胆。我告诉父母,就像读大学时那样,工作日我就住在单位附近,周末休息就回家,我还会随时向他们汇报日常起居。虽然不是很情愿,但秉着各退一步的想法,他们还是勉强同意了。

在踏出这一步以后,我更加确信,和父母共同成长离不开有效沟通。搬家后父母因为不放心,隔三岔五就会来看我,而我也乖乖地把房间打理得井井有条,用实际行动证明我已成年的事实。渐渐的,他们好像已经能习惯我自己在外面住了。再后来,母亲觉得与其在外租房每月付房租,不如买套房子每月还房贷,从看房到买房再到装修,我能看出父母对我态度的变化。以前一切包办式的沟通方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每一项决定都会问我的意见,工作后第一次觉得自己被放在了可以和父母平等沟通的位置,这对我来说,这是一笔意想不到的收获。

所谓“成人礼”,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仪式,而是当你和身边的人共同意识到自己已长大成人,具备生活的能力了才算圆满完成。我的这场迟到的“成人礼”,从学会正确和父母沟通、和他们一同成长的那一天起才终于礼成。

(小禾)

90后

矛盾无法避免只能相互磨合理解

我是90后,父亲是60后,中间隔了近30年,代沟肯定是有的;年幼时爸爸常年在外,之后我又辗转多地求学工作,也会多一些隔阂;加上父亲是个细节控,我又生性散漫,脾气还一样倔的两个人总免不了磕磕碰碰。

我的装修经历可以说是一场典型的“代际交锋”。今年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后,满心欢喜的我决定按照年轻人钟爱的北欧风来布置,不做吊顶、买细脚家具、布艺沙发,一切从轻从简。父亲得知后,急忙以丰富的人生经验教育我:“没有吊顶太小气了”“中式家具更美观耐用”“布艺沙发太难清洁”……极力劝阻无效后,他开始每天在微信上图片“轰炸”,发来几十张他中意的家具样式、家装风格,我又气又恼,回了句“土到掉渣”,闷头布置起自己的小家,心里还有点小得意“您老能拿我怎么着!”

不过,虽然在装修上我赢得胜利,但持家上却远不及父母。父母是过日子的好手,父亲还有点洁癖,家里温馨整洁、纤尘不染,我和老公都盼望父母隔三岔五能来小住,顺便帮忙收拾屋子。次数多了,我的小得意变成了小惭愧:既想要父母管你的“好”,又怕父母管你的“烦”;心理上要当家做主,生活上却还有点“巨婴”,确实“于理不合”。因此,每次和父亲闹别扭以后,我总在这两种情绪里徘徊。

原本我设想父母退休后和父母住在一起相互关照,但这件事让我对此有所疑虑。两代人的矛盾是不是可以避免的?我想了想过去。自16岁出门求学到26岁异乡定居,我开始独自面对和处理求学、恋爱、工作等问题。很多离开家乡的年轻人和我一样,不可避免亲密关系的“断档”:原本无话不谈的人变成了普通的同学朋友;回家的次数和时间越来越少;怕父母担心和不理解,不愿和他们谈心里的波动与成长。这十年里,他们缺席了我最重要的成长历程,我也缺席了他们日渐衰老的过程,试问,这断档的十年又怎么能悄无声息地续写呢?所以,两代人再聚在一起,矛盾自然就发生了。

但考虑到将来,照顾父母理所当然,既然两代人的矛盾无法避免,唯一做的只能是相互磨合和理解。父母一直给予我奉献式的关爱,也绝不会以爱之名强人所难。在这个大前提下,为人子女,也总得学会能退则退吧。

(多多)

90后

和父母既是家人也是“朋友”

离家两千多公里,连接我这个90后和父母之间的,除了那根细细的电话线,大概就剩“互不干扰的默契”了——一种“他们打牌养花不怎么理我”和“我熬夜养猫不受到束缚”之间的微妙平衡,偶尔我吐槽老妈买的衣服款式老旧,她回讽我那四十平方米的房间乱得像狗窝,这是我们一家人的日常,也是我们之间最好的状态。

我从小就不愿接受管制,正因如此,父母给了我极大的自由。从高中择校到高考志愿填报,毕业后继续读书还是就业,就业选择什么岗位,现在想来似乎每件关系人生走向的重大事件都是由我自己决定的。我曾经想他们也许是想培养我“自己做的决定自己负责”的态度,后来求证于父母,得到的答案是他们懒得帮我选而已。

对处于一个小城市的爸妈来说,近十年来外部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巨大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幸好他俩愿意接受学习新鲜事物,所以很快就融入了使用智能手机的大军,不仅自己玩转苹果和安卓两套系统,还时常教自己的“小姐妹”哪些自拍软件好用,哪个平台可以在线联网“斗地主”,更让我欣喜的是,智能手机给我的妈妈带来了一个培养爱好的平台。

妈妈从小爱唱歌,家里的各种磁带、光盘堆满柜子,K歌APP的兴起让她有了足不出户也可以在家唱个痛快的机会。于是我为她购买了可以直接连手机的麦克风,可以放歌词本的录歌架,为她打造了一个迷你KTV,她爱不释手,每唱完一首就分享到群里。从此,我每天睡前都要戴着耳机听她发过来的歌曲,边听边感叹,感谢互联网时代带给她的欢乐,让她仿佛每天都充满活力。有朋友,有工作,爱锻炼,倒也逍遥自在。

《论语》里有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来广州五年,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我都让他们很放心,基本没有产生过什么争执,我和父母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平等、互助、尊重、和谐。在我稍有独立意识后他们便给了我充分的自主权,从未以“命令式”的口吻对我说话,任何事都是商量着办。与之相对应,在我就业逐渐融入大城市以后,我也从不会以“你们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为借口,打着“为你们好”的旗号灌输自己的理念,炫耀自己的学识,这是我的父母给予我最宝贵的人生财富,也是我将用一生去学习的重要课程。

(惠敏)

70后

和父母相处要亲密无间也要适当设距

从17岁离家上大学开始,我就没有和老爸老妈一起长期生活过。直到七年前我生了女儿,为了帮我这个夜班妈妈带孩子,老爸老妈舍弃了舒适的退休生活,从老家来到广州常住。回头望望,在相处的过程中,由于生活方式的差异、育儿观念的不同,和老人闹过脾气,发过火,甚至动过让他们回老家自己请阿姨带娃的念头,但更多的是磨合之后的感恩、相互疼惜的感动。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更何况我家还有两个宝呢!

从七年多的相处经验来看,我觉得,与老人相处,除了多理解,多沟通,关键还要适当设距、求同存异。作为儿女,千万不能觉得,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老人好,他们就该听我的;更不能觉得,我的做法最科学,你们都OUT了。否则,很可能就会破坏和谐,还伤了老人的心。

就从最触动我心灵的一件事说起吧。

去年,女儿刚上一年级,我工作又忙,不巧,负责接送孩子的老妈腿出了问题,去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是膝盖半月板出了问题,可以保守治疗,也可以考虑做一个小手术,没多大痛苦,却能一次性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医生征询我和老妈的意见时,我想也没想,就说:“当然是手术,不要留后患。”可能是看我太坚决,老妈当时没反对。接着,我就“一腔热血”地投入到联系医生、安排床位的事上了。直到她住进医院,医生已经开始考虑手术方案,她坐在病床上才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地说:“我不想做手术。我年纪这么大了,怕动刀。”一根筋的我又说:“怕什么呀,医生说了,只是一个小手术,没多大痛苦的,做完以后就可以健步如飞啦!”然后又急吼吼地冲出病房找医生尽快安排时间……

岂料,就在预订手术日期的前一天晚上,我接到主刀医生的电话:“老人好像真的很害怕,她说是你坚持要手术。要不你还是再和她商量商量?不行的话保守治疗也可以,老人放松和开心不是最重要的吗?”一语惊醒梦中人!为什么我一腔赤诚想让老妈赶紧好起来,对她来说却成了负担?我真的有认真聆听老人的心声吗?还是我潜意识里觉得我的决定就是最正确的?那天晚上,我想了整整一夜,辗转反侧睡不着。第二天,我和医生、老妈一起坐下来商量,最后还是决定尊重老人的意愿,采取保守治疗方案。看着老妈终于放松下来的脸,我忽然意识到,我的简单粗暴、自以为是,真的会对老人造成不经意的伤害,而我却一直未曾察觉……

接下来的很多天,我都在思考这件事,心里五味杂陈。主治医生后来与我交流时的几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很多儿女都存在这种问题,自己觉得很孝顺,为父母做的决定都是为老人好,但却没意识到,这只是‘孝’,还没做到‘顺’呢!归根结底,是儿女和父母之间的界限没掌握好,没有人是可以替别人做主的,即使是再亲的人!”

的确如此,任何人相处都要适当设距。回想起来,这几年,我曾犯过很多次这样的毛病。有时,满心欢喜地帮老妈网购了高领衫,她竟没穿过几次,说自己不喜欢脖子被围住的感觉,我满心不高兴,说她难伺候;有时,为了孩子放学后应该先写作业还是先户外运动的小事和老人起争执,认为他们育儿理念太过时,应该听我的……慢慢地,我开始调整与父母相处的方式,遇到事情先征询他们的意见,而不是不由分说地替他们做主。遇到意见相左,先想能不能求同存异?有没有折中的办法?如此下来,我发现,与老人之间的沟通更顺畅了,老人的心情也越来越放松。

(汤汤)

文/广报记者汤新颖、嵇沈玲、吴多、梁惠敏


深圳沙头角劳务派遣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1-23 01:53:08
  深圳布吉招聘中介深圳华强北劳力派遣  2014青 潘静苏在全 邯郸市政协 平乡县召开 我市开展特 市社科联加 山海关区顺 红黄黑榜公 涿州市地税 承德市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