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牛娃用大数据研究苏东坡,普通孩子的家长只能干着急?

2019年02月19日71未知admin

 

既然社会把它弄成了热点,不妨思考得再深一些。

做出了《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等等文章的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近日成了网红。光看题目来看,这些研究既有趣味性,也不乏专业度,很快引来“清华附小的学生就是牛”的感叹。当然,对其真实性的质疑也尾随而至。

 

从最近媒体的跟进报道来看,“六年级小学生能否做出此类研究”的答案是肯定的。虽然这些作业中包含了老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协助,但学生们是这些主题研究的主体,而他们之所以能如此优秀,是因为清华附小从一年级开始就有类似能力的培养。

 

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中,家长的适当参与无可厚非。现代家庭中但凡有孩子在上学,重视教育的家长都会或多或少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业中去。而从整体效果来看,家长的参与也发挥出了作用——当然,前提是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家长不能越俎代庖,学校也不应要求家长参与过度,进而把孩子的学业转化为家长的压力。

 

但到目前为止,这件事称得上“副作用”的,恐怕是部分孩子的优秀造成了更多父母的焦虑,且这种焦虑是可以扩散的。这种焦虑,可能来自家长对自身能力的担心——毕竟大数据分析不是人人都会;另一种则源自对“牛校出牛娃”逻辑的推断。人们发现,培养出“牛娃”的学校,入学门槛往往不低。按照清华附小2017年的招生简章,父母有一方为清华大学本部事业编制教职工的“二代”及符合政策的三代子弟,才拥有入学资格。这应该是家长的又一焦虑所在——时至今日,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的条件,就是孩子的起点,而这种条件的比拼,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物质基础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家庭的综合实力。而一群牛蛙聚集在一起,必然会有比较高的学习起点。

 

这些都是现实,但如果跳不出现实,社会的焦虑情绪只能在不断涌现的“牛娃”中被不断激起、循环往复。其实,人们不妨想想,面对清华附小的“牛娃”,需要那么不淡定吗?

 

有人认为,清华附小的课程不具有复制推广的可能性。这种批评其实并不公允。虽然清华附小属于优质教育资源,但和它同类的优质学校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这些学校通过加入广泛的趣味课程,都已经让学生们脱离了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而放眼世界,这样的教育方式更为普遍。

 

在美国,不管是学费不菲的私立学校,还是免费的公立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有“阅读课外读物撰写研究报告”的作业。有数据显示,美国一年级学生平均读书数量大约为47本,小学二年级学生的人均读书数量则高达60本,三年级到四年级的同学平均每人一年大约读40-50本书,伴随着阅读任务,学校会布置孩子写堪比大学生论文的“研究报告”。通过小学阶段的研究报告,让孩子能在阅读中找到不同的角度对某个问题加以分析总结,培养其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说,即便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用大数据分析苏东坡,也不妨碍每个孩子都能从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中获得教益。对学校、老师和家长而言,孩子未必都是牛娃,但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而教育恰恰要通过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方式,发现并挖掘出孩子身上的价值。这是清华附小“大数据研究”真正的社会意义——本来,这就是一份校门内的课堂作业而已。但既然社会把它弄成了热点,不妨思考得再深一些。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题图来源:环球网栏目主编:朱珉迕图片编辑:朱瓅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人事派遣公司
















Copyright © 2002-20191010资讯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8888888号 sitemap

联系QQ:3402123920   最后修改时间:2019-12-22 14:27:21
  坑梓镇金沙村金沙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宝安临时工派遣公司  本市政风行 2012年 市公安局印 市政府常务 本市11家 洛塞泰斯参 二军大抗震 上海世博会 上海市委统 市检察院警